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4月PPI飙升加剧通胀风险

受到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与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两个因素影响,中国4月份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幅度超出预期,创下三年半来最大涨幅,人们担心,通胀压力可能蔓延至全球。

周二(5月11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创2017年10月以来最大月度涨幅;3月份上升了4.4%,预估中值为上升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0.9%,升幅略低于经济学家预期的1%。

CPI是追踪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通胀指标,PPI是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指标。

《华尔街日报》5月11日报导,受中共病毒疫情冲击,全球供应链中断,一些新兴市场疫情反弹,推动了大宗商品价格涨势,进而挤压了中国生产企业的利润空间。疫情期间,中国生产商扩大了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今年海外市场需求依旧旺盛。

广东佛山欧风家具有限公司(Foshan Oufeng Furniture Co.)董事总经理Thomas Broertjes说,即便该公司今年因中国劳动力和材料成本上涨而提价3%,上个月的订单仍激增了约30%。

Broertjes说,“我们现在的利润率少了一点,成本也高了。”

瑞银(UBS)经济学家张宁称,如果中国生产商的议价能力强,那么中国产品价格上涨就有波及全球通胀的可能性。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据,自疫情暴发以来,一项中国输美商品进口价格指数一直在攀升,在3月份时升至2018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彭博报导,荷兰国际集团(ING Bank NV)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彭蔼娆表示,中国生产者出厂价格飙升源于“国内外因素的结合”,包括中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势头持续带来的强劲国内原物料需求,以及美国基建计划导致的全球材料价格上涨预期。

由于供应短缺问题短期内可能依然持续,许多经济学家预计,中国PPI在第二季度会继续攀升。

有经济学家警告称,中共病毒疫情期间生产者价格升高可能会更快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投资银行澳新银行(ANZ)驻上海的经济学家邢兆鹏称,中共病毒疫情带来了运输和餐饮等行业的整合,增强了一些生产商的定价能力。他还表示,澳新银行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CPI升幅将超过3%的官方目标水平。

澳新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杨宇霆称,CPI和PPI剪刀差不断扩大“表明经济复甦不均衡”。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希望之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13/1592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