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家庭教育,哪种更适合你家?

看点:在当今社会下,科技高速发展、疫情带来多种不确定性、教育不断改革,孩子们面对的未来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家庭教育要怎样成为孩子强有力的支持?一千个家庭有一千种家庭教育,到底什么更适合你的家?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为你展示中国家庭、美国家庭、以及海外华裔家庭不一样的理念与做法,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情绪管理对孩子影响,以及在科技时代下,家庭教育应如何处理孩子在科技产品使用上产生的矛盾。

李钧雷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早期教育Saul Zaentz讲席教授

李钧雷老师出生于中国,父母都是教师,从16岁来到美国,并从中国领养了两个女儿,目前是哈佛教育学院人类发展与教育研究生系主任,Saul Zaentz儿童早期教育讲席教授。他通过在孤儿院、学校、和青少年社工等各个发展领域的工作,发掘了“simple interactions”简易互动法,帮助发现和鼓励老师或父母在日常中与孩子更自然地相处,并为促进积极的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够好的家长?

李钧雷老师就“成为什么样的家长”这一主题展开表述,他认为“家长应该成为的是够好的家长,而不是完美的家长,让孩子成为一个够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

近年来各方媒体、报纸、微信文章等中提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怎样做好家长的策略,似乎当我们总结这些教育方法并按部就班地去实施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个完美的家长。但和文章里的父母相比较,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觉得自己是不完美的家长。现在“应该如何让普通的父母对自己的家庭放心,而不是不断焦虑”是社会和教育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李钧雷教授表示在“完美家长”这个概念里,还包含了孩子的成绩这一个衡量标准,用它来反应完美的孩子从而过渡到完美的家长。而在家长和孩子的双重焦虑中,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其实是被束缚的。李教授认为如果有一个新的选择那便是“成为一个够好的家长和够好的孩子。”

李教授回忆起他自己的母亲:“我的妈妈认为她自己不够好,因为没有很多时间来陪伴我,但是我觉得我的妈妈在能够陪伴我的时候已经足够好了。”李老师同时也回忆起他自己第一次做爸爸是通过领养的方式,领养的女儿在之前社会福利院里被一个叫水阿姨的保育员所照顾,在她福利院那样的一个条件和环境下,虽然不能和家里的照顾相比较,但是女儿已经被照顾地足够很好,这使得李老师的女儿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非常健康。所以去年钧雷老师在一场教育论坛上说到“没有人是完美的家长,儿童也不需要完美的家长,而是家长能够的付出与陪伴,这才是够好的家长。”那么什么才是“够好的家长”,它和“完美的家长”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李老师在此给出了三点个人的想法:

第一:“完美的家长”似乎应该时时刻刻都愿意和应该陪伴孩子

“够好的家长”是在能够陪伴孩子的时候,真正地投入自己。懂得对孩子进行有效陪伴,而不是长时间的无效陪伴。

第二:“完美的家长”似乎应该对最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了如指掌。“够好的家长”应该是比其他人更能完整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

第三:“完美的家长”是否应该掌握或提供最抢手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够好的家长”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最珍惜的资源。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钧雷老师在各个场合都看过那些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的家长们:无论是乡下农村大妈背着孩子、街头乞丐每天路边的喂奶抑或是达官显贵雇佣菲佣的精心照拂,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每天争取成为一个够好的家长。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够好的家长”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

李教授在此祝愿每位家长在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有信心、有爱心、能胜任的人的过程中,他们自己能够渐渐地成长为够好的家长。

冯欣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科学副教授及儿童情感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冯教授是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科学系的副教授。她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的成员。她的研究专注于社会家庭环境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例如性格、情绪调节、亲子互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童年时期社会情感功能发展的影响。冯老师曾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表关于儿童与母亲的情绪、生理以及行为的协同调节的演讲。

父母及家庭对儿童情绪管理的影响

冯欣老师就“什么是情绪管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说,她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外在和内在的因素而引起的一些情绪的波动(例如兴奋、冲动、愤怒等)这其中的过程就是情绪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用适当的方式启动,保持或调节情绪的能力。

建立独立的情绪管理的能力是儿童人际交往中关键的一环。冯欣教授在过去20年的研究表明情绪管理对儿童发展的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包括:

1、认知和学习成绩:冯教授表示1岁时幼儿很难做到自己的情绪管理,需要借助外力来控制。在儿童时期,认知和情绪管理是同步发展的,如果幼儿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以后在遇到挫折、苦难时容易沮丧,较为容易放弃。

2、同伴关系:冯教授特别注重幼儿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因为这会影响孩子与同伴未来的关系以及未来健康的社会关系

3、内化和外化的行为问题:冯教授说道在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容易引起内化和外化这两种机制,内化则容易抑郁,外化则会有攻击性行为。如果不能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焦虑的现象。

冯教授在儿童建立自主管理情绪的过程中,家庭和父母对幼儿情绪管理的影响给出了以下几个途径:

