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始末

三国的独立运动历史意义重大。过去它们对苏联的强权无能为力,但恰恰也是它们敲响了苏联灭亡的丧钟,真是报应不爽。

“我可以告诉您,与苏联签订条约说明,爱沙尼亚政府行事是明智的,与苏联缔结协议有利于爱沙尼亚人民。否则,你们会得到波兰的下场。波兰是大国,现在波兰在哪里?”——斯大林对爱沙尼亚外长瑟尔特尔的威胁

往事不可如烟,今天谈一谈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为了争夺出海口,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在近代一直是俄罗斯扩张的核心。但在一战,随着俄军的节节败退,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终于如火山般爆发,沙皇和君主制在革命浪潮中被摧毁。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审时度势,选择与同盟国集团议和退出战争,只是代价相当惨痛。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规定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波罗的海三国正是趁着苏俄相对虚弱的环境下独立的。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独立初期三国遭到了苏俄的侵略,在协约国的干涉下方才作罢。

尽管二战以前它们还能在互不侵犯条约下相安无事,但终归是不受苏联控制的独立国家,为后来形势的突变埋下了祸根。

战争再次阴云密布

凡尔赛体系不过是20年的休战。面对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径,西方选择了祸水东引,这就更加深了苏联对安全的担忧。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三国却不能为自己所控制,就意味着第二大都市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受到潜在的威胁,一旦它们被德国拉拢,列宁格勒就暴露在德国人面前,这是苏联绝不能接受的。为了应对战争威胁,苏联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东方战线。

起初,苏联还是尝试用和平外交方式维持关系。1939年3月28日,时任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向爱沙尼亚发出照会,这种照会实际上同样适用于其他两国:“无论在爱沙尼亚领土上或者是其港口上,许可第三国政治、经济存在,为它提供任何特殊权利或优惠,苏联政府都认为是不可容忍的,是与目前调整苏联与爱沙尼亚相互关系的上述条约和协定的前提和精神不相容的,对于违背这些协定以及由此产生出的一切后果也是不能容忍的。”

但爱沙尼亚显然是不买账的。外交副部长爱比克把苏联的照会认定是占领爱沙尼亚的威胁。爱沙尼亚政府还透露了在星期一的复活节,苏军在边界炫耀武力引起了居民的恐慌。

与此同时,随着战争的威胁越来越大,苏联从3月开始也一直尝试着能和英法构建集体安全体系。其中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问题便是苏联的核心条件之一:“这三个大国(指苏英法)向处于侵略威胁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提供的保证,也应该包括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

但英国方面在5月8日提交的建议在苏联看来并没有满足其要求:“英国的提议把对与苏联接壤的东欧国家的保证仅给予波兰和罗马尼亚,因此苏联与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的边界没有保障。”在整个集体安全的谈判中,各怀鬼胎缺乏诚意,最终使得联合遏止世界大战的最后努力付之东流。苏联为了自保转而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开始为吞并三国做实际准备。

三国的挣扎

夹在德国与苏联之间的三国,为了保证国家的生存,一面进行外交努力,另一面也在准备着战争。

距离列宁格勒最近的爱沙尼亚对备战尤为积极。早在1937年12月14日,总司令拉多涅尔中将在给总统提交的国防现代化计划中明确指出:“在捍卫共和国的独立时,我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种局势也要求我们及时而全面地做好战斗准备。如果我们在战争初期有力量保卫自己,并且在初次打击下没有崩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外部援助才会出现,而援助的形式并不重要。”1939年5月,爱沙尼亚开始总动员,并大量采购军火。

同时,爱沙尼亚还积极与德国往来。在苏军炫耀武力的威胁下,爱沙尼亚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倾向愈发强烈。在7月7日,双方正式签订条约,爱沙尼亚军队总参谋长列埃克少将毫不避讳地希望德国能够在可能爆发的战争中提供装备上的援助。德国方面建议要是爱沙尼亚能与芬兰、拉脱维亚共同行动,则是更有分量的。

对西方,爱沙尼亚也希望英法不要私自与苏联达成关于波罗的海的协议:“俄国人关于我们的建议是极不友好的,如果所签订的条约向俄国人提供这样的权利,那么我们的独立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希望法国政府不支持类似的建议。我们已经与前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进行过谈判,他的话使我们非常害怕。”无独有偶,拉脱维亚在给英国的照会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愿:“拉脱维亚政府激烈反对预先承担为维护中立免遭破坏而向任何国家请求提供的义务。”

不过从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签订开始,局势风云突变,德国闪击波兰、苏德瓜分波兰这一连串事件,对三国都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爱沙尼亚感到维护独立的努力化为泡影、拉脱维亚准备动员、立陶宛的居民情绪也发生了分化。

苏联本来为进一步维持关系,在1934年9月12日就与三国签订了《波罗的海协约》。但三国面对日益增加的威胁反而以此为平台抱团取暖。这些都被苏联看在眼里,莫洛托夫在1940年6月14日的电文中指责:“总的来说,从1939年12月开始,协约国的活动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并且在各个可能的方面——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出版和旅游等,在所有这些重要的或次要领域的举措,事实上都带有反苏性质。”

