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英媒:美国失踪的氢弹文件会出现在普京的档案袋中吗?

—原标题:某一天,这份文件会不会出现在普京的档案袋中

1956年比基尼环礁氢弹试爆US NAVY VIA SPL

1956年5月,美国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当时氢弹是世界上威力最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1952年首次试爆成功,次年苏联也宣布成功试爆首枚氢弹。此前绝密的美国氢弹文件离奇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将近70年前,美国麦卡锡主义鼎盛而氢弹研发计划稳步走向成功,却发生了一件令美国高层尴尬、愤怒的绝密文件失踪案,造成灾难性损失。

英国记者、作者罗杰·赫米斯顿(Roger Hermiston)讲述事情经过。

厕所里的文件袋

1953年1月7日,星期三,早晨,在一列开往华盛顿特区的豪华列车卧铺车厢一头的厕所里,原子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踮着脚尖站在马桶盖上,偷偷盯着相邻隔间,另一个男子正坐在马桶上。

惠勒真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作为一个幸福的已婚男人,此刻的窥视如果被人发现,肯定会被贴上性变态的标签。随之而来的丑闻公之于众,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声望、地位,以及在美国科学界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必然毁于一旦。

但是,在偷窥的那一刻,惠勒脑子里并没有想到任何此类后果。他的注意力不是下面坐在马桶座上的那个人,而是在他旁边的墙上,抽水马桶管道后面,有一个棕色文件袋被人塞在那儿。文件袋里装着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秘密。

惠勒必须把它取回来。

就在几分钟前,他在那个隔间上完厕所,心不在焉地就把这个无比重要的文件袋遗落在那里。

那年惠勒41岁,朋友们都叫他“乔尼”,战争时期是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的关键人物;那个计划研发了世上第一颗原子弹。

把那只性命交关的文件袋忘在火车厕所的时候,他是美国氢弹项目,马特宏B计划(Project Matterhorn B)的负责人;这个项目总部设在普林斯顿大学。惠勒从1938年开始就一直是那里的物理教授。

铂尔曼火车 PA MEDIA

狸猫换太子文件不翼而飞

他1月6日乘夜间火车去华盛顿特区是要跟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的代表就一个不相关的项目会面。不过,他决定利用在首都的机会亲手把自己对氢弹文件的评论交给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JCAE)。

上车后,他在9号下层铺位安顿下来,临睡前拿出文件,边阅读边做笔记。

信封里的文件一共六页,详细说明了氢弹的制造历史,以及足以让外国势力兴奋不已的最新技术细节。当时,只有美国拥有这种新型的、可怕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现文件袋不见了时,惠勒脑子里曾闪过一个念头——是不是被苏联特工盗走了?

踮脚站在马桶盖上盯着隔壁的人上完厕所离开后,惠勒冲进去,抓起文件袋,长长松了口气,回到自己的卧铺,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车。一切都完成后,他又拿出文件袋,最后检查一遍氢弹文件。

这时,他愕然发现,袋子里的是一份普通的文件;氢弹文件不见了。

他绝望地搜遍了自己的铺位和整列火车,还冲到华盛顿联合车站的候车室、休息室、餐厅,试图找到可以的乘客,结果徒劳。极度沮丧的惠勒别无选择,只能向原子能联合委员会报告文件失踪。委员会三名成员立刻赶到火车站一起搜寻,同样没有结果。

最终,中午过后不久,JCAE负责人威廉·博登(William Borden)不得不接受现实,拿起电话拨通了联邦调查局( FBI)华盛顿办事处。

联合车站

FBI未能破案

在随后的五个星期内,负责此案调查的特工查尔斯·莱昂斯(Charles Lyons)得以确定并排除了五名嫌疑人,他们曾和惠勒乘坐同一列费城-华盛顿特区的火车,且铺位与惠勒相邻。

但他了解的情况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空白。

首先,莱昂斯没能找到一对30-40岁“外表普通、衣着朴素"的夫妇和他们的孩子;他们在最后一刻从售票员那里买了车票,占据了上下铺位。

更奇怪的是莱昂斯也没找到惠勒斜对面的8号下铺的乘客。

莱昂斯有这个人的票——最后一分钟的票,在费城车站售票窗口买的——但令人沮丧的是,尽管在芝加哥的 FBI实验室仔细查看,持票人在铁路公司座位表上的名字还是无法辨认。

这个神秘的男人,或女人,名字有点像 Magenbright、Wagenbright,或者 Wagenknight,但无法能确定究竟是哪一个。

法国1970年7月在波利尼西亚试爆氢弹 FRENCH ARMY VIA SPL

氢弹文件上写了什么?

