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移画舫 来趁芰荷香” 你可知道什么是“舫”吗?

作者:
画舫,又称游舫、彩舫,是汉字文化圈一种装饰华丽的传统游船,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画舫为屋船的一种,有屋顶,有些模仿宫殿建筑装饰,也有些缀上龙头、龙尾的龙舟,内部装饰、陈设也很华丽。

(图片来源@汇图网)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南乡子乘彩舫》

秦淮十里,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秦淮河为何在历史上如此出名?拥有十代繁华景象,六朝古都之名。秦淮河素有“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

秦淮两岸,酒家林立,游人云集,灯红酒绿,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小编每每想起秦淮两岸的鼎沸之景,一条条舫影就悠悠的驶入脑海。

(图片来源@汇图网)

舫,中国古建筑亭、台、楼、阁、轩、榭、舫中的一种,仿照了船的外形,在水面上建造的船型建筑物。整体分为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舫又称为不系舟,因其不能动,但是建筑在水边或水中,使人有身处于水间,随波荡漾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

清晏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河清海晏之意,原名石舫,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坐落在颐和园万寿山西麓岸边,建于乾隆二十年,后由慈禧重新修缮。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晏舫下层是中式建筑,上册是西式舱楼。

修造舱楼的材料看似石材,其实是木料制成,再描绘上大理石的花纹。

舱内花砖铺地,窗上镶嵌五色玻璃,顶部用砖雕装饰。采用内排水的方法,雨水通过舱楼角落的四根空心柱,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清晏舫在颐和园落日余晖映照下,夕阳透过雕栏玉砌的窗棂,照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在这阴影中,依稀能看到大明朝的繁荣以及慈禧在舱楼中休憩的模样。

天石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天津天石舫,位于海河上最后一个渡口遗址——北开渡口。石舫长约46.8米、高15米、宽12米,比北京颐和园石舫规模还要大,全部由汉白玉石材雕刻而成。石舫名曰“天石舫”,是为了纪念历史上“天子之渡”。

石舫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架即将远航的巨轮,但是设计风格又古韵犹存,足以彰显明朝发达的造船技术及高超的航海水平。

如今,天石舫依然屹立在天津之眼的一侧,一边是现代高科技的呈现,一边是古代建造技术的古韵,二者交相辉映,共同演绎着天津之美。

煦园石舫

煦园位于南京总统府内,前为朱元璋孙子朱高煦府邸,因此得名。煦园中有一艘用青石砌成、长14.5米的仿木石舫,现已成为煦园的标志,清乾隆曾题为"不系舟",一语双关,石舫分为前后两舱,卷棚屋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有石制跳板可以登舟,舫身两侧镶嵌有雕刻着许多彩色图案的青砖雕花栏板,十分精细。

团瓢石舫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是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两句诗词,而这“破山寺”,就是指的常熟兴福寺。而这团瓢石舫就位于兴福寺内。

团瓢石舫由僧人了幻所建,原构在东园空心潭上。一九八四年,西园新辟放生池,于池中建石舫,上设小楼敞轩,飞檐雕栏,别致玲珑。因踞庭院水岸一瓢之地,故袭旧名为“团瓢”。古人的想象力也是很丰富的。

而今你再去兴福寺观看者团瓢石舫,三面围水,置身于石舫之中,闭目凝神,倾听鸟儿呢喃,呼吸之间就能感受到身心放松,宁静致远,这也是为什么了幻要选择此处来打坐修炼。

狮子林石舫

苏州狮子林石舫,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为古园林中的民国建筑。

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石舫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

 

 

再看狮子林石舫,仍能发现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纹饰中已有不少西洋风味,是一件中西融合的建筑。

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船一直都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交通工具,载人走四方,而在舫出现之后,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我们知道,舫是一种仿船的建筑,庄子曾说过“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而舫的意义也在于建筑者或者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

既有对仕途失意,现实生活的不满,也有普度众生之想,更有江山永固,人间仙境之意。

回首千年,中国古建筑仍有许多屹立今日,英姿绰约。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代建筑巨匠的智慧与技艺,也为我们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历史财富而自豪。

责任编辑: 李雨菡  来源:搜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11/1579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