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何珊如:滴滴危机——一个鲜活的中国故事

作者:
应该说,这些企业家如果在中国能够享受到自由的、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但是中共一般不会让任何组织做大,哪怕是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组织。商业组织做大也会被认为是对政权的威胁,除非是它的一部分。

滴滴出行申请在美国IPO(首次公开募股)之际,中国市场监管当局已经对这家叫车巨头展开反垄断调查

一、

2012年年初,北京,灰暗的天空大雪纷飞。寒风一阵一阵袭来,裹挟着雪水打在排队等出租车的人们身上。好久才来一辆车,候车的人群黑压压一眼望不到头。人群中一个衣着单薄的年轻人也急切地想要立即坐上一辆车,回到温暖的宿舍里。但是他不像其他人一样焦躁难耐。他心中鼓荡着创业的激动,一个计划在等车时越来越清晰:要做一个打车软件,满足这个市场缺口。

他就是程维,由此创办的“滴滴出行”今年6月30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在公开的招股说明书的创始人的信中,他描绘了上面那一幕。

“到那年年末,我的公司就在北京帮助100,000万人回到他们的家中。”他在创始人信中说。

程维快速地推进他的计划。虽然在阿里巴巴干了八年,做到中层经理(阿里巴巴属下支付宝的B2C事业部副总经理),但是自己只能拿出10万人民币创业。在短短数月时间里,他获得天使投资人、自己在阿里的上司王刚以及一个风投给自己投资,在2012年9月就开发出软件,并且千方百计把原有的网约车公司挤出市场,占领了北京。

继续融资,招徕团队骨干,说服号称“IT教父”的柳传志之女、著名高级职业经理人柳青加盟,兼并快的,兼并Uber(优步)……滴滴团队“一路狂奔”,在上市之际,已经实现融资超过300亿美元,投资人达上百家,估值超过600亿美元,在中国拥有1300万司机,年活跃用户3.77亿,月活跃用户1.56亿,占有中国90%的出行市场,成为世界上规模第一大的网络出行服务车平台。

滴滴的视野是全球性的。到上市为止,滴滴已经进入巴西、日本等国市场,国际市场已经为其营业收入贡献6%。在巴西,滴滴已经拥有60多万司机,1000多万用户。

二、

中国到纽约上市的企业家们都享受了在纽交所大厅敲钟那一刻的荣耀。然而程维刻意地低调了。他甚至不让股东们接受媒体采访,对职工也三缄其口直到7月1日零点。滴滴希望在中共庆生的喧嚣中“暗度陈仓”的意图一览无遗。

上市后滴滴当天的股价表现还不错,收盘保持在发行价14美元以上。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预期中的后果立即出现。7月2日,中国的“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下称网信办)宣布对滴滴进行网络安全审查,停止新用户注册。滴滴股价暴跌10%,跌到发行价以下。

7月4日,网信办宣布滴滴APP下架,原因是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7月7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下称市监总局)公布最新22起合资和投资未申报案例,其中滴滴因八起合资和投资未申报,被罚款400万元人民币。

一周内滴滴股价距离7月1日收盘跌了三成。不仅如此,美国多家律师事务所代表投资者”以信息披露严重误导投资者并蒙受损失“为由发起诉讼,国会议员呼吁彻查滴滴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

独角兽迅速陷入困境,风雨飘摇,前途未卜。

三、

传言说滴滴可能面临比阿里巴巴更严厉的处罚,甚至包括退市。退市就是滴滴的大股东通过在股票市场上按照一个公开收购价格,购买所有小股东手中持有的股票,然后退出股票交易所挂牌。这样的退市也叫私有化。

私有化的出价一般都比较高,因此如果滴滴真的走私有化的路,对美国的散户投资者应该是一件好事。也许即便是在最高价买滴滴股票的投资者都可能获利。而已经斩仓离场的投资者就已经无法挽回损失。

私有化退市对滴滴的300亿的风险投资人是沉重的打击。退出二级市场将使他们在可展望的未来都不可能从滴滴退出资本,更不要谈获利。而滴滴的投资人中多家国有大企业都会因此遭受损失。现在无法判断这样的后果是否真的会发生,因为无法确知中国政府究竟是因为网络安全的原因还是传说中的政治斗争的原因,对滴滴上市进行明显是报复性的打击。如果是真的出于安全考虑,则有可能在采取中国政府满意的措施之后被放行。但是如果是出于政治斗争产生的风暴,结果很难预料。

7月28日中国证监会高层与美国的几个投行高管会面,表示今后要考虑市场。这个安慰的举动的确带来安慰的效果,滴滴股价有所回升,同时也增加了滴滴最终不会被迫退市的预期。

如果能够如阿里巴巴一样接受巨额罚款了事,一定让程维和柳青的团队以及大投资人们松一口气。

即便侥幸过关,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们也已经遭受了巨额损失。目前的审查不知道几时结束,在审查期间滴滴不能注册新用户,只能眼睁睁看着其它几家小的网约车公司趁机点燃补贴大战竞争新的用户。如果审查时期过长,也许滴滴重新开始注册新用户的时候,市场版图已经大变了。

四、

在危机发生之前,滴滴受到市场不错的估值。但是,滴滴是不是一家优质的公司?

