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研究:远离手机、电脑屏幕 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提升

研究发现,儿童远离屏幕可增加幸福感。图为示意图。(记者林伯东/摄影)

各级学校近日陆续开学,在3C产品充斥的年代,有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增加课外活动,如运动、音乐课或与朋友聚会,幸福感会大幅提升,若长时间玩游戏、看电视或上网,则会降低幸福感。专家建议,师长及家长可适时替孩子安排正向的课后活动,应避免过度强调竞争。

2022年5月发布于“BMC儿科期刊”的研究,由南澳大学学者与澳洲教育部共同进行,于2018年分析共6万1759名四到九年级学生,每周参加课后活动平均天数,并测量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像是悲伤、担忧、投入、乐观、情绪调节及生活满意度。

结果发现,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时,幸福感会提高,而较低社经背景学生若常参与体育课,呈现乐观可能性增加15%,对自身生活感到快乐及满意可能性增加14%;反之,打电动和频繁使用社群的孩子,幸福感较低,感到快乐及呈现乐观的可能性分别降低9%、8%。

台湾成功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董旭英表示,儿童、青少年使用社群媒体或电玩时,会“自认是主角能掌控世界”,事实上虚拟世界是无法弥补真实世纪的不足。上述研究重点是,影响幸福感不在于本身社经地位,孩子若从事自己喜欢活动、过程中有正向指导者,也能提升幸福感。

董旭英说,团体运动不仅可培养合作、人际沟通,甚至角色责任的承诺,以及带来自我挑战,相较正规课程难以实现,提醒师长应适时替孩子安排正向的课后活动,避免强调竞争、或为了升学、学习历程安排,反造成压力。

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在3C世代应协助孩子通过课外活动学习社会技巧,包括合作、轮流、分享、情绪调适等,取代对屏幕的依赖,家长也可与孩子沟通,像放学后、完成作业后一小段时间才能用3C,起初孩子可能会争执,可通过双方同意方式来尝试进行。

叶雅馨强调,必须在孩子养成习惯前,考虑自己的习惯及承诺可行性,像是假日户外运动,就属于简单、可行的活动,没有运动习惯的家长,不妨趁着为孩子安排运动取代屏幕的使用时间,也请孩子帮家长制定一套可行的运动,增加亲子共享。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联合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831/1796454.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