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奇闻趣事 > 正文

姑娘出上联“一来二去三回头,恋恋不舍”,秀才巧对下联俘获芳心

与现代人相比,古人的娱乐项目较少,除了三五好友喝酒聊天之外,最喜欢做的就是吟诗作对。大家对于诗歌文化都不陌生,尤其是著名的唐诗,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几乎家喻户晓,三岁孩子也能背出几首。其实,对联在古代也备受欢迎,流行程度不亚于诗词,同属汉语文化的瑰宝。

对联俗称对对子,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比如“天”对“地”,“白”对“黑”,“东西”对“南北”。对联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些经典古诗句,其实就是一副不错的对联,像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还有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正因如此,律诗当中的四句诗,往往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千百年来,出现过不少对对子的高手,他们把趣味十足的故事,用对联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对联更加有魅力。宋代名臣吕蒙正,早年家境贫寒,可谓是家徒四壁,经常吃不饱饭。过年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然后贴在门口,当成过年时的春联。

街坊邻居全都一脸蒙圈,不明白吕蒙正的对联是什么意思,正当众人议论纷纷时,一位读书人替他们解开疑惑。上联缺少“一”,下联缺少“十”,言外之意就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只有“南北”二字,说明家里没有东西。吕蒙正以自嘲的方式,把自己的窘迫写在对联里,足以看出他过人的才华。

在一些历史剧中,经常出现比武招亲的场面,只要武功够高,击败所有参赛选手,就能迎娶美娇妻,得到丰厚的陪嫁品,从而走上人生巅峰。鲜为人知的是,古代不仅有比武招亲,也不乏比文招亲,对联则是比文招亲最常用的手法。接下来说的这个爱情故事,就与对联密切相关,咱们一起欣赏一下。

古时候有一位姓周的姑娘,出生在江南水乡,父亲是远近闻名的才子,早年在朝为官,辞官后开始经商,多年间积累巨额财富。周姑娘自幼聪慧过人,五岁熟读《论语》,八岁出口成章,看到女儿有如此高的天分,父母自然很高兴,专门给他请来一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打算把她培养成李清照那样的才女。

周姑娘没有辜负家人和老师的期望,提笔就能写出令人拍手叫绝的文章,有时连老师都自愧不如。尤其是对联水平,更是让人望尘莫及,她给出的对联,基本上没有人能对出来。转眼间到了成家的年纪,前来说媒提亲的人越来越多,周姑娘却不着急,她不想随便找个人结婚,必须找一个才华与她般配的人才行。

好在父母很开明,尊重她的选择,从不催她嫁人。与其等待爱情,不如主动寻找爱情,周姑娘决定举办一次招亲大会,方圆几十里的青年才俊激动坏了,连夜跑来报名。通过层层筛选,只用三人进入总决赛,周姑娘先是用诗词歌赋考验他们,接着又以聊天的方式,试探对方的人品,最终只剩下一位长相英俊的秀才。

秀才对答如流,人品也相当靠谱,唯一的缺点是家里太穷,而且是个孤儿。周姑娘不在乎这些,经过半天时间相处,两人对彼此都有了深入了解。秀才临走之前,周姑娘含情脉脉地看着他,并且说了一个上联:“一来二去三回头,恋恋不舍。”

秀才的情商很高,明白周姑娘对他有意思,这个上联是对他最后的考验。只要通过这一关,就能抱得美人归,否则前功尽弃。秀才沉默片刻,直勾勾地看着她的眼睛,缓缓给出下联:“七上八下九不语,怦怦心动。”

无论是形式还是意境,秀才的下联都称得上完美,俘获了周姑娘的芳心。周姑娘十分开心,送给秀才一个发簪作为定情之物,并且让他尽快过来提亲。不久后,两人喜结连理,第二年生下一个大胖小子。针对上联“一来二去三回头,恋恋不舍”,你能否想到更适合的下联呢?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史学界的007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522/1596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