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乌凌翔:中国高超音速飞弹试射美国真的很讶异吗

作者:

相关高超音速飞弹的信息越来越多,反映美、中在太空范畴的军备竞赛已经展开了。(汤森路透

中国的高超音速飞弹技术令美国大吃一惊?

纽约时报20号上刊一篇〈中国试射高超音速导弹?我们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解析〉,对于像纽约时报这种地位的国际媒体,先前对于消息或事件本身完全没有报道,事后4天才来一篇调查报道,某种程度,等于承认“漏大新闻”了。

难道是同业谁抢了独家,才给纽约时报不得不“补交作业”的压力吗?是,而且不只一家同业。

最早是英国金融邮报Financial Times在16日发表了一篇〈中国以高超音速飞弹测试其新的太空能力〉,有趣吧?在以必需付费才看得到、而且是以财经新闻为主的英国-五眼联盟成员-媒体出现这种以美、中军武为主题的独家报道。

一天后,17日,卡达的半岛新闻网转述金融邮报的报道内容,重点有三:中国在8月试射的高超音速飞弹可以携带核弹头,在加速击中目标前先在低轨道绕行地球;飞弹偏离目标32公里;试射显示中国在高超音速飞弹有令人震惊的进步,远比美国官员之前了解的要先进。

同一天,17日,中共《环球时报》针对金融邮报的报道发表社评:〈别死盯中国高超音速飞弹,请视野宽些吧〉;不承认,却隐约否认偏离32公里,又不申论,把话题引开,顾左右而言它似乎在为事件降温。但高超音速飞弹这种先进投射武器的影响实在太了,它可能影响大国间的军力平衡,明白人一定很关注它的进展,尤其在核子武器不能轻易使用的情况下,现有手段完全无法防备。

18日开始,台湾媒体纷纷跟进。19日,美国《外交政策》也发了一篇事后的分析稿:〈中国新飞弹测试的意涵〉,显示对中国在这项武器上的进展表示重视;英国BBC中文网加入,来一篇科普:〈中国否认试射的可携带核弹头高超音速导弹是种什么武器〉,值得给予掌声,因为确实很多媒体与名嘴分不清巡弋导弹、洲际导弹,遑论“反导弹系统”使用的拦截飞弹,还常把“高超音速”飞弹说成“超高音速”飞弹,所以,中文才慢慢有译为“极音速”飞弹的用法。

中国东风-17型是一款以弹道飞弹为基础,但搭载了具备超高音速滑翔能力的弹头。(图为东风-21D型飞弹/汤森路透)

只是,掌声不用给太多,BBC这篇不能算原创,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对于高超音速飞弹报道超过600篇的路透社-又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财经为主的媒体-然后才是本文首提到纽约时报20日的那一篇。

纽约时报的回顾报道访问了很多位专家,基调似乎是降低外界对于中国此一试射的惊讶程度:“该武器在加速飞向目标之前绕了地球一圈——并非什么新鲜事。该技术由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首创。那时,它被称为部分轨道轰炸系统(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FOBS)。它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它不用完成完整的地轨飞行,只飞一小部分。”

纽约时报像路透社、彭博一样,都报道了 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否认:“这只是例行性‘太空飞行器测试’”。更让整起事件蒙上了神秘色彩。

西方媒体的质疑也合理,赵立坚的反驳也不算错,飞入地轨的飞弹当然可称为太空飞行器,而任何一种太空飞行器测试所累积的知识,都有助于转变太空飞行器为高速的攻击型武器。美苏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高唱为了人类和平,其实充满了浓厚的军备竞赛内涵。

太空军备竞赛很花钱,苏联后来玩不下去了,经济力支撑不了是主要原因。高超音速飞弹也很花钱,科学理论虽然早就证明可行,但工程技术还有很多需要突破之处。美国早在1980年代就投入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而且陆、海、空军都有研发计划,空军的进度似乎较领先:2018年8月传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跟美国空军的合约,有望在2022年让一种空射型的AGM-183A服役,但是到目前还没传出试射成功的消息。

所以,也许,金融邮报传出的独家,只是美军希望增加研发经费所进行的媒体操作?这种猜测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美国国防部接着又放出海、陆军也进行了3次成功测试的消息,却只是“高超音速武器零部件原型”(hypersonic weapon component prototypes)的测试,潜台词是要达标还需更多的经费。

无论如何,相关于高超音速飞弹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反映另一种对于“中国威胁论”的担忧,之前只是担心中国威胁现有国际秩序的意图,现在则是对于中国是否具有这种能力的忧虑。

意图难测,能力则较清析可见,至少,我们可以看到美、中在太空范畴的军备竞赛已经展开了。

※作者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026/166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