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美媒:中国经济放缓有助于美国降低通胀?

作者:

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美国通胀明显趋缓,两者之间有何关系?有媒体和专家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意味着对原材料需求的下降,这正可降低美国高企的物价,有助于压下通胀;但也有专家指出,由于美中经济背后地缘政治博弈的实质,即使原材料价格下降,美国消费者恐难感受到通胀的消失。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经济产出仅比第一季度增长了0.8%。经济表现大幅度放缓,出口急剧下降,房地产萧条加剧,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不得不削减开支。

于此同时,饱受高通胀和衰退双重困扰的美国经济却出现了软着陆的前景。上周公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显示,上个月年通胀率放缓至3%,与同比9.1%急剧降温。以该指数衡量的通胀现已连续12个月放缓。

“中国的经济困境可以间接帮助美国降低通货膨胀。”网络新闻媒体Axios说。“如果中国的经济引擎继续低迷,它将消耗更少的原材料,从而给大宗商品价格带来下行压力,而大宗商品价格是美国消费者价格短期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中国经济低迷下的奇怪模式

但实际情况是,至少第二季度,中国进口的石油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了。根据数据提供商CEIC,中国的表观石油需求在4月和5月分别同比增长25%和17%。5月份柴油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6%,比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5月足足高出40%。

《华尔街日报》说,这一“奇怪的模式”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炼油商和监管机构错误判断了中国复苏的力度和全球能源市场”,以为“2023年初国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驱动的需求繁荣”。

因此该报道说:“要么中国经济在下半年迅速加速(目前看来不太可能),要么石油需求将恢复到更正常的模式,拖累全球消费,并可能导致价格下跌。”

周一(7月17日),由于投资者质疑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胃口,中国令人失望的经济增长数据导致油价当日下跌1.5%。

根据目前的中国数据和消费者的实际感受,似乎预示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仍会持续欲振乏力。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资深研究员张彦(Ian Johnson)对美国之音说,今年5月他在中国做研究,从政治上不活跃的普通人,到在国有部门工作的人,给他的普遍印象是,都感受到了“经济在放缓”,“似乎没有任何戏剧性地恢复到快速经济增长的前景”。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陈朝辉也认为,“反正这个结论就在这儿,就是大家不愿意花钱。你知道大家不愿意花钱的话,你这个经济就没办法发展,就这么简单。”

中国政府处于两难境地

尽管中共总理李强此前召开过多次会议,也出台了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但都未奏效。现在外界等待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本月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上,是否会释出重大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

“问题的关键是,(中国)政府主导的投资不再能够提供经济增长,”张彦说。“我认为他们有点进退两难,他们希望摆脱房地产驱动的投资,想要更多个人消费,这是正确的;但他们也在做一些不支持这些目标的事情,比如,攻击——也许这个词太重——但肯定是阻碍私营企业。而私营企业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经济低迷。”

陈朝晖说,中国政府“现在真正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怎么刺激经济的问题,而是要提高大家信心的问题,就是让大家花钱,就这么回事儿。”

美国通胀水平仍高

尽管美国反映通胀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降到2021年3月来的最低水平,但是美国的消费者并没有感到有太大突破,因为截至6月的核心通胀数据(反映了食品和能源价格外的所有因素)高达4.8%,距离美联储2%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张彦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长不那么强劲,以至于不需要那么多石油,也不会从世界各地进口那么多能源和其它类似东西,那么全球市场的原材料价格可能会走低。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放缓将影响到所有国家,它可能会减轻大宗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压力。然后可能会缓解通胀压力,从而使美国更可能实现软着陆,”张彦说。

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商学院教授陈朝辉认为,美中经济问题的背后实质是地缘政治较量的加剧,因此,即便原材料价格下降,恐怕也难使美国消费者真正感受到通胀的消失。

“美国现在的通货膨胀恰恰就是因为这些以前中国便宜的产品相对来说少了才造成的。”他对美国之音说。“如果按照单纯的经济原因,实际上大家应该是拼命地从中国买(产品)。全世界的通胀压力这么高,而中国还有这么多过剩产能,这是非常完美的结合,就应该是在中国多生产,这个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所以说的话,这是个政治问题,地缘政治问题。”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19/192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