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往习近平伤口上撒盐!人民日报竟然这样玩【阿波罗网报道】

当一位美国记者问起朱镕基那段“右派”经历时,一直侃侃而谈、与记者互动频繁的朱镕基,一下子变得表情非常严肃,然后,他语调深沉地说:“这一段经历对我的教育是很深刻的,但也是很不愉快的,因此,我不想再提这件事情。”在当时,这一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阿波罗网记者秦瑞报道/5月4日,中共人民日报头版在重要位置发表文章,标题是《总书记心中的新时代好青年》,其中再度提到习近平当年的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其宣传手法,实质是往伤口上撒盐。

人民日报文章在”做能吃苦的好青年“这一部分,重提习近平在梁家河度过的岁月,”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知青习近平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云云。

文章在这里完全剥离了习近平到梁家河的时代背景、家庭境遇,大树特树习近平的“吃苦耐劳”形象。而将中共领导人在文革中曾经遭受的政治迫害,当做榜样宣传的可谓极为罕见,因为这等同于往其伤口上撒盐。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1998年3月,在担任中共国务院总理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当一位美国记者问起朱镕基那段“右派”经历时,一直侃侃而谈、与记者互动频繁的朱镕基,一下子变得表情非常严肃,然后,他语调深沉地说:“这一段经历对我的教育是很深刻的,但也是很不愉快的,因此,我不想再提这件事情。”在当时,这一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共官方几年前曾经报道,当时和习近平一起插队的戴明回忆了当时的场面,他用“一片哭声”来形容当时的惨景。戴明说,“习近平和我们几个都到了北京站,当时一看,好家伙!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有知青,有来送行的家人,还有维持秩序的警察、军人、车站工作人员,整个站台挤满了人。当时,我的父母都去送我了,但因为人太多,他们没能挤到前面去”。

他说,“列车一开动,车上车下就是一片哭声了,不光女知青哭,男知青也哭。因为毕竟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大多都没怎么单独离家出过远门”。

后来,习近平也回忆说:“在去延安的专列上,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1月份,全部都哭啊,那整个专列上没有不哭的。就是我在笑。当时车底下我的亲属都说,你怎么还在笑啊?我说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这儿有命没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这不是好事吗?我哭什么呢?他们听后就破涕为笑了。”

这段经历对于习近平本人、对于他的家人来讲,如同朱镕基的右派经历一样,是一段痛苦而难以磨灭的回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很多人在历经迫害后捱了过来,包括无数的中共高官在内,数不清的人无辜失去了生命。

朱镕基的右派帽子一带就是20年。

朱镕基被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洪调回北京后,担任研究所下面一个研究室的主任。1978年4月4日,中共中央转发《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这年9月,朱镕基20年的右派问题终于划上句号。

在正式“平反”那天,中国社科院组织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把他的档案袋里定他“右派分子”的材料和开除党籍的处分决定抽出来,付之一炬。朱镕基看着那一张张记载他“反党罪行”的字纸,在火中化为灰烬,没说一句话。 

从某种角度看,人民日报刻意回避习近平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片面渲染所谓的”吃苦耐劳“,无疑是在呼唤那个恐怖的年代。

责任编辑: 秦瑞  来源:阿波罗网记者秦瑞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505/1898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