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真实《战争之王》:苏军少校如何做成军火拼多多

什么样的军队,会把自己的武器卖给敌人?

——题记

各位好,国庆长假最后一天,我在家里看了一部有点古早的好莱坞大片——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战争之王》。

虽然凯奇曾因负债狂接各种烂片而得号“烂片之王”,但《战争之王》这部电影我觉得他演技还是很在线的,抛去商业元素,凯奇把影片中那个靠“贩卖死亡”而发家的军火贩子的那种人生荒诞感给拍出来,影片里什么有那么一丝丝《百年孤独》般的魔幻现实主义味道——在本来就很魔幻的历史大背景下,“战争之王”的人生其实不过是这场大滑稽剧的一部分。

我第一次看该电影的时候还在上大学,后来看了一些报道才得知,原来这个魔幻人物在现实中居然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前苏联空军少校、美国中情局通缉榜上仅次于本拉登的二号人物、真实版的战争之王、军火界的拼多多创始人、战争贩子中的新赛道开创者——维克托·布特。

在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一家,父辈时就靠伪造犹太人身份申请避难的方式润到了美利坚。

googletag.cmd.push(function(){googletag.display("div-gpt-ad-1325397163384-2");});但在现实中,维克托·布特其实是根红苗正的“苏二代”,小维克托的父亲是苏联克格勃的高官,在父亲荫蔽下,维克托很早就加入了苏联空军,开过米格在阿富汗上空投过弹。

后来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了,其父又通过关系将维克托调到军校去进修,在军校里,凭借过人的天赋和不断努力,维克托成为一名“语言大师”,可流利使用俄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等多国语言,据说还能顺上几句俄罗斯人公认最难学的中文。

过硬的家庭背景,自身天资聪慧,让维克托的人生看上去一片光明,可是正当维克托年纪轻轻荣升上少校时,晴天霹雳一声响,苏联解体了。

按说国家的解体对维克托这种全家都在体制内的人来说原本是极大的噩耗。但他马上发现,事实也许刚好相反,苏联的解体让他走上了一条“未曾设想”但更辉煌的道路——当军火贩子。

其实倒卖军火这档子事儿,苏军基层当年在阿富汗战争中私下里就一直在干。

目前看来,苏联的阿富汗战争很像俄乌战争的“青春mini”版——打进去的时候也觉得我堂堂战斗民族、钢铁洪流,打你这么一个蕞尔小邦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可是真进去发现反侵略的阿富汗人民斗志高昂,更兼美、英、法、中、阿拉伯各国都憋着劲的给阿富汗各种支援。

认识到胜利无望的苏军,士气很快跌落到了冰点,偏巧这个时候苏联经济困难,前线部队的津贴开始断顿。

于是一些“聪明”的军需官们,想出了把军火卖给当地武装,然后报战损的过日子小妙招。

很快,苏军开始出现成规模、有组织化的将自己的武装“报废”卖掉——最开始还是卖给当地亲苏武装,让他们替苏军进山剿匪。后来连反苏武装如果价钱合适也可以卖。

值得注意的是,有证据标明当时很多交易是直接拿美元进行的——只要参与倒卖的苏联军人不傻,肯定能猜到真正的买主可能是眼馋苏联高精武器已久的美国CIA。但谁管这个啊!毕竟那可是美元!

于是侵阿战争最后几年,苏联每年要在阿富汗花掉高达400亿美元的高额军费。据估计,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是被这种“战损”消耗掉的。

而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随着军队撤回国内,这种倒卖军火的恶习也如瘟疫般蔓延、传染。到了苏联解体前后,趁着没人管的东风,贩卖武器在苏军中已经成为了一桩半公开的买卖。

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公开资料显示,仅在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前后的三年的时间里,就共“丢失”了25万余件各式武器。从步枪、RPG,到飞机、坦克、军舰,各品种一应俱全。

最邪门的是,1992年,一票俄军高级将领还打算合伙搞个双十一大促销,以一千万美金的低价“清仓甩卖”一枚专供“撒旦”洲际导弹使用的50万吨级核弹头,且买家身份至今成谜。

这桩买卖如果成交,核弹头被运到某个地方爆他一下,可能就直接引爆世界核大战了。大家今天也别玩什么智能手机了,全得出门捡瓶盖。

好在,这一票玩的实在太大了,原本对俄罗斯军火流失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CIA都坐不住了,将该信息直接捅给了其前死对头克格勃(当时已经改名俄罗斯安全局)。

后者在得到消息后如梦方醒,在交易达成前的最后时刻紧急查处了该案。涉案的一名俄军少将在被抓受审时的一句证词,很能说明俄军当时的想法:“俄罗斯人缺少一切,除了这些狗娘养的武器!”

