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财商天下:贾而好儒 徽商传奇

今天的话题比较轻松,想来聊一个在中国商道中颇有传奇色彩的商团,它曾经富可敌国,而且兴盛了两个朝代,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我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徽商。

徽商,是指在明清两代时,徽州府下辖六县的商人社团,又称“徽帮”。这个徽商,雄霸中国商界将近400年,与潮商、还有晋商,合称为中国“三大商帮”。

徽商有多富呢?人们说“天下十分宝,徽商藏三分”。在明代时,徽商的资本已经累积超过了一百万两白银,比荷兰东印度公司最大船东还要富有,一百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呢?一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60元,一百万两白银,那就是6.6亿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单是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徽商,就坐拥了四、五千万两白银的资本,而当时国库里的存银才不过七千万两,所以,真正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古话讲,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徽商就是如此。徽商,来自安徽南部的徽州府,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但是,从这些穷山僻壤中走出来的徽州商人,却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不但发展壮大,还能雄踞商界、富甲一方,那么,徽商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在勤奋、节俭、吃苦耐劳之外,徽商最大的特点,就是“贾而好儒”,以儒道经商。在徽商的经营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贯穿始终,徽商做生意时,有几个坚持,那就是坚持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以义取利”、“以善为本”、“以德为基”。这些信条,为徽商赢得了极高的商业声誉,也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以诚待人

比如这个“以诚待人”,对徽商来说,诚信是经营的基础。徽商深知,商人和顾客是互惠互利的两极,商人只有诚实不欺,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所以,在经营中,他们宁可因诚信而亏本,也不用欺诈的手段来赚钱。

这儿有个故事,在清朝时,婺源的商人朱文炽,在广东珠江经营茶叶贸易,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时,朱文炽一定会在与人交易的契约上注明“陈茶”两字,绝不欺瞒,朱文炽在珠江经营茶叶二十多年,虽然因此亏了几万两的本钱,但是却没有丝毫的动摇后悔。

即使不是自己的生意,徽商在与他人合伙经营,或者是受雇于人、帮人经营时,也遵循一个“诚”字,比如徽商詹谷的故事。

詹谷,也是婺源人,在陈老板的上海茶叶铺里当伙计,他十分勤勉能干,深受陈老板的信任。一天陈老板家里有事,就把铺子交给詹谷,自己回老家去了,当时正赶上战乱,再加上路途非常遥远,交通不便,陈老板就一直没有回茶叶店。在战乱中,詹谷一个人艰苦经营着茶叶店,不过,茶叶店经营的很好,营利丰厚。十年后,陈老板的儿子回到了茶叶铺,詹谷把历年的账本交给了这位少主,上面每笔账都记得非常清楚。

在詹谷要返乡时,少主在给他的薪水外,又加赠了四百两银子,不过,詹谷推辞不收,而且走之前,还仔细交代了茶业铺的业务,才告辞还乡。

这样的故事,现在听来,可能要很难理解了,商道商道,詹谷的修为,实在称得上道德君子了。

以信处事

另外,徽商很是重承诺,守信用。凡是答应过别人的事,徽商大多都会守信不渝。

比如婺源的商人江恭埙,他和浙江湖州的陈万年,两人合伙经商,几年下来,赚了不少银子,不料陈万年却突然生了病,而且一年后就离世了。作为生意伙伴的江恭埙,根据历年账本,算出了陈万年应得的本金和利息一共有1800多两银子,并且亲自送还给陈万年的妻子。陈妻非常感动,要拿出一部分银两表示感谢,但被江恭埙谢绝了。

以义取利

可以看到,徽商在经营中,不但有信义,还非常的仁义,而在“义”和“利”面前,徽商大多主张“以义取利”,就是说赚钱也要讲究“义”,不符合“义”的昧心钱,是不能赚的。

这儿就有个徽商“以义取利”的故事。休宁的商人刘淮,是一位大粮商,长期在嘉湖附近收购粮食。有一年,那里发生严重的天灾,百姓颗粒无收。有人就劝说刘淮,让他把以前屯积的粮食高价卖出,不过,刘淮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让饥饿的百姓能够顺利度过灾荒,才是最为重要的事儿。于是,他不但没有趁机抬高物价,还把自己的粮食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而且,还开设粥棚,帮助那些没有钱买粮的灾民。刘淮的义举,百姓自然也看在眼里,正是善有善报,所以,在灾难过去后,刘淮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而当“义”和“利”不可兼得时,不少徽州商人甚至会舍利取义。清代休宁商人吴鹏翔,曾经做胡椒生意,在和人签约后买进了800石的胡椒,钱还没有付,但是发现胡椒有毒,卖主愿意全部收回,但是吴鹏翔仍然照价买下,然后一把火都烧了。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如果退了胡椒,卖主可能会再转卖给别人,所以就宁可自己蒙受损失。这种非义不取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清朝道光时,一位名叫舒遵刚的徽商,就曾经这样说,他说,一个生意人,只有“以义为利”才能开辟财源,并且源源不断。这种思想,在徽商中非常有代表性。

