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真正会赚钱的人,不是一直拼命工作,而是让自己值钱

01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谁都不会多一秒钟。

如果你认真观察,你会发现,有的人一天轻轻松松赚几千块钱,有的人累死累活,才赚几十块钱。

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但是劳动的价值不一样,同时间的劳动,收获可以相距甚远。

比方说,一个开工厂的老板,所有的员工都为自己创造价值,他的收入肯定比员工更多。员工也分等级,技术工一天的工资比普工更高,并且技术工更受老板器重。老板为了留住技术工,每年都给他加工资。普工的待遇,却很难得到改变,哪怕他离开了工厂,老板也不会挽留。

真正会赚钱的人,不是一直拼命工作,而是让自己值钱。一个人有了价值,那么他能够赚钱的门路更宽,每天能够赚到的钱更多。

02

会赚钱的人,一直在努力学习。

前天下午,我的同事老李说:“从这个周末开始,我要去当骑手了。”

老李去年生了二孩,家庭负担一下子就翻倍了。他的月薪只有三千多,如果不努力赚钱,那么他可能因此越过越穷。

老李去当骑手,一个周末可以赚三四百,看起来是挺不错的事情。可是,他能够坚持多久呢?还有,他是不是能找一门每天都可以做的副业呢?

我建议老李,先学一门技术,然后跳槽去更好的单位,能够长期拿到高工资,才是上上策。

老李说:“学技术?我都是成年人了,还来得及吗?”

是啊,很多成年人,认为自己就是做低端工作的材料,没有机会改变命运了。从跨出校门那一天开始,就停止了学习,拿着原来的文凭,到处找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文凭越来越不值钱了,他就处处碰壁。

比方说,三十年前的中专生,在当年算是高材生,但是到现在来看,中专文凭,就一点都不值钱了。找工作的时候,拿出中专文凭,别人会认为你是普通的职校生。

聪明的人,在工作之余,会想办法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但是前提就是“你必须成为金子”。如果你不是金子,还想着要发光,就是异想天开。

一根稻草,放在稻田里,只能慢慢腐朽,如果用来捆白菜,稻草就卖出了白菜的价格;如果用来捆猪肉,还可以卖出猪肉的价格。

会赚钱的人,本身也是一根稻草,但是他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有价值的稻草,而不是慢慢腐朽的稻草。

想要在社会上混得好,与其盲目开始赚钱,不如先努力读书,坚持读书,当自己有了更高层次的工作岗位,或者自己当了老板,工作会轻松很多,赚钱的速度也会快很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赚钱的事,你不要太着急,先让自己值钱,再说。

03

会赚钱的人,想方设法获得“睡后收入”。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工作八小时,却可以拿到十六小时的工钱?也觉得这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吧,其实完全有可能实现。

比方说,你在某公司上班,月薪五千,你想办法在公司入股,那么你每个月的分红,也可能有五千。同样是在公司上班,你通过投资,让自己的收入翻倍了。

能够让“钱生钱”,也是赚钱的方法。

在我的老家有句俗语:“赚钱不要用力,用力不赚钱。”

也就是说,越是喜欢用蛮力的人,越赚不到钱。反而是那些活得轻松的人,赚钱更快。蛮干,就不如巧干。巧干,就是用智慧赚钱。

当你有了“睡后收入”,你的价值也会提升。比方说,你在街上买了几间门面、几套房子,每个月的租金就能过万。那么你在亲戚朋友之中,就是很受尊重的人,大家都会仰慕你,儿女也会把你视为“上宾”。

“躺赚”,每个人都想。但是你在“躺赚”之前,必须要经历一段苦日子,要想办法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做无本生意起家的人,毕竟是少数。你还要做好长期规划,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能够“躺赚”的门路。

说白了,“睡后收入”也是一种脑力劳动,靠智慧赚钱。如果你只懂得拼命工作,靠加班多拿一点点钱,那么你就是累到趴下,也很难发大财。

04

会赚钱的人,善于“用人”。

真正会赚钱的人,往往是某个行业的领头人,或者是某一群人的领头人。当你在大家眼里,变成了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你就可以利用团队的力量,赚更多的钱。

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就是互相利用。如果你坚持单打独斗,你是不会值钱的。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你不去找一个合适岗位展示自己,你也会变成游手好闲的废才。

善于利用别人,也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你的智慧超越了别人,你就能够成为领头人。做人,既要以德服人,还要以智慧服人。

同样的一件事,在你的引领下,大家赚到了更多的钱,大家就会服你。与此同时,你也能够从中获得更大利益。互相利用,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合作共赢。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谁能够“快人一步”,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能够占领“高地”,谁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更善于利用别人。

给老板打工,谁的价值更高,谁的工资更多;自己当老板,谁更值钱,谁更成功。

当你准备拼命赚钱的时候,你先提升自己的价值,一准没错。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9/158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