即使到了今天,惠勒那天晚上在火车卧铺上看到的内容仍旧属于高度机密。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惠勒接受FBI问讯记录中窥得一斑。

这份文件证实,美国的热核武器研发正在走向成功(它已于1952年11月测试了一个粗糙且现成的原型,代号为"常春藤迈克")。它还透露,有几种热核武器被认为可付诸实际运用。

惠勒告诉调查人员,这份绝密文件还透露了有关制造“超级”聚变炸弹的技术细节——“锂6很有用,压缩很有用,辐射加热提供了一种获得这种压缩的方法”。

这位物理学家认为,提到锂6作为一种重要成分会引起克里姆林宫的兴趣。不过,他告诉联邦调查局调查人员,“辐射内爆的定性概念……是最重要的发现”——对于苏联原子科学家来说这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惠勒对正式文件粗心大意是有前科的,记录在档,不过没有人真的相信他是苏联间谍。

特工莱昂斯经手调查此案。他首先查清1月7日上午所有苏联外交人员的动向,然后开始调查跟惠勒搭乘同一列火车前往首都的他所称的“激进派代表团”。这些人是去白宫门前集会示威的,他们准备举着标语牌,敦促总统下令赦免罗森伯格夫妇的死刑。

抗议期间 FBI特工拍摄了许多照片和电影胶卷,让惠勒仔细看,找找有没有认出了1月6日至7日同车的旅客。但他无法确认任何人,这条线索便冷了。

在1955年拍摄的视频中菲尔比否认自己是共产党

敏感的时刻

氢弹文件的丢失发生在冷战关键时刻——美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

朝鲜战争已经持续了两年半而仍无结束迹象,被称为“首席巫师”的参议员乔·麦卡锡(Joe McCarthy)掀起了弥漫全国的恐慌和担忧,甚至激起对共产主义渗透美国政府核心的执念。

当时还有一件大事:原子弹间谍朱利叶斯和埃塞尔·罗森伯格夫妇(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他们被逮捕、审判、定罪并被判处死刑。

自1952年12月下旬开始,罗森伯格夫妇的支持者一直聚在白宫外抗议,呼吁几天后即卸任的哈里·S·杜鲁门总统(Harry S Truman)离开白宫前给予这对夫妇宽大处理。

就在这个时候出了这种事,绝密氢弹文件失踪,就像谍战惊悚片里的情节,比如超级特工007系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笔下的故事——他笔下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正是1953年在小说《皇家赌场》首次亮相。

FBI headquarters

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麻烦

有一种可能性——周二晚上,惠勒入睡时,氢弹文件可能从他的手中滑落,消失在铂尔曼火车卧铺车厢内的犄角旮旮、缝隙、厢架或床单被褥中。

但是,新当选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就职一个月后必须向国家安全理事会通报氢弹文件失踪事件时,绝大部分理事会成员相信一定是苏联干的,最坚信不疑的是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

尼克松敦促FBI对JCAE每一个成员展开全面审查。艾森豪威尔总统命令尼克松与FBI局长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联络,在更多文件丢失之前接手“保管”委员会的所有文件。

总统那天心情是极度焦虑和愤怒混杂,因为这种灾难居然这么快就在他眼皮底下发生了。

很少有美国总统在最亲密的同事面前如此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坦言自己很“害怕”,不知所措。令他困惑的是,惠勒持有的物品被错误地标记为“机密”而不是“最高机密”,并且只是通过挂号信寄给普林斯顿的一位“大学教授”,而不是由武装警卫递送给他。

如果需要对这次造成灾难性破坏的安全事故负责的人——JCAE的工作人员——是在军队中,他们“应该被枪毙”。总统暴怒。 JCAE很快就有了一名新的主席和一个新的组织架构,但是,正如艾森豪威尔哀叹的那样,那只是亡羊补牢。

美国政府从未认真考虑向英国人通报这次事件损失。当时华盛顿和伦敦之间在核武战线上几乎没有合作。

那几年越来越多关于剑桥间谍(苏联在1930年代招募的英国大学生)以及克劳斯·福克斯(Klaus Fuchs)背叛的证据刚开始浮出水面;福克斯是一位德国出生的英国科学家,他向莫斯科泄露了原子弹机密。艾森豪威尔就职后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会面时对后者印象平平,他认为丘吉尔“一如既往地迷人和有趣——但岁月沧桑一目了然”。

菲尔比(右)和同为“剑桥五谍”之一的麦克莱恩

失踪文件后来找到了吗?

在遍布美国东部的FBI特工问询、调查了数百人,监视、搜查了绵延数英里的铁轨和数十列火车车厢后,最终仍一无所获。调查行动逐渐收尾。艾森豪威尔有更迫切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设法结束朝鲜战争。

也许日后某一天,这份氢弹文件会出现在克里姆林宫普京的档案中。

事实上,文件失踪七个月后,也就是1953年8月,苏联在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草原上测试了自己的氢弹原型机,在这个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

至于事件的中心人物惠勒教授,他被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戈登迪恩(Gordon Dean)狠狠批了一通,全身而退:作为氢弹项目的负责人他太有价值了,不能被解雇。

多年后,惠勒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件事,仍觉得匪夷所思。他写道:“即使是现在,想到我的文件究竟是否被苏联特工偷走仍引人遐思。它怎么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BBC中文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508/1745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