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华仔:初二女孩自杀背后 有些父母真的不爱他们的孩子

作者:

昨天有一条微博一度冲上热搜,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再去找相关微博就没有了,大部分被删了,还好我保存了图片。

讲的是一个即将上初二的女孩,在自己家跳楼身亡,留下了三封遗书,话不多说先,先上图片,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建议看看图片,特别是那长达三页的遗书。

说句实话,看完这些心里极度不好受,我也是一个父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大家看到我公号的头像,就是我女儿的照片。

我女儿马上满20个月,她说话比别的孩子晚,现在爸爸妈妈都还不会叫,只会说两句简单的“谢谢”、“拜拜”,跟他同龄的小孩能说很多词汇。

我倒是也不担心,也不攀比,总觉得每个小孩都有她自己的成长轨迹,急不来。

但有时候也会烦躁、缺乏耐心,特别是深夜不睡觉,在那哭闹,给奶不喝,给水不喝,总觉得她在无理取闹,有那么想打她一顿的冲动。

但这个时候,我总是反省,她终究是个孩子,还没学会表达,她哭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这个原因我不知道而已。

她也许是那里不舒服,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每想到此,我总是让自己平静下来,抱着她一边安抚一边在房间里来回走动。

看了这位叫江雯月的小朋友的遗书,除了心痛、惋惜之外,也给了我这位做父亲的一个警醒,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父母。

看完遗书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个多么懂事、乖巧的小女孩呀。

跳楼的时候,把榻榻米踩脏了,还不忘留张纸条,叫父母擦干净。

担心自己家变成凶宅,说要死在外面。

学校借的书,也列好了明细,叫父母帮忙还回去,还不忘提醒父母别忘了跟老师说声谢谢。

还劝父母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还叮嘱父母,旅游别老是被别人骗。

还叫父母要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小朋友买棒棒糖吃。

最后,还劝一句,对弟弟好点,不要再用同样的方式去伤害弟弟了,你们已经失去一个江雯月,别再让悲剧再度重演。

再来看看她的父母是如何对她的。

用巴掌打她在她脸上、手背上,手臂上,背上。

用皮带和电线抽她双腿、双臂、背上。

经常用最肮脏的语言辱骂她,甚至回到主卧的父母继续辱骂,用小女孩遗书中的话说:“躺在床上接着听从主卧传来的谩骂声,剩下的时间是用来回味一天的难过。”

最羞辱人的方式是,让她穿着拖鞋站在屋外面示众。

才一个刚要上初二的小女孩,他的童年都经历了什么?

别说小孩了,任何一个大人,也承受不了此种羞辱。

她说在遗书中说,她对不起一些人,这些人自然不是她的父母,为了他们,她挺过了初一。

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女孩应该在家庭之外获得了一些温暖,可能来自于她的老师,她的同学,但这些温暖也只能支撑她走过初一。

从女孩的描述来看,这父母可能真的是不爱他们的孩子。

女孩也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她说她只是他们攀比的工具。

他们要求她考进班级前十名、年纪前二十名,考满分,这些只不过是父母在别人面前炫耀的工具。

当她没能满足他们的时候,辱骂、挨打、羞辱,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女儿没能给他们带来面子,这让他们很恼怒。

在父母的眼里,女儿不是女儿,而是工具,是奴隶,是撑起他们颜面的必要手段而已。

父母是有多么的无能,需要女儿给她来撑颜面呀?

那些动辄打骂孩子的人,我可以断言,都是无能废物之辈,都是生活中的loser,只有无能者,才会把气撒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看看女孩对他父母的描述吧:“在人前彬彬有礼,又礼貌又文明,在人后,承受着父母最肮脏的辱骂

这不就是无能之辈么,在人前彬彬有礼,并不是显得他有多礼貌,而是他卑微,自卑,低人一等。

这种人只能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充当大爷,在外面被人凌辱惯了,回到家终于也可以在孩子面前充一次大爷了,去你妈的,废物一个。

我在生活看过很多这样的人,在外人面前唯唯诺诺,马首是瞻,回到家颐指气使、一副蛮横的样子,这种其实是极度自卑的人。

她的父母也不曾鸡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而只想着让女儿变得更优秀,好让自己有面子。

用小女孩的话说:“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你的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和写作业的人,只因为他们是你的长辈。”

呜呼哀哉,天下这样的父母何其多也。

女孩说,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掉她的童年。

童年没了,命是你们给的,你们拿回去就好了,有什么呢?

最后一声叹息~

愿世间,这样的父母少点~

最后补充一点,有人说这都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所以双减政策是必要的。双减没办法减少这种内卷,中考、高考都在,而且现在中职、普高分流,各占50%,竞争更加激烈。

这件事,主要是人的问题。

非要找个外因,我想有一个,那就是垄断教育下的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教育市场化下的多元评价标准,使得学校、教师、家长唯分数论,但这是教育体制造成的,双减解决不了,唯有整个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才能解决。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一本正经的华仔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822/163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