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诗仙李白与道家的奇缘

作者:

明人绘(旧传南宋马远)《对月图》(局部),诠释李白《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如此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又是如此的想像丰富,这样的胸襟、情怀令人不禁拍案叫绝,难怪古人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而又有多少今人恨不能穿越到唐代,与这有着“诗仙”之谓的李白对酒当歌,共赏明月,共游名山。只是今人知否,李白的一生中除了酒,除了剑,除了诗,还有“道”。

与道结缘

李白,字太白,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当时属于唐王朝所建置的安西都护府)。《新唐书》本传上说,李白的母亲快要分娩时,突然梦见太白星从空中降下,正好落在她怀里。她惊醒后,当晚就生下了李白,因此有人认为李白是太白星下凡。李白的名字正是源于太白星。李白约五岁时,全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其父李客大概是兼营商业的地主,家境很好。

作为中国文化鼎盛王朝的唐朝,在信仰方面也是具有很大的包容度,就说历代李氏皇帝中,信道者有之,信佛者亦有之,而民间亦是如此。李白生活的巴蜀地区正是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所在,其家乡与道教圣地紫云山相距只有40里。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卷25注说:“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篆宝宫。”故李白写诗自豪地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从小就十分聪明的李白,“五岁通六甲”(六甲是道教术数),十岁便会吟诗作对,父亲指导他诵读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他一读便能领悟。除此之外,他也广泛阅读诸子百家、《昭明文选》和楚辞、古乐府及汉魏六朝著名诗人的作品。读书之余,李白还拜师学习剑术,研习道术,其诗歌中多有对道和神仙的向往和描绘。

史载,李白从少年时起,就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其自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戴天山,一名大康山(亦作大匡山),在绵州昌隆县西,李白曾在这里的大明寺读书。他曾写过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中开篇描摹了充满生趣的自然景观,之后通过刻画道士居处静谧幽深,暗示道士外出,最后写自己问了很多人,但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道士仍然未回,所以心中愁闷惆怅。

后来李白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道士隐居在四川岷山,修心向道。他们在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当作奇闻在当地广传,后来连绵州刺史也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刺史认为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大约在二十岁的时候,李白还从道士手中接受过长生的符篆,其《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云:“仙人抚我顶,结发(二十岁)受长生。”道教的符篆是道士护身驱邪、治病救人之物,“长生篆”当是一种可以让人延年久视的符篆。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李白在四川读书游学时,曾在唐玄宗开元八、九年(720、721年)间登上了峨眉山,并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峨眉山》。

首句“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突出在四川众多的仙山中,峨眉山尤为有名,无与伦比。峨眉山为道教圣地,有“第七洞天”之称,因此李白将其称作蜀中难以匹敌的仙山。其后一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突出了峨眉山之高峻磅礡、秀丽无俦、奇光异彩,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而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并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展现的是李白描绘成仙后的自己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好不逍遥自在,亦得偿平生最大心愿。

而最后一部分“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说的是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让人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故李白说如果此时遇到仙人骑羊子葛由,一定与他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位修道人

在李白的一生中,结交了不少道士和修道之人,其中有四位对其影响深远,他们是司马承祯、贺知章、元丹道士和吴筠。

●帝王师司马承祯称其有“仙根”

司马承祯(647—735)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曾被武则天、唐睿宗召见,更受到了唐玄宗的礼遇。开元年间,司马承祯身为道士却是帝王师,名望达到了高峰。

开元九年(721年),司马承祯第三次奉诏进京,被唐玄宗留于内宫,受其“法菉”,问以养生延年之事。第二年,玄宗临幸洛阳,命司马承祯随驾东行。开元十一年,年近八旬的司马承祯厌倦都市喧嚣,坚决要求回转浙江天台山。开元十三年(725年)路过江陵。这一年,25岁的李白离家远行,经巴渝、出三峡,抵达了江陵,并幕名前去拜访司马承祯。两个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在此相会。

司马承祯不仅道行深厚,而且文采飞扬,出口成章,诗文飘逸如仙,李白与之一交谈,心生敬慕,立刻呈上自己的诗文请其过目。而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本已十分欣赏,再看其诗文,更是赞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夸李白有“仙根”。

年轻的李白得到如此人物的赞赏,十分兴奋,当下写了《大鹏遇稀有鸟赋》,以“大鹏”自比,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赋中写道:“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网;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扬。我呼尔游,尔同我翔!”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大作。从此,李白与司马承祯结为忘年交,互有诗赋往来,司马承祯还把李白列为他所结识的诗歌圈子“仙宗十友”之一。

江陵一别后,两个人未再见过。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召司马承祯到京都问道,深感天台山路途遥远不便,便在济源王屋山为其建造了一座阳台观,又亲笔为这座送给他的道观题字,同时还让自己的妹妹玉真公主跟随司马承祯学道。李白听说后,写下了一首《送司马炼师归天坛》:“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表明自己愿与其学道之心。

