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秦帝国第一女商——巴寡妇清

作者:

史记·货殖列传》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

一位女商,家资万贯已是奇闻,而她又因自身财富和见识深受帝王的殊遇和尊崇,更是闻所未闻的人间传奇。司马迁挥翰,以不足百字的篇幅,匆匆写就一位女子的一生,却给后世留下更多的神秘色彩。

清,大约是秦朝最富有的女子,亦是秦朝最受尊崇的女子。从史书简单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她身上似乎闪烁着秦帝的影子。秦始皇继六代先王之余烈,吞二周而削平六国,一手建立起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而清,继承先人家业,苦心孤诣,积累富可敌国的财产,更打造了垄断丹砂产业的商业帝国。这似乎注定了她终将从庭院深深走入皇家视野,在气势磅礴的大秦帝国,为民间奇女子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一段君圣民贤的佳话。

临危受命,女中英杰

巴寡妇清,何许人也?从后人对她的称谓大略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生长于巴郡的名为“清”的女子。《史记》以“巴”字草草带过,《华阳国志》说她生于巴郡枳县,《长寿县志》说她是长寿人,还有学者认为她生于重庆酉阳,众说纷纭,不一而足。无论哪种说法,她始终是这片雄奇山水孕育出的女儿。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治巴郡。清既与始皇同时代,在出生之时便已属秦国子民。

清的传奇之处,首先得益于夫家先人的荫庇。相传,清的丈夫的高祖是名医生,一日采药时,在一山洞避雨,意外发现洞内四处布满红色、棕色的菱面状晶石。这就是当时罕见的丹砂矿石,对医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良药。从此,清的夫家世代开矿炼丹,商业网络遍及天下。当清十八岁出嫁时,她的夫家已是巴蜀地区的第一富商。

这桩风光无限的豪门婚姻,加诸清身上的却是曲折的生命历程和沉重的家族使命。清出嫁一年,公公驾鹤西去,再过三年,丈夫也染病身亡。瞬息间,偌大的家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这位初涉尘世的孤身女子,顾不得妙年守寡的伤感,一力挑起家族的重担。她走出闺阁,学习经营家业,不惜重金组建一支私人卫队,保障丹砂矿业的正常运作和家族亲眷的人身安全。

几年下来,她清静寡居,一心打理家业,成为夫家名副其实的女主人。巴寡妇清,遂成为秦国巨富的第一人。她的产业究竟有多大?清代的《长寿县志》说她拥有仆人上千,私人保镖上万。秦时枳县人口不足五万,若清在此地生活,则她手下管理着当地五分之一百姓的衣食温饱。清,一位寡居妇人,俨然巴郡一带的无冕女王,不仅掌控当地的经济命脉,一言一行与决策更影响着上万人的生存状态。难能可贵的是,她既无一般女子的优柔文弱,也无凡夫俗子的利欲野心,她只是勤勤恳恳,守护着先人留下的产业以及数以万计的乡民,在秦国的西南之陲,恪尽一位当家人的职责。

丹砂奇材,女商殊遇

若她的故事,仅止于持家有道、经营有方的从商经历,恐怕还不足以引发后人的追思与探寻。她掌控的丹砂,本身就是先秦时期极为重要甚至通灵的特殊材料。据《神农本草经》所载,丹砂可入药,“养精神,安魂魄”;可驱邪,“杀精魅邪恶鬼”。若非清家先祖的医家身份,恐怕当年也无法慧眼识珠,将洞中沉寂多年的丹砂化作造福后世的珍宝。

丹砂同样是提炼汞的原料,古时还有将它入墓随葬的习俗,既可保持尸体不腐,其天生的毒性还可防盗贼挖掘。古人信仰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如果能够保存肉体完好,灵魂仍可回到躯体内复活。因此,丹砂入葬逐渐成为帝王贵胄的葬丧传统。更为神异的是,丹砂浴火化为水银,水银渗入丹砂即可还原。当时的修行人士看中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特性,普遍用它炼制仙药,寻求长生之道。