以质取胜

徽商,还非常重视商业信誉,因此对商品的质量要求很高。清朝末年时,徽州最负盛名的胡开文墨业的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曾经创制过一种墨,这种墨,能在水中泡很久也不散。一位慕名而来的客户买了一袋这样的墨,结果在回去的路上不小心掉进水里了,捞起后发现墨锭已经开始溶化,就又立即回去找胡余德。

胡余德,当即赠送了一袋价格昂贵的知名墨锭,同时下令各分店立即停止销售这种新墨,并且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全部销毁,他甚至还把那些已经卖出去的墨锭再用高价收回。这么处理,虽然让他蒙受了经济损失,但是却保住了商业信誉。而正是这样的经商之道才能让生意经久不衰。

以德为基

徽商注重德行,而且不只是自己修德,在选择人才时也是以德取人,同时,也非常重视“才”,特别是在一些需要技术的行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徽商往往不惜重金,将一些能工巧匠请到自己的麾下。

比如,刚才提到的胡开文墨业,它的创始人胡天注,在刚继承岳父的生意时,虽然店铺已经濒临倒闭,但他并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而是把资金用在了聘请能工巧匠,还有购买上等原料上。

此后,胡天注和后来的继承者们,也都把招贤纳才这件事摆在经营的第一位。当时徽州几位著名的墨模雕刻家,还有制墨的工匠,都曾经在胡开文的墨庄里效力。而且,这些能工巧匠们制作的墨,还拿到了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让“胡开文墨庄”声名远播。

徽商不仅遵照“儒术”选人、用人,而且在待人方面也恪守儒家的思想,遵循“宽厚”二字。为了让雇佣者能够尽心效力,徽商对待员工也是推心置腹,关怀有加。

比如徽商程君,他对待手下就非常宽厚。如果经营中出现了亏损时,他不会责罚员工,而是帮助找出问题、吸取教训,在下一次经营中设法弥补;对那些在经营时赚到钱的员工,程君就分给丰厚的红利,鼓励员工经营的积极性。这样宽厚的老板,自然是打工人喜欢的,结果就是,有很多人都争着去程君那里应聘。

正因为徽商待人诚挚宽厚,人才们也愿意加盟,这也让徽商团体形成了一股合力,不断地推动着商业的发展壮大。

以善为本

壮大后的徽商,并没有高高在上的失了地气,因为受到了儒家的“敬畏天命”和“兼济天下”的思想影响,绝大多数的徽商,有钱后都是乐善好施、热衷公益,比如遇到修路架桥、赈灾济荒、育婴办学等等,徽商们也都愿意慷慨解囊。这样的公益故事,也是比比皆是。

比如,明朝万历年间,米商詹景瑞到饶州时,见到当地的粮食欠收,饥荒严重,就把所营销的4200石大米全部捐出,救活了无数的灾民。还有清朝初年,徽州歙县的大盐商江演,先后捐出了白银几万两,帮助家乡的交通建设,还捐出巨资疏通了扬州河。

不过,虽然大多数徽商都讲究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但是,也有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商人,被称作“徽狗”,遭到徽州人的鄙视。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乡,素称“文献之国”、“礼仪之邦”,儒家的思想道德,也在这里有着比别处更崇高的地位。徽人们,除了在遍设学校、广立书院宣传儒家思想外,还在家典、族规中,明确规定族人必须遵循儒家的道德规范。

婺源县的许多家族,在每年的初三、还有十八日,都要召集本族子弟们齐聚祠堂,训导子弟们要孝敬长者,友爱兄弟,夫妻和睦,并会惩罚违背儒家道德规范的人,这也造成了徽州“儒风独茂”的局面。

儒家认为,要想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也就是先学会做人,而做人以德为重。古语讲,厚德载物。在一些有道之人看来,德是福分和财富的根本,福分和财富都是从德转化而来,人要想财源广进,还是要广积厚“德”。这一点,至少从徽商的身上,我们从一个个流传下来的故事中,看到了一场场真实生动的演绎。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陈思雨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NTDTV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102/1690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