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中国经济改革走入死胡同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放缓,而长期没有解决的内在问题,却在一个个爆发出来。在一连串的危机中,房地产是否会成为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呢?此外,到目前为止,不管是房地产调控、还是内循环经济、甚至是气候承诺,中共经济转型的努力还是在原地打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放缓,而长期没有解决的内在问题,却在一个个爆发出来。在一连串的危机中,房地产是否会成为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呢?此外,到目前为止,不管是房地产调控、还是内循环经济、甚至是气候承诺,中共经济转型的努力还是在原地打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

从中共官媒报道看中国经济前景

大家看到,中国第三季经济增长是4.9%,让外界非常担忧,不光是外媒的报道比较负面,就连大陆的经济学家也在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类滞胀”特征明显。

不过,中共官媒人民网在19日的一篇评论,标题却是“稳中向好,中国经济风浪中坚定向前”,看上去还是一贯的形势大好,但是,如果对比3个月前《人民日报》用的评论标题——“中国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就会发现,这一次的标题少了“稳中加固”,却多了“风浪中向前”,所以,这么一看,中国经济正在遭遇挑战的危机感就扑面而来了。

不仅如此,25日,新华社还刊发了一篇文章,题为《十问中国经济》,采访了中共的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回应了十大热点问题。大家知道,中共官媒的文章,都是要反着来读的,在目前形势下,中共当局接连发表类似“打鸡血”的文章,只能是欲盖弥彰,说明中国经济的前景确实不妙了。

考虑到文章几乎都是官话和口号,并不是什么专业的经济分析,我们只简单举两个例子。

比如,《十问中国经济》中说,多重风险挑战下,中国经济“稳”的特征依然鲜明,并且亮点突出。目前,国际机构普遍预测中国经济今年仍能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

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多家分析机构都调降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测,甚至认为四季度GDP增长可能会跌破4%。比如,澳新银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尚未见底”,预计第四季度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3.6%,对全年增速的预估则从8.3%调降到8%。而瑞银的经济学家则将中国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从8.2%下调到7.6%,而这也意味着,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到2.7%。

另外,明明消费低迷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拖累,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年平均增长只有3.9%,显着低于正常年份的同期水平。但是,有点搞笑的是,《十问中国经济》却搬出了《长津湖》作为例子,来说明消费的潜力。

文章说,中国百姓的消费潜力有多大?从电影《长津湖》上映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并提到,在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的当天,门票快速卖完,《华尔街日报》认为,“门票秒空”反映了中国游客巨大的消费热情。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曾在10月18日报道说,支撑中国经济的三大支柱开始摇摇欲坠。如果不尽快推出力度更大的宽松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也就是房地产投资、消费和出口,到2022年的年中有可能迭加在一起带来下行风险。

不过,中国经济不仅面临短期的挑战,更面临长期经济放缓的危机。大家可以看一下BBC报道中的这张中国经济增长的图片。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直至疫情开始前的2019年,中国GDP的同比增长趋势就在持续下滑。

真正的危机被房地产泡沫所掩盖

但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危机将要到来呢?因为中共用房地产泡沫掩盖了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快速增长,是得益于对更发达国家的技术借鉴,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迁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经济增长必然放缓。此外,独生子女政策也导致人口规模萎缩,劳动适龄人口在多年前就达到了顶峰。

克鲁格曼提到,增长放缓和人口结构转变,并不意味着危机一定出现,但问题在于,中国的消费模式,没有根据经济增长放缓的需要进行调整。中共当局没有真正解决经济的根本问题,而是一直在通过制造房地产泡沫进行掩盖。目前,无论是以美元计算,还是以占GDP的比例计算,中国的房地产投资,都远超美国在2000年房地产泡沫顶峰时期的水平。

如今,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可能要超过历史上的任何国家。

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谈到,从投资看,2020年房地产完全拉动的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3%。

此外,居民的大部分财富都在房子里。2020年的中国住房市值,占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值总和的66.6%。

