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澳媒:与普京如出一辙?习近平签署“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引起警惕

作者:

习近平已签署一份扩大中国军队军事能力的试行纲要

分析人士称,在北京与所罗门群岛签署安全协议仅数周后,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就为扩大中国军队在其他国家的行动能力奠定了法律基础。

在几乎没有公布细节的情况下,中国宣布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已经签署了一部新的试行行动纲要,即《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纲要(试行)》,允许中国军队进行“非战争的军事行动”。

中国官媒报道,习近平签署的纲要共六章59条,但这些纲要没有公开发布。

而根据中共党媒《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这份纲要为人民解放军“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在中国的法律依据。

《环球时报》报道称:“中国军队可以防止地区不稳定局势的溢出效应影响中国,保护石油等战略物资的重要运输路线,或保护中国的海外投资、项目和人员。”

文章还提到,纲要将界定军队在其已经开展的活动中的作用,如赈灾、救援和维和。

习近平促进非战争“军事行动”并使之合法化的决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几个月前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才以“特别军事行动”的名义入侵乌克兰

尽管发生了血腥的入侵,但普京仍未对乌克兰正式宣战,而习近平签署这份纲要的时机则引起了台湾观察人士的注意。中国一直宣称对台湾这座自治岛屿拥有主权。

这份纲要签署前不久,中共国防部长表示中国将为防止台湾独立而“战斗到底”。

“我认为这绝对是对普京‘特别行动’措辞的复制,”台湾国策研究院分析师郭育仁博士说。

“而且在乌克兰发生的事情之后,它[这份纲要]向台湾、日本和南海周边国家发出了一个非常有威胁的信号。”

“我认为习近平正试图加强中国在灰色地带活动,”郭博士说,他指的是伤害其他国家但不足以被定性为战争的行为。

现居北京的独立分析人士吴强曾在中国最好的高校清华大学任教,后因政治原因被迫离职,他也认为这份纲要与普京的用词和他对乌克兰的领土要求有相似之处。

“在北京看来,未来统一台湾的任务只是1949年未完成的内战的延续,”他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

“所以这是在寻求将未来对台湾的军事干预定义为‘非战争’行动。”

郭博士说,在今年晚些时候中共领导层进行重大改组之前,习近平签署行动纲要的消息部分是为了抵消军队内部的政治内讧。

但他也认为这与最近中国同所罗门群岛签署的安全协议,以及 中共外交部长王毅试图让其他南太平洋岛国签署类似协议但却以失败告终有关。

中国最近与所罗门群岛签署了一项安全协议,这让美国和澳大利亚措手不及。

“他们从未公布与所罗门群岛的协议全文,但媒体泄露了细节草案,关于保护中国利益的语言完全相同,”郭博士说。

尽管中国试图在整个地区范围内达成协议的计划失败了,但王毅上周发表评论,明确表示中国计划继续寻求与南太平洋岛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我相信[与《中所安全框架协议》]有关,”吴强说。

“中所安全协议允许中国军队在未来出现不稳定的情况,政变或安全问题时进行干预。”

“因此,这些纲要是为中国军队创造实施干预的法律基础。”

如果北京日益增长的海外利益受到威胁,这些纲要似乎能使中国军队的干预合法化。

在习近平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政府已向其他国家贷款数百亿澳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在出现债务违约后成为中国所有。

一家中国国有企业正在投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太岛国基里巴斯的一个简易机场的升级改造工作,而在澳大利亚,中国私企岚桥集团已经获得了位于战略位置的达尔文港的为期99年的租约。

目前还不清楚新的纲要是否涵盖了针对中国参与的这类项目的威胁。

新的纲要是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紧张局势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制定的。

中国官媒称,习近平签署的新纲要将为保护“财产,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地区稳定”提供法律依据。

有报道称,中国已经开始在多个层面通知美国同级别官员,中国不承认台湾海峡为“国际水域”。

美国海军舰艇今年多次通过台湾海峡。该海峡宽约160公里,将中国和台湾分开。

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说:“国际海洋法上根本没有‘国际水域’一说。”

“有关国家声称台湾海峡是‘国际水域’,意在为其操弄涉台问题,威胁中国主权安全制造借口。”

此前,北京曾表示不承认海峡“中线”,该线长期以来一直有助于将中国和台湾的军用飞机分开。

“我认为所有这些事情都是非常综合的战略思维的一部分,”郭博士说。

上周末,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上将在新加坡的一个国防论坛上说,中国将为控制台湾“战斗到底”。而据中国媒体报道,在与澳大利亚新任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Richard Marles)的会晤中,他还警告澳大利亚不要干涉台湾问题。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16/176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