这就不难想像,清作为一名孀妇、商人、女主人,为何甘愿疏财自保。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她拥有得天独厚的垄断产业,丹砂的开采、炼制,以及运输四方,每一步都有可能被歹人侵犯,给家族乃至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当清以寡妇之身,独自撑起巴郡一带的丹砂实业时,她的美名早已跨越秦岭之巅,传至秦都咸阳的御苑宫廷之内。秦国自变法后,推行“重农抑商”的策略,秦国境内,商人长期处于贬抑地位。而历史上,这位巴郡的女商人在生前身后,受到了一国之君的无上尊崇。

及至始皇初定中国,欲平息天下战乱,下令收缴天下兵器聚于咸阳,销之铸成重愈千石的十二铜人,秦律中也有禁止民间私藏武器的记载。而秦岭之南的清,不仅“用财自卫,不见侵犯”,而且被秦始皇尊为“贞妇”,晚年接入秦王宫颐养天年。

清去世后,秦始皇还为她筑高台以缅怀,名之“女怀清台”。“积土四方高丈曰台”,台是传统建筑之一,以土筑城的高大建筑。帝王建台,嘉奖一位平民女子,这不仅是秦朝男性功臣都不曾享有的殊荣,而且纵观古代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古代中国,因才貌、贤德被后人熟知的女子不乏其人,而因财富深受帝王礼遇的女子,恐怕唯清一人矣!

助成地宫,捐资长城

清,不过一介穷乡僻壤的寡妇,却能够礼抗万乘,名显天下,无人不为她的生命历程惊羡、赞叹。司马迁在记录这位女子时,也怀着相似的心情向历史发问:“岂非以富邪?”难道清得到的极致恩宠,仅仅因为她不可估量的财产吗?还是她经营丹砂产业的诸多妙处呢,或者是她守节持家、保卫一方的励志经历呢?

就在清专注于打理丹砂产业时,入主秦王宫的国君、功盖三皇五帝的秦始皇,正励精图治,筹谋大一统盛世的宏伟帝业。秦始皇顺天承命,终结乱世,凭借民富兵强的国力、文武济济的能臣,还有自身经天纬地的雄才,建立帝国自是指日可待的运势。而清顺应四海归一的天下大势,在这次的历史巨变中有所作为,更为秦始皇的统一进程贡献一份强大的助力。

秦始皇自即位起到去世,常年在骊山北麓为自己修筑陵墓。这项举世无双的大工程,包括一座气势恢宏的地宫,至今未被发掘,只缘遍布地宫各个角落的剧毒物质——水银。《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现代考古发现,这座法天象地的地宫,占地约18万平方米,中心深度约30米,在那黄泉深处的秦宫,至少贮存100吨以上的水银。放眼天下,有能力贡献如此数量水银的秦人,舍清其谁?

唯清家族成熟的炼制技术,方能为秦始皇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唯清家族强大的私人卫队,方能将珍贵的水银安全地送至骊山;唯清过人的远见与忠君的慷慨胸襟,方能助成秦始皇陵中至今都叹为观止的奇观!

秦始皇即位三十二年(前215年)起,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兵卒北逐匈奴。为防匈奴南下,蒙恬又率军加固长城,连接秦、赵、燕三地之旧长城为一体,修筑一条绵延万里的秦长城,成为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清得知修长城的消息时,她仗义疏财,献出万金,资助秦朝的又一项大工程。

她不是男子,却有着男子一般的理性与胆识;她不是官吏,却有着不逊于官吏的勤勉和政绩。在战国末期的乱世,她既能独善其身,保全家族;又能兼济天下,维系一方子民的清平安稳,为秦始皇提供雄厚的资助。史书虽未对这位传奇女商留下更多的笔墨,但这寥寥数笔的零星记载,已足以让后人崇敬、追思。因为她为秦国付出的,是她一生操劳的成果,是她安身立命的根基。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无私和义举,换来家族产业的长盛不衰,以及一代圣君的深沉怀念。

而这些,才真正是清名垂青史的原因所在,也真正是她经营累世财富的终极意义。

2016-05-15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314/1720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