在同时代的中国倒爷中,曾经流传隔壁俄罗斯能“鞋子换坦克”、“衣服换军舰”、“俩暖水瓶换一辆军用摩托”的奇谈。这玩笑话可能有真实的成分——因为当时穷疯了的俄军,真的什么都敢卖。

亲,苏联坦克,买六送一哦。

而帮他们倒卖出手的国际倒爷,就是维克托等前战友们。

而与其他前战友、现“友商”相比,维克托的生意之所以能做大,除了其老爹关系硬、人脉广、太给力外,还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在苏联解体时正被派到非洲小国安哥拉当教官。

非洲原本就是苏制武器的大买主,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近六成的对非援助都是军火,给的武器一度比给华约盟友的都好。苏联的解体一下子让正拿着AK“弘扬武学”非洲各路军阀断了供应。

于是刚刚到任就下岗了的维克托少校,敏锐认识到了“非洲军事不发达,我们都要支援他。”

然后,如电影讲述的那般,小维果断站上了这个风口,开始成批量的开始往非洲倒腾军火。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非洲23个国家共发生了11场大小战争中,其中全部都有维克托的身影。可以说,交战的双方,甚至是三方,都是拿着维克托提供的武器相互厮杀的。

应该说,维克托对提升非洲战争水平的贡献堪比汉尼拔之于罗马、拿破仑欧洲——如果没有维克托卖来的AK-47、RPG火箭筒、米24直升机、T64坦克,那非洲军阀们估计只能效仿祖先,用弓箭和石矛打仗。

而这位非洲战争之王的财富则不断增长,到90年代末时,维克托的公司已经从只拥有一架破旧的安-12运输机的皮包公司,发展成拥有多家航空运输巨头,旗下总计50多架各型飞机、在全球各地都有豪宅、游艇和巨额存款,真正走上了人生巅峰。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与电影中尼古拉斯·凯奇虽然赚到了钱,却依然要在非洲军阀面前还要谨小慎微的装孙子不同。但现实中的非洲军头们,可都是把维克托当大爷供着的,虽然维克托交易其实并不带枪,甚至不带保镖。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维克托供应的苏联军火太物美价廉,让他的公司在非洲已经取得了类似《冰与火之歌》中“铁银行”的地位——只有他能弄来苏制军火,哪个军阀敢在维克托面前扎刺儿,甚至欠款不还,维克托马上就会向他的对家搞“优惠大酬宾”。然后这个不识时务的愣头青就会被对手用AK47甚至苏制坦克给淹了——所以电影说的没错,维克托当时是掌握了半个非洲局势的真正的“战争之王”。

到了九十年代末,家大业大的维克托甚至有了点要洗白上岸的趋势了。

他开始在卖军火的同时向非洲倒卖一些正经商品,并呼吁各位买主打仗归打仗、但要爱护好当地野生动物、买了他家的武器,只杀人、但不打猎,保护好“非洲宝贵的生态平衡”……维克托甚至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重要捐助人之一,并打算自己在非洲出资办教育,试图解决非洲过于残忍的儿童兵的问题。

然而正当维克托走在从“战争之王”向“维大善人”转型的康庄大道上时。2008年,他落网了。

维克托的落网,主要还是“战争之王”混久了,被捧的忘了谁才是国际军火界的“道上大哥”了。

作为国际军火市场真正的幕后操控者,美国人本来对维克托的生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乐观其成。美国甚至曾用黑手套雇佣维克托,做了好几单运输军火的买卖,双方合作十分愉快。

但在911以后,美国人要“反恐”了,而维克托很不开面的想在此时“扩大业务”,要把军火生意“冲出非洲,走向世界”。想倒卖苏制武器给本拉登、塔利班和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

这……你就属于茅房里插吸管。闷声做大死了。东西南北四条街,打听打听谁是爹?你不知道这老几位买了你家军火要跟谁干仗么?

于是CIA果断利用线人,搞了一个诱捕计划。很“不讲武德”忽悠老维来去泰国谈生意,然后让泰国警方把他拘那儿了。

维克托在泰国落网后,俄方非常重视——这倒不是说俄罗斯人跟他有什么感情,而是老维在苏联解体后倒卖了这么多年苏制军火,对俄罗斯的军工生产能力,将军们谁清廉谁腐败,以及什么武器好用,什么武器是花架子可能比俄国防部长还门清。