1.孩子的观察、模仿。冯教授表示当幼儿不知道一些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开始参照父母的行为

2.父母和情绪相关的教养行为。冯教授认为父母在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如何处理会影响到幼儿。而最好的一种方式是父母做孩子的情绪教练,父母可以通过情绪问题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一起商量办法。

3.家庭的情绪氛围。冯教师认为家庭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乃至于婚姻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那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冯教授给到家长们以下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案:

1.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可以模仿用力量让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情绪以便进行情绪管理和控制。

3.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表达方式学会情绪的表达方式让幼儿获得同理心,增进情感关系。

4.在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指责或惩罚,而利用这个问题教会幼儿如何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给孩子自我调节的机会,让孩子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便于进行情绪的管理。

兰海《兰海说成长》创始人上濒教育董事长

兰海女士从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硕士,是“中国母婴健康成长万里行”活动委员会专家,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育婴顾问公益培养计划”专家,以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所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作品有《兰海说成长》、《兰海:成长教育公开课》、《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等。

共同成长是家庭的使命

兰海女士在演讲的开篇便提问道:“家庭教育是父母学习吗?家庭教育是父母学习的全部吗?”兰海女士则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在生活中相互学习、帮助、互动。提到家庭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家长们,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似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正如兰海说成长的LOGO图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家长是大树,孩子是小树。但一个5岁的孩子说:孩子既可以是大树,也可以是小树;孩子也可以成为大树。”兰海女士表示在说家庭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家庭的年龄,当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是家长在保护着孩子,当孩子长大了,则是孩子在照顾父母们。

所以家庭教育并不是父母学习如何成为父母,更重要的是孩子也应该学习如何成为孩子如何在家庭中正确的表达如何相互地学习。就如在绘本《一片树叶落下来》中所描画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轮回的,家庭教育即是让孩子和父母在生命的轮回中去学习和成长。

现在在互联网的社会中,兰海女士表示所有人的认知边界被打破,从而使得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也被改变。在过去,父母获取信息渠道的速度是一定大于孩子的,而现在,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这样的边界被打破,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合作和学习?兰海女士表示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的是“时代”,她说道:“父母需要向孩子学习现代社会的信息,孩子也需要了解父母时代的烙印。在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了解彼此的时代。当父母和孩子双方有诉求时,他们彼此之间应该学会表达彼此的感受。而这件事情在中国的父母中很难做到,反而是直接进入到评价或者提要求的步骤。”所以学会沟通成了人生中重要的基本功,这样的一种技能会给人生带来幸福。

在过去的18年中,兰海女士看到了各种各样家庭的张力,而这些张力都源于一个点,那便是“信任”。兰海女士表示她能看到每个家庭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家庭中,光有爱是不够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需要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用沟通的方式推动家庭教育发展,推动世界的教育发展。

钱志龙 UNSCHOOL非学校创始人

钱志龙博士生于上海,保送北京大学,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得了双料硕士及教育学博士学位。他曾担任中美两国的大学教授、国际学校校长、校董、年检官。他出版了9本书,以独立学者的身份访问了全世界超过300家的学校和机构,并在世界各地的教育会议上发表超过400多次的演讲。2020年,他与学徒一起发起UNSCHOOL,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终身共学社区

如何应对教育内卷的浪潮

钱博士曾经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体验了中美最完整和最好的学校教育,他在中国美国都做过校长,管过幼儿园也带过研究生,在中国最贵的学校做过校董,也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教书,他曾说:“自己一度自大到觉得没有人比我更加懂教育,直到四年前,离开学校,和教育圈外的人聊教育,发现对教育一无所知。”

钱博士在翻译肯·罗宾逊《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中,有一句话深深的刺痛了他:“孩子们天生喜爱学习,但他们并不常常享受教育。”所以钱博士立刻辞去校长的工作,开始走访300个国家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思考教育最本质的问题。

他把走访的经历写成了一篇名为《全世界教育进化的十大趋势》的文章,其中第九条是“更重视家长教育”。钱博士指出目前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全民教育焦虑”,无论是达官显贵、巨商富贾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例外都是这场教育剧场效应的成员:爸爸在家庭中的缺席;妈妈每天上演打鸡血的戏码;教师成了只看成绩的包工头;校长们明明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大学,却依然没能给出一个合适的教育方案......在这疯狂内卷的社会,孩子出现了一系列的情绪病,而家长们依然抱有侥幸的心理觉得跳楼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更讽刺的是经过调查研究显示:教师的子女出现问题的比例是最高的。钱博士在看完这些研究中深痛地开始进行反思和重视。

在钱博士的理解中,教育的职责是三分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不可取代。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工业化学校教育已经拥有了150年的历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毁掉他们的未来。”钱博士表示用陈旧的教育流水线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社会教育这一环节中愈演愈烈的教育“军备”竞赛,让钱博士觉得教育系统迭代的时刻已经到来。但钱博士不会对学校机构有太多的苛责,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为了教育公平而设立,并不是为了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所以他也曾经将期待放在了社会教育,希望用有偿的个性化学习去补充学校教育无能为力或者没有时间去做的素养教育,但让人难过的是现在良莠不齐的教培市场以及KPI为导向的社会教育让家长们更加焦虑。更让钱博士痛心的是名校的毕业生用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拥有的炉火纯青的应试技巧来安身立命,重复自己四年前做的事情来培养下一代的考试机器。

诚然名校是国之重器,名校培养出的孩子是为了追求和相信真理,用可被替代的技巧来安生立命,做一个没有胸怀天下、没有改造国家欲望的“名校生”,到底是是国家之幸还是国家之哀?

