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维舟的方舟:日本未必都好,但也没那么坏

作者:

前些天因为在日本旅行,我发了几篇日本相关的旧作,结果,就收到了这么一封抗议的私信。关注我三年了,这是他第一次和我互动,想来是实在忍不住了。

在他这么说之前,我虽然也知道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废水是一个敏感话题,但还是低估了它对一些国人的心理冲击,看来,对他们来说,这绝不只是某个普通的争议话题,而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道德污点,足以把这个国家的所有优点都一笔勾销。

在我们社会,像这样绝对化的道德观相当常见——更确切地说,道德难免绝对化,一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既好又坏”本身就会对我们的道德观造成动摇和困扰。

“丧尽天良”就是这样一个道德判断,既然已经如此认定,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因为这足够构成全盘否定,有何可取之处统统都不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道德感越强的人,往往越是难以容忍差异,也排斥分析,因为道德通常是一种整体的感知,很难具体地分析。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问题是,他似乎还不满于我没有像他一样加入谴责,此时如果谈论日本战后经济奇迹、养老做得好,也就构成了道德可疑的“夸奖”。

虽然你可能觉得,那完全是两码事,核废水排放有争议,难道连日本养老走在前列都不能说了?但对他来说,这些事却是相互关联的,好就应该毫无瑕疵,坏就不能有任何优点。

按照这种非黑即白的世界观,采取不同立场事实上也是无法得到容忍的,因为这样的人很难理解,你为什么不像他那样,采取唯一正确的态度。这想必就是他之所以质问我的逻辑——虽然我不认识他,但这些年来,我已经被太多这样的人质问过了。

实际上,两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日本为何敢决定向海洋排放核废水?》。那篇写得不好,也激起许多争议,当然我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因而真正着重分析的其实是:这个政治决策是怎么做出的?不同立场和利益的各方在这一博弈中如何行事?为何最终得到的这样一个结果?

在这样的复杂的现实面前,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只有抽离出来一点,才能看清全局。道德谴责也许很爽,但势必会丧失许多丰富的细节。

十年前,中国游客“爆买”日本时,曾因一些不文明行为引发争议。一次在电视节目中讨论到此事,但日本人的反应并不是气愤地声讨,而是好奇“为什么”——这些中国游客为什么乱扔垃圾?如厕后为什么把厕纸放在马桶外的地面上?

当时一位嘉宾解释说,因为中国的城市街头普遍都有垃圾桶,所以中国游客来到日本,发现根本找不到垃圾桶,没地方扔垃圾时,就只能随便找个地方放了。至于厕纸,也是因为中国为防堵塞马桶,有时甚至禁止把厕纸投入马桶,马桶边也会有专门放厕纸的纸篓,但在日本却习惯把厕纸扔进马桶冲走,当然也没有纸篓,这就让一些中国游客很困扰了。

他这么一说完,台上台下许多人都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原来是这样”。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也有点忍俊不禁,一些国人很可能确实就只是“不文明”而已,因为他们在国内也这样,而这就很难用习惯不同来解释了。

不过,这种解释思路,至少避免了信息量很低的谩骂声讨,试图去理解“他者的行为为什么和我们不一样”,而只有在这样技术性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有相互理解的基础,进而设法真正解决问题。

日本当然不是什么都好,但也没那么坏——这种把一个国家人格化的态度,恐怕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太复杂多面了,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到头来受损的未必是对方,而恰是我们自己,因为绝对化的道德观其实是一种自我限制,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无法看到更丰富的存在和他者值得学习的地方。

说到底,这无关日本,而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和看待现实世界。一个人不可能只是对日本才这么二极管,在别的事上大概率也是如此。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像这样的人,在我们周围还特别多。

我也知道,说这些,可能听起来有几分令人不快的说教意味,“这些正确的废话还用你说?你倒是说说,你到底什么态度?”很多人感兴趣的不是“为什么”,不是求知,而是在权力,但这就是问题所在。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维舟的方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20/1929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