这就看滴滴的全球第一大网约车平台的地位能给股东带来什么利益。

先来看滴滴的盈利能力。在2016年以后,中国市场上就没有能够与滴滴竞争的网约车公司了。出人意料的是,强大的市占率并未带来盈利能力,直到2021年,滴滴每年亏损。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1417.4亿元人民币,合美元216.3亿,比上一年亏损仅低几个百分点。2021年前三个月转亏为赢利55亿人民币,合大约8亿美元。但是利润并非来自营业利润,而是剥离下属企业而产生的投资利润冲销了营业成本所致。主业依然不能盈利,那么市场垄断地位的商业价值必须另外寻觅。滴滴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做了许多其它业务的投资,但是还没有能够贡献较大收入的业务。

已经取得行业垄断地位数年之后主业依然不能产生利润,有可能是因为该行业并不真的有利可图。美国的Uber的出行业务也至今并不产生利润。第二个可能也许是滴滴管理层不善于控制成本,导致过高的成本吃掉了潜在的利润。无论是什么原因,主业盈利能力弱,成为滴滴的主要问题之一。

滴滴在招股说明书中宣布滴滴将不会派发股息。也就是说,投资者买滴滴只为等待股票涨价,不用指望分红。因此,滴滴的成长潜力就很重要。

上市保荐人和承销商显然是认同滴滴成长潜力的。上市当天股价一度涨了19%,说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也认为滴滴有成长潜力。从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内容来分析,滴滴的潜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国际市场的增长。在上市募集的44亿美元中,30%将用于国际市场的开拓。滴滴团队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竞争力如果能够继续发挥的话,人们期待国际市场为营业收入带来相当的增量是合理的;二、电动车的开发。滴滴已经投资开发了一款定制电动出租车。电动车为司机节省大量运营成本,滴滴如果开发出优质的电动车,无疑会创造大量的收入。按照招股说明书披露的计划,滴滴的计划是在2025年之前,实现平台上100万辆电动定制出租车;三、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上市募集的资金中,30%将用于技术开发。滴滴对自动驾驶技术开发投入巨大,其最大股东软银对滴滴的自动驾驶开发充满信心。然而,在特斯拉的电动车技术和中国国内百度的自动驾驶技术都已经积累甚多的情况下,滴滴开发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的优势其实不是十分明显。而这两项技术是否能够占据优势地位,决定了滴滴在这两项发展的愿景是否能够实现。

在盈利能力不足、成长潜力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追捧滴滴有一定的盲目性。

五、

即便滴滴这次能够顺利过关,今后并能够重振旗鼓,这一个月以来的动荡,已经给投资者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那么,谁应该对这些投资者的损失负责任?

政府如果不打击滴滴,美国投资人就不会有损失。可是,难道政府不应该反垄断、保护个人隐私吗?

政府当然可以反垄断、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

但是,政府依然要负主要责任。第一、中国政府并非真正反垄断。中国政府的逻辑是国营企业可以垄断,民营企业就不行。而程维柳青包括马云等人在内,一定有理由误认为他们已经获得等量齐观的地位,没料到反垄断的“正义之剑”随时高悬头顶;第二、中国政府是否执行其自己的法律,有很大的弹性。互联网独角兽们就在这个弹性空间中发展起来。可是当这个空间收窄的时候,它们并不会如美国的互联网企业一样享受到N次听证会以及随后国会的决议或法院的裁决,而是面临如同这次滴滴出事一样的黑箱操作。相反,如果机缘凑巧,滴滴们完全不必担心反垄断这把剑砍下来。第三、即便是以反垄断、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等名义被处理,也没有几个中国人相信原因出自于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同这一次,人们都知道滴滴被打,原因不在于反垄断和侵犯用户隐私,而是“把官府惹毛了”“权力斗争”。正是这些互联网巨头帮助中国政府收集人们的数据以实现严密的控制,谈什么个人隐私?没有人相信。

滴滴们也许觉得自己有强大的政治靠山,因此数年来能够顺利推进企业计划。但是,黑箱操作的特点就是今天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在专制统治下没有自由,对于企业家来说,直接体现为金钱的损失和企业的挫折。

六、

滴滴是不是无辜?垄断和违法收购用户个人数据都是实锤。

而且,“惹毛”政府也是滴滴干的。投资人很明显需要借上市兑现投资利润,程维柳青们在上市过程中既能兑现对一众风投的承诺,也能理想地兑现自己多年的努力付出。最大的两家股东软银和优步(Uber)甚至放弃了董事会投票权,以便避开中国政府对外国资本控制滴滴的敏感神经。