在讲到家庭教育时,钱博士则认为家长是痛的最深,但动机也是最纯粹,也最有潜力去推动改变教育现状的一批人。钱博士说道:“如果家长不去追逐学区房和所谓的成绩,那么放假也不会水涨船高,教培机构也不会变成一场又一场的军队竞赛,那些抱怨钱包被榨干和时间被掏空的家长们,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原告,但其实他们是被告。”半年前钱博士谢绝重返校长岗位的邀请,创办了UNSCHOOL教育社区,这是一个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终身共学社区,博士从家长口述的焦虑和痛点提出了一些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共同的困惑:

1.不知如何规划孩子现在及10年后的未来

2.对学校各种不满意又找不到满意的学校

3.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钱博士指出作为家庭教育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共学”二字,通过“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赋能家长进行有效的陪伴。钱博士也发现家长的焦虑其实也是在一种求助,所以在UNSCHOOL中推出了“中医式教育诊疗”,它不像是西医那样地看病,而是让世界成为课堂。把教育的本质作为家庭教育的本质,以此来重建一个不内卷的教育生态,体现家庭不内卷的决心,不单单是做一个合格的孩子,更是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嘉宾问答精彩瞬间

Q1:

当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很大的冲突时,比如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但是到了小学或初中开始,考试压力和学习压力就很大,就会出现了“鸡娃”等一些现象,当自己的理念和周围的环境出现分歧时有什么建议呢?

李钧雷:“现实很重要,作为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要是一个真实的家长,应该要想办法让孩子理解家长的立场;作为孩子来说,这些压力孩子也会感受到,因为他们想知道家长的立场是什么?要关注家长和孩子双方的立场,即使家长的某个做法要跟着社会走,但是孩子要知道真正的信念和信仰在哪里,孩子也应该理解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

冯欣:“从情绪管理的角度上来讲,家长如何看待问题的立场有助于孩子来调整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冯教授提出了两个情绪管理的方法:1.如何重新评估事件的态度。家长可以重新调整对事件的认知和心态以便于帮助孩子可以应付以后的事情。2.关于“兴趣班”可以诚实地问下自己这到底是谁的兴趣?可以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孩子对什么有兴趣。”

兰海:“在出现了一些冲突之后一是要学会倾听,因为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了解原因。二是通过“3R需求分析法”分析这是孩子的需求、父母的需求、还是孩子成长的需求。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去分析,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尊重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望,是作出判断的基础。”

钱志龙:““鸡娃妈妈”是中国的一个热点。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便是孩提时代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非常优秀的人。但现代社会对于未来人才的需求才是家长应该重视的方向。钱博士深刻地指出在人工智能面前,无论是低薪的蓝领还是高薪金领,无一例外都将被淘汰。所以这个时代已经在改变,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想法中,那么我们的孩子将会变成淘汰的完美绵羊,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的孩子。”

Q2:

现在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去发现孩子的各样问题,很轻视孩子的成长,除非到了孩子特别严重或者不可收拾时好像才能明白,但那时确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了。如何能让家长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问题?

李钧雷:“应该寻找是什么样的影响让家长忽略了孩子存在的问题。学会倾听去发掘孩子本来的潜力。”

兰海:“造成这样的结果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没有获得这样的感知,所以在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并不会去洞察孩子的想法和认知。所以在此兰海女士也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1.提高教育对大众的普及,尤其是生命的独立性的讨论和认知尤为重要。2.给予家长的持续学习的路径和方式,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和孩子都有这样的需求。”

钱志龙:“每一个家长都会是一个很尽责的家长,但他们并没有完成一个自我认知,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照顾好自己,再照顾好孩子。”

Q3:

对于很多留学群体,尤其是高中生留学群体,作为父母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青春期叛逆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

李钧雷:“家长和孩子彼此之间应当理解和尊重,学会倾听孩子的需求。即使时代不同,但沟通是彼此的桥梁。”

兰海:“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进入社会,了解社会重要的事件,家长要成为孩子走向社会的桥梁,让孩子认识社会基础,探索各种职业,了解职业和所学知识以及梦想之间的关联。应该让孩子应该有一个家庭的生活,有一个全家人可以共同的活动,这个活动是除了学习以外的活动,这是一定在青春期以前做的,这样的活动能够在青春期的时候很好的解决家庭的矛盾。”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大海的声音石家庄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602/1600413.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