于是美俄之间围绕谁有权引渡维克多回国受审展开了一场施压大战。

最终还是老美技高一筹,维克托被引渡到美国,并被宣判有罪,至今依然在马里兰一家监狱里吃牢饭。

颇具具讽刺意味的是,据说,此公在监狱中的"劳改"的工作之一,就是为美军当“顾问”,指导他们怎么造武器,怎么对付俄罗斯人。

所以“战争之王”到头来还是那个“战争之王”。

而从新进流出的照片看,这位曾经很有“枭雄气”的维克托这几年明显在吃胖了,甚至有点油腻了。

不知是该感叹马里兰监狱的伙食太好,还是岁月是把杀猪刀……

以上就是真实版战争之王的故事。再补充几个相关的段子好了。

对于维克托的落网,最伤感的可能是卡扎菲。作为维克托的最大也最著名的买家,据说卡扎菲在苏联解体后主要的军事武装都是从维克托那里买来的,2008年维克托的落网,卡扎菲军备立刻断档,于是2011年就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了。

而最跌面子的还是其母国俄罗斯。维克托受审时爆料了一堆俄罗斯军队长期存在的腐败问题,让战斗民族颜面丢尽。在舆论重压下,时任俄罗斯国防部长的谢尔久科夫被迫于同年开始了“新面貌”军队改革。

这场军改的目标是“反腐、省钱、精兵、提效”。谢尔久科夫当时说,俄军已经到了必须痛下决心“挽救战斗力”的地步了。

但谢尔久科夫军改,可能动了太多俄军内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最终不了了之,其本人被搞下台了。

他的继任者,我们是比较熟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当代朱可夫”、“乌克兰战神”绍伊古将军。绍伊古将军上台后,给这个军改草草收了个尾,之后的俄军……怎么说呢,河清海晏了,大家该咋过还是咋过了。

所以今天的俄军犹如一条没修利索的巨轮,内部“漏水”问题非常严重。

前不久俄军前通讯总局局长、上将阿尔斯拉诺夫被曝出在俄军招标采购过程中中饱私囊,涉案金额高达22亿卢布(约合两亿人民币),相当于俄罗斯普通工人工作20000个月的收入。

也就是说,一个俄罗斯人,如果白手起家,不吃不喝的工作,攒钱,那他从基辅罗斯建国开始干到今天,还攒不出阿少将这么多存款来。

但案发后,有评论认为这位阿少将其实只是被推出来顶缸的,他背后还有大鱼,只不过眼下俄军还在“特殊军事行动”时期,为了防止挖太深导致军队内讧,只能查到他为止,草草结案了。

而前两天又爆出消息,说临近入冬了,俄军原先储备150万套冬装却找不见了,俄目前的动员兵们很多不得不自备军需上阵参战——看来倒了一个维克托,无数维克托站了起来。这批本来应该免费发给士兵的冬装,不知又被哪个“战争之王”倒到哪里去了。

另外《华盛顿邮报》昨天有消息说,俄乌战场上乌军目前的主要“军备供应者”是俄罗斯,开战以来乌军通过大量缴获俄军军火把一些步兵营都快武装成机械化营了——明面上,这些武器都是乌军缴获获得的,但实则么……谁知道呢?毕竟一边跟对手打仗一边又把武器卖给对手、转头报个战损了事的事情,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军可都干过……

文章的结尾,想问一个问题,维克托这样的“战争之王”的产生,俄军把军火倒卖给敌人,真的只是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或俄罗斯军改失败所造成的“偶发事件”么?

我记得百年前的俄罗斯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他从军克里米亚战争,并写出《塞瓦斯托波尔》系列纪实小说。

据托老回忆,当时的俄军就干过这种事——一些穷困的俄军士兵、军官,会在休战时与对面的英法士兵做生意,把自己的马刀、勋章、军装卖给对面的有钱军官,作为他们不虚此行的纪念品,而自己则换取一些法郎、英镑,以及最重要的物资——食品。

托尔斯泰出身大贵族,人品正直且(更重要的是)不差钱。他自然很不解这种行为,痛斥这些同事,说“从军只是为了挣钱,毫无军人的荣誉感”……

可见这种买卖,“战斗民族”军队当年就开始做了。

但是,为什么呢?

我只想起了一个苏联的笑话:

说,勃列日涅夫时代,一个美国人和苏联人坐在一起吹牛逼。

美国人说:“我们的老百姓,已经做到了每家每户都买得起小轿车了!”

苏联人不服气:“这有什么了不起?以我国目前的军备发展速度,十年以后,我们能给每户苏联公民都分配一架军用飞机!”

美国人奇怪:“你们老百姓要那么多军用飞机干什么?”

苏联人:“你傻啊?这样,住在莫斯科的人们听到列宁格勒的市场上有面包供应时,就可以赶紧开着飞机去排队买了啊!”

……

当然,这只是个段子,但某种意义上说,它其实实现了——十年后,“战争之王”维克托·布特,确实把苏联军用飞机卖出了美国小轿车的价格。

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好莱坞电影都不敢这么拍的、注定只属于“战斗民族”的魔幻故事……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山巅上的加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09/181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