滴滴已经知道政府不赞成他们到美国上市,但是他们不打算接受这样的结果,于是一方面在4月递交第一次招股说明书之后,采取行动给高管发红包股份,把程维的股权从之前的不到2%提高到7%,柳青的股份从此前不到1.6%以至于没有公布出来提高到1.7%。同时调整董事会投票权,设计了一个结构令程维、柳青和一个副总裁三个人稳定控制滴滴的管理权。另一方面加快了上市的步伐、同时压低了上市的调门。

这样的举动在滴滴也许是不得不冒险一闯,结果就是招来预料中的重锤打击。

滴滴的突破规则其来有自,许多实例都凸显了这个特点。例如,滴滴平台上的司机有1300万,但是到今年1月份,全中国获得政府颁发网约车牌照的司机只有308万人。同时滴滴在许多城市并没有营业执照,无证经营。在招股说明书中,滴滴承认他们需要为此支付罚款。这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奇怪现象:一方面滴滴在绝大多数的城市无照经营,却也不屑去申领执照;另一方面,这些城市也不禁止滴滴在当地经营,仅仅在检查时对滴滴开罚单。而滴滴总是认罚了事。这个例子很突出地说明了滴滴看起来是一个自由互联网产生的独角兽,其实方方面面都是中国的畸形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产物。滴滴不突破规则,就成不了庞然大物。

这样的作风和文化,是很可能带来其它问题的内在缺陷。

七、

海外的一些评论员认为阿里、腾讯、百度和滴滴等独角兽如果不是背后的权力靠山起作用,凭着企业家自己根本做不到这么大。

应该说,这些企业家如果在中国能够享受到自由的、法制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可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成功。但是中共一般不会让任何组织做大,哪怕是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组织。商业组织做大也会被认为是对政权的威胁,除非是它的一部分。这样看来,上面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相信这些企业家们也心知肚明。这应该也是程维邀请柳青加盟的原因。当然初出茅庐的普通人家子弟程维可能跟权力基本没有联系,但是作为“IT教父”的柳传志,中关村商业界的一哥,与权力的关系则是多年浸淫而成,在在体现在他本人的事业发展与成名过程中。

企业家们也许觉得自己的创新对中国社会是一件进步的事情。他们多数人认为自己是有情怀的、并非唯利是图的人。如果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靠山隶属于多么反文明的势力,也许不会个个都把自己跟靠山们捆绑在一起,总会有人坚守自己朴素的价值观。当然也一定有人会乐此不疲。而程维和柳青们属于哪一类,无从得知。世间事有得有失。依靠权贵得来的成功并没有什么光彩,而即便是不光彩的所得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一点,所有中国的企业家们不得不察。

八、

上市推荐人在滴滴上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滴滴的抢跑上市难度不小,但是程维柳青收放自如,直到上市前两三天承销商才知道确切的上市日期。没有华尔街的保驾护航,程维们不可能自己做到。

监管危机爆发以后,传言说华尔街不知道政府对滴滴的要求是延缓。那么滴滴对上市保荐机构撒谎了吗?什么样的谎言可以令华尔街与其配合默契地悄悄上市而不起疑呢?堂堂大投行未免太容易被独角兽牵着鼻子走了吧。承销股票的利益的确不小,而大投行的规则如此容易改变,很值得警惕。

其实,在上市之前华尔街日报6月14日的一篇文章专门谈滴滴的监管风险不可忽视,指出“投资者要为前路颠簸做好准备”。

滴滴的招股说明书提前半个月就已经报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这个文件里,滴滴用了60页详细说明了各种风险,甚至明确提出了中国政府中止上市的风险。普通投资者一般是不会读完招股说明书再购买新股,但是身为大投行的上市保荐人用自己的资金和名誉投入到滴滴,看到如此之多的风险,件件都不可忽视,却依然保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过去三十年来,华尔街在中国投入了上万亿的资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当然,资本的属性就是要盈利,没有止境。

但是,随着各方面形势的急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环境越来越表现出天然反自由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华尔街资本就不得不察了。

华尔街不应该漠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非正常状态,不要忘记资本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自由公平的社会经济环境。在这样畸形的经济体里面投巨资,如同玩火。

假如华尔街的资本得以一帆风顺、如愿以偿地长期分享中国GDP增长的一份蛋糕,而不用为了忽视其非法制、反自由企业制度的现实而付出代价,后果必然是中国社会矛盾急剧恶化,以种种方式最终反噬助长这种形势的外国资本。而现在出现的是中国政府改变政策,越来越明显地与美国价值为敌,一步步地与美国脱钩。这个过程中,美国资本一定会遭遇更大的损失。

就滴滴眼下的危机,也不应该对证监会会见美国投行所做的安慰举动带来的前景太乐观。他们并非真正的决策者。在中国,一旦涉及到政治与权力,就没有一件事情不是黑箱操作。

华尔街在滴滴危机的问题上是无法避开责任的。但是许多投资人依然憧憬中国下一个十年增长这块蛋糕,难免还会继续付出代价。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811/1631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