苏联吞并三国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涵盖了许多苏德之间的秘密政治交易。在附加议定书的第一条就是:“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将是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界限。在此情况下,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将得到双方承认。”这份议定书赋予了苏联吞并三国所谓的“法理依据”。

在闪击波兰期间,波兰的一艘潜艇逃入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被爱沙尼亚方面扣押,但波军官兵很快又逃走了。苏联得知此事后立刻借机发难,认为是爱沙尼亚蓄意放走了潜艇,莫洛托夫发出警告,并要求苏联海军在塔林附近海域搜索波兰潜艇。旁观这一事件的意大利公使契科纳尔蒂向本国报告说:“俄国人以这件事为借口,再也不会离开爱沙尼亚的领海了,而且将进一步封锁其海岸,这只是准备占领这个国家的一个步骤。”

为了进一步让爱沙尼亚就范,苏联于1939年9月23日假意以贸易协定为由邀请爱沙尼亚外长瑟尔特尔访问苏联。瑟尔特尔在与斯大林和莫洛托夫的会谈中发现内容与商贸根本没什么关系,很快就转向了政治领域。莫洛托夫直言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不正常,而且不令人满意。以此为引提出缔结军事同盟或互助条约,实质就是要苏军进入爱沙尼亚、控制爱沙尼亚。并且莫洛托夫在会谈中表达了赤裸裸的霸凌,直接威胁道:“建议您迎合苏联的愿望,以避免局势恶化。不要迫使苏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您可以深信,苏联无论如何都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如果您不同意我们的建议,那么,苏联就会根据自己的愿望,不经爱沙尼亚的同意,用其他方法实施自己的安全措施。”

爱沙尼亚既知灾难无法避免,只能尽力减轻协定对自身的危害。经过讨价还价,双方最终在9月28日签署了《苏爱互助条约》。其中允许苏军有权在爱沙尼亚的港口、岛屿拥有海军基地和军用飞机场,在秘密议定书中还规定允许驻扎25000人以内的军队。斯大林对此还在威胁道:“我可以告诉您,与苏联签订条约说明,爱沙尼亚政府行事是明智的,与苏联缔结协议有利于爱沙尼亚人民。否则,你们会得到波兰的下场。波兰是大国,现在波兰在哪里?”

苏联当然也不会放过其他两国。10月5日,苏联与拉脱维亚签订互助条约;10月10日,与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具体内容大同小异。

但在1940年,西线战事的发展打乱了苏联循序渐进的企图。德军在战争初期节节胜利,席卷西欧,连法国仅仅抵抗了一月有余就迅速败亡、英军也不得不撤回到本土。苏联意识到与德国的战争也将不可避免后,加速了“东方防线”的建设。而波罗的海三国作为防线的一部分,必须要尽快实现绝对控制。

苏联一面对三国寻衅滋事,另一面也在授意三国内部亲苏势力进行活动。首先开刀的就是立陶宛,5月25日,莫洛托夫以士兵失踪为由,指责立陶宛方违背了互助条约。6月14日,莫洛托夫指责三国背着苏联组成了军事同盟。15-16两日,苏军先后开进三国,《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苏联正以天为单位,发动50万红军,进攻波罗的海三国。”

军事占领后,苏联立即向三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组成能够和准备忠实执行互助条约的新政府。三国政府眼见大势已去,被迫同意集体辞职,转而由亲苏势力掌握政权。

三国的新政权忠实地执行了斯大林的旨意。于7月21日-22日作出了相同的决议,即加入苏联。以立陶宛的议案为例:“如果立陶宛人民希望幸福和自由地生活的话,它就只有这一条路。这条道路就是加入苏联。任何其他的道路对我们来说都是死路一条。”苏联也于8月3日、5日、6日顺水推舟地“同意”三国的入盟申请,正式吞并三国。

三国的重获新生

苏联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冷战末期,戈尔巴乔夫的自由化改革将社会各种矛盾公开化,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与苏联之间的积怨。1989年8月23日,为抗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50周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200多万人排场一条长达600公里的“波罗的海之路”。

哪怕是当年斯大林扶植的傀儡政权,时过境迁它们也回到了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并为独立运动推波助澜。12月11日,三国人民代表大会发表了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政治和法律评价的呼吁书,声称加入苏联是在“军事占领的严酷条件下实现的”“不是自愿的”。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兼并”不能用苏联在德国威胁面前试图“保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为之来解释。有鉴于此,三国均认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他协定属非法无效。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法令,定名为立陶宛共和国,并制定了国徽。3月30日,爱沙尼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通过爱沙尼亚向独立过渡的宣言。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恢复拉脱维亚共和国独立的宣言,更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鉴于苏联自身的危机四伏,无力阻止的戈尔巴乔夫只得于1991年9月6日宣布正式承认三国的主权国家地位,三国重获新生。

三国的独立运动历史意义重大。过去它们对苏联的强权无能为力,但恰恰也是它们敲响了苏联灭亡的丧钟,真是报应不爽。

结语

不管怎么样,当年苏联的侵略行径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能为一次侵略回护,就能为次次侵略回护。安全,绝不是一个国家发起战争的合理借口。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Humanitas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321/172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