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这4件事千万别逼孩子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过: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是性格形成非常关键的时期。

对孩子来说,出生后的两三年所经历的事情,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也曾经提到:孩子的教育,性格比智力更加重要

她曾经特意强调过:12岁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性格决定了孩子的命运,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则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在此,我想提醒所有的父母:

在孩子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段,千万别逼孩子做这4件事情。

逼孩子不许哭

记得有一次去狂超市,看到一个小男孩带着哭腔缠着妈妈要买玩具,一旁的妈妈显得十分不耐烦。

皱着眉头大声斥责:“不许哭,你不走是吧,那你呆在这吧!我不要你了!”

妈妈说完头也不转的离开了,孩子突然就慌了神,惊恐着一边哭着一边寻找着妈妈。

对6岁以下的孩子而言,没有什么事比妈妈不要自己还重要;

可做父母的,却总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孩子。

蒙台梭利博士说: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心理学上也认为,任何一种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时期所受的创伤所致。

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有可能在孩子心里留下巨大阴影,以致影响孩子一生的心理和精神。

孩子的每一次哭,背后都有原因和需求。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哭的情绪,都应该被父母所接纳,而不应该被否定,被逼着不许哭。

如果家长逼迫着孩子不许哭,长此以往,孩子的情感就会被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长期积攒下来的情绪,会久久停留在孩子心里,总有一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发出来。

有数据研究表明,孩子85%~95%的性格在3~6岁的阶段形成.

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格处于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心理学上也把这个阶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如果在这一期间,孩子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

一个孩子未来的性格,往往藏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

孩子的心灵是有吸收性的,有时候,父母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性格。

逼孩子分享

对2、3岁的孩子来说,分享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大人眼中无关紧要的玩具、零食,对孩子而言,就是他们安全感的寄托。

而我们成人,往往想让孩子表现的“大度”一些,强逼着孩子分享属于他自己的物品。

即使孩子不愿意分享,6岁前的孩子也不应该被大人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

分享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孩子如果年龄小,不懂得分享的意义,家长就不能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蒙台梭利博士指出,孩子2岁后会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能够区分“我的”和“别人的”含义,拥有了物权意识。

孩子的物权敏感期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在敏感期他们会产生明显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往往是从“我”出发,什么都是我的,没有分享的概念。

引导孩子分享是有必要的,但要知道,分享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而不是靠“牺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孩子。

用情绪逼孩子听话

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听话行为,很多家长都会来一句“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啦”。

家长肯定在想,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就会乖乖地听话,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带着情绪管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杀伤力”非常巨大。

教育届的专家曾经这样说过:

如果父母经常对6岁之前的孩子说“我生气了”,会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

父母长时间带着情绪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变成讨好型人格。

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把随意宣泄情绪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这注定了孩子不会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带着情绪管教孩子,本该好好说的话,容易因情绪的影响而增加了“火药味”,这只会制造更多的麻烦,也会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

在你的情绪下,孩子能很敏感地感知到。

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可能会变得为了你的需求而去讨好你。

这样的“乖”孩子,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养育孩子的路很长,同时也很累。

要让每一位父母都做到完全不发脾气很难,但是起码要做到把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高情商的父母,和孩子讲话,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即使在生气的状态,也会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平和、理智地和孩子讲话。

听懂孩子的话,少说消极的话,多说积极的话,父母的好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甚至决定他一生。

逼孩子打招呼

等一下见到的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见了面要主动问“阿姨好!”

“快叫啊?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木讷!”

强逼孩子打招呼这些“中国式礼貌”,其实害处非常多,有的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自身成长。

平时聚会的时候,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一进门就吆喝着孩子打招呼;

这时候大多数孩子会一边往后缩,一边戒备着看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

父母顿时会觉得没面子,其实,孩子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怕生”行为是正常的。

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够区分熟人和生人,才会在生人面前有距离感。

孩子在0-6岁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心理,是他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他们通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许多长辈偏爱开朗活泼的孩子,看见“怕生”的孩子,就会用消极或否定的语气说:

“这个孩子不会讲话”、“这个孩子太内向”了……

这时候,作为父母千万不要逼着孩子打招呼,迎合长辈的心态,在大人看来,打招呼不过就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但是对孩子而言,陌生的场合,需要留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适应。

父母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用正面的态度去保护孩子,当他人暗示孩子不打招呼的时候。

你可以友好地回应:

孩子不是不爱打招呼,他只是现在不想讲话,等他准备好了就打招呼了。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在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丰盈了,才会养成一个好性格。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漫长的修行。

你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你的身教对孩子来说是就是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决定着孩子的成长轨迹。

因为心中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627/1767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