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刘邦两件事没学秦始皇 给自己带来无尽麻烦

汉延秦制,原因很简单,就因为古人不傻,他们也知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然而,这句话的前提是,提供肩膀的必须是个真正的巨人,倘若踩着石头增高,就会不小心闪着自己,换句话说,后人考虑前人提供的经验、制度是否有用,就绝不能单纯的从理论上去衡量,还得看实践,可要说到实践,秦始皇就有些尴尬了。

为嘛?秦始皇一手开创的大秦帝国存在的时间太短了,仅仅15年左右就二世而亡,既然存在的时间那么短,就说明秦始皇未必一贯正确,既然不是一贯正确,那干嘛要事事向你学习,有些方面就得另起炉灶,另想高招。

于是呢,本着这样的想法,刘邦开动脑筋,在大体上“汉延秦制”的基础上,另有两件事死活不肯向秦始皇学习,结果呢,给自己和后人带来无尽的麻烦,到底哪两件事呢?不得不说,刘邦的胆子太大了。

刘邦就两件事没学秦始皇,结果,就给自己和后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一:天下的麻烦

可以说,大秦立国的根本在于郡县制,郡县制的好处不用多说,最起码能保障朝廷集权,将地方一股脑儿抓到朝廷手里,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为王朝的兴旺发达服务。

当然,郡县制也是有缺点的,而且还很明显,即前213年,秦朝博士淳于越等人提出的: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

什么意思?

陛下当了皇帝,宗室子弟还是老百姓,一则显现不出天家威严;二来呢,将来出现权臣,遇到麻烦的时候,谁来救驾呢。

淳于越说的有没有道理,现在看来,小case而已,可对当时而言,是很有蛊惑力,直到西汉成立之后,汉朝的博士贾谊等,还经常拿它说事,时间一长,刘邦就开始琢磨了,琢磨什么?

刘邦就两件事没学秦始皇,结果,就给自己和后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西汉成立之初,因为楚汉相争时期巴结盟友的缘故,刘邦很大方的封了几个异姓王,有名的就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等。这几个异姓王各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朝廷威胁很大,威胁很大怎么办?

刘邦为此事日夜揪心,想了没几天,就拿定个英明的主意,什么主意?

不是“陛下有海内,子弟成匹夫”防不了 “田常、六卿之患”吗?那么现在,不如暂且抛弃秦始皇,学习一下上古,让子弟摆脱“匹夫”的身份,也变成跟韩信等一样的诸侯王,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主意拿定,自己个儿都觉得自己个儿聪明,于是,在约束、打击几个异姓王的基础上,先后分封刘交、刘肥、刘如意、刘恒等11个宗室子弟为王,各领燕、代、齐、楚、梁、赵、吴、淮南、淮阳、荆等诸国,从战略上完成对异姓王的包围。

从此,秦始皇的郡县制,刘邦就是不肯好好学习,而是将之改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郡国制”,皇帝管着若干郡县,诸侯王管着若干郡县,再让宗室子弟也管理若干郡县,刘邦头疼的诸侯王作乱问题彻底解决了吗?最明显的数据是,西汉初期,诸侯王占据了20多个郡,基本上控制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

刘邦就两件事没学秦始皇,结果,就给自己和后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基本控制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有什么要紧?这种四不像一般的郡国制,在完成包围异姓王的历史使命之后,顺手从战略上将朝廷包围,朝廷被诸侯王包围有什么要紧?

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王国内经济独立,只要有铜矿,就可以自己铸钱;军事基本独立,虽然未经朝廷允许,不得私自调动军队,但他们可以负责军队的建设和训练;更要紧的,可以仿中央官制,让诸侯国国内也有丞相、御史,俨然一个小朝廷,有独立的司法权,可以全权代表中央,对王国实施统治等等。

这些权利直接导致,诸侯国国内各自为政,刘邦在世的时候,全国物资流通不畅已经初现端倪,刘邦死后呢,诸侯王越来越不听话,刘邦的后人文、景二帝当然不会束手待毙,而是采用各种方式削藩,结果,前154年,诸侯王就挑起七国之乱,与朝廷争权,让天下很是混乱了几天,好在后来出了个汉武帝,采用军事与政治两手,将朝廷直控的14个郡变成48个,诸侯王的问题这才彻底解决,但已距刘邦立国六十多年了。第一件事不向秦始皇学习,带来的麻烦就这么大,那么,第二件事呢?

刘邦就两件事没学秦始皇,结果,就给自己和后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二:后宫的麻烦

比起诸侯王的问题,好像是个小事,但后院天天起火,谁受得了啊,其实这个问题,秦始皇原本是很好解决了的。战国,诸侯王遵周礼,可以娶一百二十一个女人,这些个女人,分为后、夫人、嫔、世妇、女御五等,其中: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颁官分务,各有典司。

五等女人分工明确,各有职司,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自号为皇帝,觉得皇帝应该跟诸侯王有所区别,于是,在将六国美女大部纳入后宫的前提下,改五等为八等,分别是: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并创造性的给这八等女人划分品级,更加严格了上下关系,除此之外,还给这些女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详细到行、走、坐、卧都有规定,很直接的告诉她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本来是一套很好的制度,然而,刘邦当上皇帝后,不干了,为嘛?大约觉得这些制度太过繁琐,很不符合自己博爱、平等以及率性而为的天性,于是,就不学习秦始皇,不采用人家的后宫管理制度,除皇后依旧保留外,其余女人一律称之为夫人,什么戚夫人、曹夫人、薄夫人即由此而来。

刘邦就两件事没学秦始皇,结果,就给自己和后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当年在制度的约束下,皇帝一个月不能超过四个女人,在谁的宫里晚起,女人都会认为自己没尽到职责,都要伏地请罪,但刘邦废掉这些制度以后,什么“帷薄不修”的问题暂不多说,后宫无等,职责混乱成了很突出的问题。戚夫人要刘邦废掉刘盈,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时,吕雉还活着呢,她就敢这么大胆,甚至还敢为此事给刘邦发脾气,这在后世,在后宫制度完备的后世,基本上就是不敢想象的问题。

又有一件事不向秦始皇学习,他“帷薄不修”,比较麻烦,到后人身上,起码文、景二帝时期,夫人们“衽席无辩”,敢跟皇后平起平坐,自来天家无小事,皇帝的后宫就是这般模样,麻烦如此之大,皇帝能不头疼吗。

好在后来还是汉武帝,开始学习秦始皇,整理后宫制度,大约花费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到汉元帝刘奭时期,才彻底整理清楚,至此,后宫就有模有样了。

两件事不学秦始皇,就给自己和后人带来这样无尽的麻烦,后人需要用近百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彻底将之解决,秦始皇咋就能这么厉害呢。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草根也谈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012/165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