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是要懂得多少中国文化,才算没有“去中国化”?

现代人再雅好中国文化,在以前的科举考生眼中可能也是丧失文明的野蛮人,平均水平可能差很远。(汤森路透

读台湾新闻,又有论者从年轻人“不懂中国文化”小处,而看到亡国之象。论者指有“年轻人”不认识“宋”字,有“年轻人”不知道“闽”为福建简称,因而得出结论:社会文史教育变得薄弱,当局教育制度太过“去中国化”见到了后遗症。

这类“模板新闻”不断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政治意味,但这是一个政治认同以外的普通问题:中国历史(或任何一种学问)浩如烟海,究竟要懂得多少,才算是没有“去中国化”,才可以避过此种潜台词是“汝等数典忘祖”的道德责难。等于“文组”的你因为不懂微积分,而受到微积分专家朋友嘲笑一样,这种比较如果剥去政治元素,其实非常无厘头。我们又是否可从欧美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好(可能亦只是印象),而一叶知秋看到欧美在文化上不适合发展科技前途。偏偏现在最高端数字科技来自美国加州。

一方面是个别例子的代表性问题,就算台湾人普遍认同要传承“中国文化历史”也好,以学问或者政治正统性相倾轧是永无止尽的,甚至很多时只是一种斗争说辞。我们永远都可以抓到别人不知道一些事情,以论证他们“文化含金量”低于自己,这一方面是自我膨胀,另一方面是为人制造没有由来的罪恶感。要他们为“失去了真道”、背叛了文化的祖源而感到于心有愧。

在讨论香港问题时,孔诰烽教授曾引述文化评论者周蕾在香港回归前的论述:“周认为,香港人的身份,绝对不能建立在对中国的乡愁之上,因为这种乡愁只能为我们带来永恒的缺陷和自我否定。香港对中国的追寻,只会是徒劳的:香港越努力去尝试,就越显出本身“中国特性”的缺乏。这段历史紧随著香港,像一道挥之不去的咒语,令香港无法摆脱‘自卑感’。”这种失落与追寻在台湾经历日治又迎来中华民国之后已经出现,一些人被视为与日本人你侬我侬的“汉奸”,饱受残酷清洗。林献堂期待的祖国来临,他失望了。

以下是一个香港人比较独有的文化经验。香港市面九成用广东话沟通,广东话也基本上能够写出来,但从小以来的中文教育,令学生本能厌恶自己使用的语言,它是不能写出来的“不正式”的“口语”,言语上也无法跟普通话/国语人群沟通。到今天仍然有大量愚民信奉“用普通话(不用母语)学中文较好”的理论,粤语人口在民国以来强势的国语系统里习得了庶出般的罪恶感,也接受了粤语是一种“方言”,也开始了各种改宗尝试,但最终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失望,而自己不够“正宗”的罪恶感并没能长期消失。

长期来说,既没能抛掉自己原来的东西,又不能够百份百模仿“高级文化”。全人类都用国语也好,内部也分口音贵贱。就像你一介穷人,却去模仿有钱人的腔调,这不会令你也变成有钱人。结论永远是你还讲得不够“正宗”,一些人知道这是夸父追日的文化元宇宙游戏之后,就会慢慢对这种勒索免疫。20世纪初以后“中国读书人”已经不接受传统教育,现代人再雅好中国文化,在以前的科举考生眼中可能也是丧失文明的野蛮人,平均水平可能差很远。

但现在的人也很聪明,只是使用的领域不一样,智能发展到其他方面。熟读旧史就民风大化了?若以古人角度非议今人,我们现在都没有了皇帝,按照中国传统,都是无父无君的畜生,古代的东西失去了就失去了,有时更是人们为了更好的将来而选择去封印的。

责任编辑: 夏雨荷  来源:卢斯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217/170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