735年,司马承祯在阳台观去世,葬于王屋山松台。而李白将司马承祯铭记在心,他多次登上天台山,瞻仰司马承祯修道遗迹,并写下了许多首诗。如四言诗《上阳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这件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上阳台帖》,目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四明狂客”贺知章呼其为“谪仙”

在司马承祯的圈子中,有一位“四明狂客”贺知章,曾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等,在唐代文学界颇有声名。742年,李白来到长安,在紫极宫,贺知章第一次见到了李白。在看了李白的《蜀道难》等诗作后,贺知章深感他是奇才,乃直接称呼李白为“谪仙人”。这一称呼一方面表明李白“才华馥比仙”,乃是仙人被贬到人间;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其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修道人才能具备的气质。

贺知章遂热情邀请李白到酒肆中喝酒、畅谈。两人边饮边谈,十分契合、开心,相差40多岁的他们由此成为了忘年交。由于忘带银两,贺知章取下皇帝赐予的金龟权当酒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龟换酒”。

此后,在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下,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后授李白翰林供奉。李白之名随之传遍天下。自此,贺知章与李白更是常常饮酒赋诗,切磋诗艺,他们与张旭等八个人被时人称作“醉中八仙”。另一位唐代大诗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对贺、李的醉态有着生动的描绘:“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744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受到皇帝及官员相送。回乡后的他舍宅为观,请为道士,并得到了唐玄宗的准许。李白因挚友的离别而感到惆怅,遂写下了《送贺宾客归越》一诗:“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在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李白因得罪权贵而被玄宗“赐金还山”。747年,李白至越中探访贺知章,惊闻他已仙逝,遂赋诗《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怀念这位知己。

●元丹道士认其为“异姓天伦”

李白著名诗作《将进酒》中的“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谓我倾耳听”中的丹丘生,就是元丹丘,是李白早期在四川交往最密切的一名道士,史载,元丹丘是道士胡紫阳的弟子。从李白诗作中多达十几首是与之酬赠的诗可以看出,他们的友谊确实非比寻常。如在《颖阳别元丹丘之淮阳》中,李白言“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意思是两人的关系如同亲兄弟一般。

在《元丹丘歌》中,则如此写道:“元丹丘,爱神仙,朝饮颖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常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又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在李白眼中,元丹丘是个能跨海飞天而且长生不死的仙人。他们一起访师学道:“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行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起谈玄悟道:“灭除昏疑尽,领略入精要。澄虑观此身,因得通寂照。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一起在嵩山寻仙炼丹:“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

这样的元丹丘对于李白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李白因此与其师父胡紫阳的关系也很密切。对于胡紫阳高深的道法丹术,李白在《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中介绍说:“因遇诸真人,受赤丹阳精石景水母;故常吸飞根、吞日魂,密而修之。”且因“与紫阳神交”,李白是“饱飨素论,十得其九”。后来,李白还曾追随元丹丘到嵩山归隐了一段时间。

据说,在李白第一次来长安时,元丹丘通过向持盈法师(玉真公主)引荐李白,使其向玄宗推荐,加之贺知章等人的举荐,玄宗才下诏召见李白。而李白在长安的生活能自此使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并“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周政,潜草诏诰”。

●吴筠道士与之相酬和

吴筠,唐代著名茅山道士。因其文辞传颂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召见他,授之以待诏翰林。玄宗向他问道法和神仙修炼之事,吴筠答以“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玄宗十分器重他。

742年初,吴筠东游到会稽(今杭州),隐居在剡中(今浙江剡县),在此与李白相识,并与之相酬和。李白那首《凤笙篇》中的“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崑丘采凤鸣”说的就是他。

在此隐居期间,李白在浙江天台山亦有过采药、服丹的经历,他写道:“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其后,玄宗再度召吴筠进京,他也向玄宗推荐了李白。自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吴筠预知天下将乱,乃坚求返还嵩山,玄宗不许;在安禄山作乱后,再次请求还山,这次玄宗同意了。

正式成为道士

744年,李白离开长安后,开始浪迹天涯,并继续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44岁时,李白来到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他的《访道安陵遇盖寰为予造真箓临别留赠》一诗记录了这个过程。他先去安陵(河南鄢陵县)找盖寰道士,把道箓造好了,然后到济南,由高如贵“尊师”在老子庙里面正式授予。

从此,李白坚定地走在了修道成仙的路上,而且是全家修道。虽然他也期望建功报国,但“学道爱神仙”却是其始终不变的,他留下了一百多首与仙道有关的诗歌。诚所谓“一鹤东飞过沧海,放心散漫知何在。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鳌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

2016-05-17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20/186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