而且,房地产业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预计在今年,房地产从业人数将达到1,500万,如果考虑到房地产拉动的上下游行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就更大。

房地产也拉动了炼钢厂、水泥厂、电解铝这些工厂。这些钢铁、水泥变成了房产,还有许多新机场、高速公路,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铁网络,许多地方政府因此背上了高额债务,但是现在,就像德国媒体形容的,“这场由国家煽风点火的经济增长,面临着戛然而止的危险”。

全球最大的空头基金掌门人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认为,中国的“杠杆式繁荣”模式注定要失败。他举例说,80年代末,每个人都认为日本会超过美国,但日本遇到了与中国同样的问题——银行体系臃肿、房地产价格太高、过于依赖出口,他们因此而“失落”了30年了。

投资和消费疲弱拖累增长

大家看到,由于强力的政策调控,9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下降3.5%,是自去年3月以来首次由正转负;同样的原因,基建投资也增长缓慢;制造业投资相对较高,但主要是出口需求旺盛所带动。所以,中国的投资需求疲弱,而且从长期来看,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因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会导致投资回报下降。

所以,中国迫切需要改变经济结构,从依赖投资,转向增加消费。但是,中国的储蓄率却居高不下。瑞银(UBS)的一项调查显示,储蓄率已从2019年的40.6%,和2020年的43.2%,攀升到了今年5月的45.2%。

尤其是在疫情爆发后,中国也没有像美国那样发放财政补贴,因此消费者没有多余的现金。除了担心爆发新的疫情,政府对多个行业的监管行动,也让消费者担心收入和就业前景不稳。

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捂紧钱包,消费活动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也在下降。2020年,居民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占比是38.1%,低于2019年的39.2%,是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是,即使疫情消失、经济复苏,也不要指望中国民众会减少储蓄、提高消费。几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项研究就指出,人口结构的转变,是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的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出生率的下降,意味着中国的成年人不能再指望养儿防老,而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十分脆弱,人们也不可能指望政府,所以必须自己存钱为退休做准备。

中国经济改革走入死胡同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共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必须要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同时要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所以习近平才会在去年提出,中国要转向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模式。

但是,就像《华尔街日报》所说的,这场瘟疫把中国引向了相反的方向,使出口成为多年来最大的增长动力。

2020年,中国对全球的贸易顺差达到了5,350亿美元的多年高点,对美国的顺差也比上一年扩大了7%,达到3,170亿美元。

这说明,中共努力要解决的经济失衡问题正在恶化,更糟糕的是,还有可能重新引发贸易局势的紧张。

另外,在房地产调控方面,吉姆·查诺斯也提到,自从2009年以来,北京当局已经是第四次试图放慢房地产市场的速度,但每次这样做的时候,经济很快就陷入停滞,让北京感到恐慌,于是他们马上从踩刹车改为踩油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会越来越大。

而现在,已经有迹象显示,中共当局要对房地产采取更为宽容的立场。部分地区房贷的放款速度已经加快,局部地区房贷利率有所下调,房企信贷环境预期也会得到一定改善。中共央行近日也表示,要保持房地产信贷平稳有序投放。

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三驾马车面临熄火,中共的气候承诺,也很可能只是画饼。习近平没有出席在英国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峰会,但在27日,中共当局却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并将相关报告提交给了联合国,确认了“双碳目标”的承诺。

但是,中共的承诺是没有意义的。就从今年的情况来说,8月下旬,中共副总理韩正还在北京召开线上会议,告诫省级官员要“坚决遏制”煤电等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发展。可是一个月之后,面对煤炭短缺和大面积断电,韩正又在一个闭门会议上,要求国有能源企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增加煤炭供应。而从长期来看,中共当局承诺的低碳达标,也和经济增长目标相互冲突。

也就是说,不管是房地产调控、还是内循环经济模式、甚至是气候承诺,中共经济转型的努力,到目前都是白费功夫。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 李韵  来源:财商天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102/166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