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菁英论坛》节目里面,袁红冰教授谈了很多中共内部的事情,特别是带大家近距离观察了一下习近平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一些特点,对我们了解中共这个体制如何运作有非常大的帮助。今天的节目,袁红冰教授会继续向我们披露他对习近平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近距离观察,以及对中共这个体制运作特点的分析。
李克强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客
袁红冰:李克强基本上就是一个为了权力向上爬,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这么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投机分子,一个软骨头。事实上,他一开始是得到了胡锦涛和温家宝的垂青的,当时已经确定了他要当中共中央总书记。李克强是中共历史上寿命最短的中央党校校长,当时把他搞成中央党校校长的目的,实际上就意味着他已经要接这个总书记的班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中共的太子党整体发难,认为权力必须掌握在红二代的手里,因此,就把他贬撤了。
当时中共太子党提出的三个人选,一个是薄熙来,一个是王岐山,一个是习近平。习近平是最后一个。那最后因为大家对薄熙来不放心,认为这个人薄情寡义,而且做事情是不留余地不留后路的,太子党对他也有一种畏惧感,所以他就被Pass掉了。然后就是王岐山,因为他是一个外戚了,他的父亲是一个国民党人,所以中共太子党也不信任他,认为不能够把权力交到他手里。最后就是习近平,习近平就这样上台了。
那习近平上台整个过程中,李克强可以说是没有进行任何的抵抗。他并不认为把他从总书记那个位置上拉下来,对他有任何的伤害,他想的是只要能够保住他的官位,哪怕是做总理也好,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一个小政客。至于说他的那个学识,什么经济学的权威等等,那都是他有了权力以后学术腐败的结果,所以他的那个经济学博士的学位,在相当程度上和习近平的那个博士学位是等价的,都是一个学术腐败,权力交换的结果。所以很难说李克强是一个什么技术官僚,我认为李克强如果说他有什么专长的话,他的专长就是官场的厚黑学。那是他的特点,而且他的身段极其柔软,这是我对他的一个观察。
80年代中共党内两种政治思潮的较量
袁红冰: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在中共党内确实出现了一批对中国共产党,不仅对文化大革命,而且对中国共产党本身进行深刻反思的这样一种思潮,他的领袖人物就是我把他称之为大良知者的胡耀邦先生。当时就是从1978年到1987年这十年间,实际上是胡耀邦先生推动了中国的一个思想自由化革命。在这整个过程中,包括废止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集中营——人民公社,迈开了经济改革的最初脚步,等等,这些都是在思想自由化的背景下展开的。一大批的中共党内的这种良知人士,他们试图对中共进行全面的深刻的政治和思想的反思。这是一种力量。
另外一种力量就是以邓小平、什么薄一波这些共产党的顽固派,他们为首的这样一种保守主义思潮,共产党的保守主义思潮。这一批人尽管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但是他们自己很清楚,他们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毛泽东,是毛泽东创建的这个中共暴政给了他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所有的特权。所以他们很清醒的认识到了,他们可以反对文化大革命,因为文化大革命中他们挨整了,但是他们绝对不能否定中共暴政,也为了不否定中共暴政,也就不能够完全否定毛泽东。
所以他们对毛泽东要三七开,所谓三呢,就是整他们整错了,七呢,就是说毛泽东创建的这个中共暴政,仍然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这就是当时中共党内两种思潮的碰撞,而这两种思潮的这种碰撞,以1987年胡耀邦先生被整肃作为一个起点,一直发展到1989年顽固派通过用“军队杀20万人稳定20年”的这样一种专制思潮,把胡耀邦先生推动的思想进程就彻底的中断了。
从那之后,中国的所谓改革开放,就变成了在邓小平的四个坚持之下的这样一种畸形的纯经济的变动,所以我把它称为中共的权贵资本主义,权贵市场经济。那么在整个过程中,习近平是一个很具有典型的人物,就是他尽管自己挨整了,但是他的少年时期(少年时期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基本的方法论形成的时期),在那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受到了毛泽东原教旨主义的诅咒,除了毛泽东原教旨主义所教给他的文化大革命的那一套政治经济哲学之外,他什么都不懂。所以,他的意志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原教旨主义给他确定了,给他定型了。他现在走向了彻底的否定,他不仅否定胡耀邦先生的思想自由时期,同时也否定邓小平的权贵资本主义,这就是他现在把中国正在带向毛泽东原教旨主义那种地狱年代的一个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