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会观察 > 正文

专家:中国人对钱的欲望过大了,连教育、爱情都变得极其功利

在这个物质横欲的社会,人已经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存在,而是为了不尽的欲望而生存。

21世纪,功利主义思想已趋于完善,它作为一种现代思想和精神,渗透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近些年来,国人的欲望也不在不断膨胀,从一个婴儿出现在子宫,到ta离开这个世界,从学前教育到养老金,无处不弥漫着攀比和功利,没钱的,希望有钱,有钱的希望更有钱,欲望永无止境。

据研究统计,在国人欲望排行榜中,拥有更多的钱占比七成(72.86%),成功位居榜一,70%的人毫不犹豫的将“拥有更多的钱”定为自己人生最大的目标,尽管很多国人都非常低调,财不漏富,但这都掩盖不了他们膨胀的“功利心”,可以肯定,很多中上层的家庭模式都是如此,一个希望更多,一个希望更年轻——金钱可以换来很多东西。

有不少专家和心理学家都点明:国人根本不懂如何享受生活,很悲哀,这是一群不会玩的群体,他们错把享乐当成爱好,却无法感受到现实的充实和幸福

1、外在动机过强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认为:人一切的行为都是围绕动机进行的,人的动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内在动机,另外一种是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依靠的是外在控制,外在控制有奖励惩罚等各种外部刺激,做一份工作,有更高的工资,能够晋升岗位,参与决策权,这些,都是属于外在控制的奖赏,也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的一个重要动力。

小的时候也一样,考高分,做家务,爸爸妈妈能给我们钱的奖励,给我们打游戏的奖励,让我们最终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长久的外在控制,真的能一直鞭策我们不断前行吗?

有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外在控制可以督促我们更加努力,但是过强的外在控制,会降低我们的内在动机。

可以说,中国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是活在“外在控制”之下的,虽然有一批年轻人极力呼吁躺平文化,反抗这个功利社会,注重当下享受,但是,90%的人依旧是“房奴”“车奴”,一辈子打拼目标就是为了一套房,一辆车。

内在动机是由内而外的一种驱动力,那些受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它强调的是“我想要”“我渴望”原则,注重自己内在的感受。

在这个功利的社会,我们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功利主义的引导下成长的,最典型的就是小时候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中国是最乐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国家,但是到头来却没有哪一个真正成为孩子的兴趣爱好,因为我们把一切都功利化了。

兴趣爱好功利化,人生目标功利化,甚至很多人都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根本就没有什么人生目标,等到30几岁真的被裁员,才回过头来想想,我这十几年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受外外在动机驱动的人,永远不会真正的快乐,他们始终是外部因素的奴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我应该”,感受到的是压力,最后,迫于无奈才全力以赴。

并且,这种外在动机几乎让人“停不下来”,因为从小到大的“功利教育”已经深刻的影响我们的三观,我们对自己的定义也是如此,我们坚定地认为,自己只能也只配得到“有条件的尊重”“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鼓励”等等。

回想起父母小时候说的那句话“成绩考好了,妈妈就认可你”,好像我们只有做到那个极致的优秀,才配得到这个世界上的真情和认同,我们却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对自己无条件地接纳。

是的,爱情也功利化了,人们早已不相信:我们是因为被爱才变得优秀,而不是因为优秀才被爱。

2、内在动机过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内在动机就是我们内心的那团火。

我们的教育就像柴火,每次等到我们快熄灭时,就不停的添入,一味地依靠外力驱动我们,迫使我们走上一条“正确道路”。可是柴火治标不治本,我们内心可以燃烧一时,却总有熄灭的时候。

中国近几年来,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口口声声喊着以人为本,却一直忽视着学生的本性。

著名投资者张泉灵说过:“浇灭好奇心,无异于谋杀。”而浇灭孩子的好奇心,等于浇灭了他的未来。好奇心是一个孩子内在动力的核心。

教育已经功利化了,但是,很多父母还要将孩子的兴趣爱好掐灭——“学这个有什么用?还是学习钢琴,学习画画吧!”

德西效应认为: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就比如。

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

“如果你把全家打扫一次,就奖励你100块钱”“比赛拿一等奖,妈妈就奖励你100块钱”等等。

做家务,主动学习,这些本来就是一个孩子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他们应该热衷于主动做的事情。

家长们却依靠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最后全然凭借“功利””条件进行目标策划,影响着他们未来三观的塑造。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第一心理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917/180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