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灵隐寺一副对联悬挂1700年,为无数人指点迷津,游客:受教了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南宋时期有一高僧,在灵隐寺修行。那时的灵隐寺是一个村庄,济公法力高强,算知远方将有一座山峰飞来此地,他怕压死村庄里的人,就大声疾呼让村民们离开此地。只是济公平日里疯癫惯了,没人把这话当真。情急之下,济公冲进一户正在拜堂娶亲的人家,背起来穿着嫁衣的新娘就跑。众人忙跟着去寻找,正跑着忽见天昏地暗,听风声呼呼,轰隆一声,飞来峰飞至村庄上,压塌了房屋。众人此时才知,济公是为了救人,因此人们就把好似疯癫实则有大智慧的济公尊称为济公活佛,此后面朝飞来峰的灵隐寺香火鼎盛,至今不息。

这个千百年前的传闻为灵隐寺增添了几分神秘和佛教救赎的色彩。而除了灵隐寺旁飞来峰的传闻,在历史上它也历经了灾祸,兵火、天雷、近代时期的日军侵略以及后来的白蚁咬蚀事件都没有摧毁它,并且每一次修缮之后,香火都会旺上几分。时至今日,它已经是闻名全国的一座寺庙了。去过的香客都会注意到,灵隐寺有一副对联悬挂了1700年,为无数人指点迷津,见到的游客纷纷称:受教了。

一、流传千年的对联

这副对联上联是“人生哪能多得意”,下联为“万事只求半称心”。是不是乍一看觉得十分通俗易懂呢?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求得许多如意之事已经是足够幸运了,得意之事就更加不可强求了,而下联自然就是要警示人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不必要求尽善尽美,十分完美,只需达到自己内心的一般标准即可。这么理解似乎也没错,那这么通俗易懂的话何以挂在灵隐寺上千年呢?

众所周知,来寺庙里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有求于菩萨的,无论是遇到了坎坷之事还是正值迷茫之际,都希望得到佛祖的指点迷津。这两句诗就很自然的为来此求指点的人转换了一种心境,当他们不再计较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再济济于名利,而是把目光放得长远和开阔的时候自然就自己被开解了。并且这两句诗十分通俗,就能让来此地的香客无论文化高低,道行深浅,看了都能从中得到基于体会的收益。这也是对联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

二、对联的深层奥秘

对联作为中国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表达方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有着独特的魅力。至于单看这幅对联,它的魅力之处就在于符合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国自春秋以来,就是儒家思想为主流,儒家对于为人处世的态度讲究一个“中庸”之道。孔子就曾教导弟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长达千年用儒家经典治国的理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

对联中“哪能多得意”和“半称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一生自然不可能事事得意,但也不意味着对任何事情都不再需要自己争取了,彻底放弃主观能动性了,而是争取求得一半的称心如意即可。这是古代圣贤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最深厚最高超的生存智慧。凡事讲究顺势而为,既不激进的寻求完美,也不做一事无成的懦夫,而是取中、取半,也是取上。

正如古语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即完美的东西背后总会藏着遗憾,月有阴晴圆缺,满了自然会亏损;水在容器里过于满也会无法承载而导致溢出来;人过于自满就会骄纵,骄躁,最终一事无成。月亮最美的时候也许就是在半圆之时,豁达的人的清醒之处也在于不苦苦追求完美结局。因此,选择“半称心”才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的做法。这就是对联流传千年的内在奥秘,凡是度过此对联、领悟了其中真谛的人必将会成为自己的处事原则。

结语

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坎坷磨难,哪怕已经尽力而为也还是会有许多不如意之事,这副对联告诉世人的是:不如意的事才是人生常态,人们能做的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罢了。假如说过于专注自己可能会到达的重点,那势必会错失沿途许多美好的风景,事实上这些美丽风景也是组成生命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活在这世上,周遭的环境或许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态,那也就不难理解这副对联能够流传这么久,指导一代又一代的人从中获益了。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想想的垂耳兔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614/191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