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星期,上海当局试图用“精准管控”方法来阻止疫情爆发,但结果与香港一样,“动态清零”几乎全面失守,全国经济增长恐被拖低一个百分点。不过更深远影响,恐怕是在疫情及地缘战争爆发下,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面对反全球化趋势,将带来毁灭性影响。
空旷的外滩大街、延安高架畅通无阻、还有随处可见的路障、一扫而空的货架……
熟悉的画面,由香港的街道转移至中国在岸的另一个金融中心——上海。
就在3月26日,官员还满有信心表示,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上海,不会采取类似其他地区那样更严格的防疫措施。但隔了一天,近一半的上海居民被告知将于次日凌晨5点开始实施两阶段的封控举措,这让他们措手不及。
原本封城的第一阶段只涵盖主要金融中心所在的黄浦江以东地区。许多白领已经收拾好洗漱包,要搬进办公室,当中一些银行家开始睡在他们的办公室里,而为了保持证券交易所的运转,据说员工们要求睡在交易所的地板上。
最近几天,无数在上海上市的公司发表声明,通知投资者他们将关闭该地区的工厂,连特斯拉亦证实无法在周一恢复上海厂房的电动汽车生产。
本来按计划,到4月1日,本应在浦东解除封锁,改为第二阶段在西部社区实施。但上海病例持续激增,这使得围封变成无了期,商业和日常生活将在未来几天恢复正常的想法,成为奢望。
国家卫健委到上周三(3月30日)终于承认,上海十几个区发现了近6,000例本土新增新冠病例(周日已逾8000宗,创单日新高),比之前一天增加了约三分之一。由于感染人数大约每两三天翻一倍,所以需要将封控举措升级。
避开使用封城字眼,上海市政府巧妙将今次的防疫措施形容为“全局静态管理”,但实际上这次仍然是“封城”,而且期间仍出现不少乱象。
这个拥有25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汽车、半导体及其他商品的主要制造中心,还有着全球最繁忙的港口。
航运公司马士基集团(Maersk)给客户的建议中称,虽然港口本身不受影响,但当地仓库关闭,并且受防疫措施影响卡车运输服务减少30%。
有经济学家预测,受疫情和相关限制措施影响的地区至少占中国经济产出的30%,严格的防疫政策可能会导致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下降1个百分点,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在4-4.5%左右,低于政府5.5%目标。
但对中国真正的挑战,是全球供应链格局目前已经进入重构,可能导致未来几十年就业和制造业的大迁移,带动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活动。
许多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开始质疑过去50年来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正统观念,包括生产环节对最低成本不计距离的追求,以及库存环节从不预留多余库存或零部件。
对许多公司来说,疫情引发的全球化暂停正在引发广泛的行动,即需要想办法增强供应链,增加工厂、供应商和原材料来源,形成对产品生产地进行的一次昂贵而耗时的重新洗牌。
在供应链受到干扰的同时,各国政府也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更加注重保障关键商品的供应。在中国,这种转向自给自足的举措被习近平称为“双循环”。在欧盟,这一理念中涉及技术的部分被称为“技术主权。”
在美国,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立法、颁布了多项行政令和规定,以加强国内供应链。这些举措包括规模520亿美元的《美国芯片法案》,目的是将微芯片生产带回美国。
再者,即使没有政治动荡和疫情冲击,随着“世界工厂”中国人口红利见顶,全球化原已面临樽颈,难以复制2000至2020年黄金时期创造巨大效益的繁荣景象。由此角度看,近年的中美争端、新冠疫情及俄乌战争等,只是加速这一轮全球化周期迈向终结。
作为全球最大基金管理集团,贝莱德(BlackRock)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芬克(Larry Fink)形容,这场战争令全球化寿终正寝(put an end to globalization)。芬克指出,在全球化的今时今日,各地经济环环紧扣,牵一发动全身,很可能引起连锁效应,这场仗造成的冲击尚未完全浮现。
更重要的是,芬克认为俄罗斯上月24日入侵乌克兰那一刻,已象征着全球化时代终结,转入反全球化时代(deglobalization)。他预言从资本、生产线到市场,都会出现更多脱钩(decoupling)情况,各地经济环环“解扣”,今后的游戏规则肯定跟此前数十年大为不同。
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人,中国经济过去四、五十年腾飞是不争事实,“世界工厂”今时今日仍是全球化最好的实践证明,人们很难想像全球经济分工会忽然“时光倒流50年”。
事实上,全球化近半世纪带来的改变应不会一下子逆转,跨国经贸仍远较50年前活跃,但全球政经格局正在重写,断言“全球化已死”或许会流于夸张,不过反全球化无可否认正在逐步席卷全球,带来后遗症将包括物价飞涨、企业利润下降等,这个趋势不论作为投资者或政策制定人,都必须加以重视。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