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水深火热中的古典礼义

一提春秋,一般都会联想到“无义战”、“礼崩乐坏”、“弱肉强食”等关键词。都对,但春秋毕竟是这片土地上古典礼义的回光返照时期,国与国之间虽然不断开撕,依然还是有出于道义互相救助的一面。

翻开《左传》,相关记载比比皆是。

公元前683年,宋(后)湣公九年,宋国大水。

这场水有多大,惜墨如金的《春秋》只有干巴巴的四个字:“秋,宋大水。”但灾情应该是很严重的,因为,隔壁鲁庄公都派人来慰问了。

要知道,不久之前宋跟鲁还干了两仗,乘丘之战和鄑zī之战,都因为鲁军不讲武德搞偷袭,导致宋军两连败,所以,两国积怨肯定不小。但只是两个月不到,宋国发大水,鲁庄公就派人来慰问。

用鲁国使者的话说:“天作淫雨,害于粢zī盛,若之何不吊?”(《左传·庄公十一年》)

粢盛原指祭祀用的谷物,泛指所有庄稼,吊就是慰问。老天连降暴雨,贵国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基于人道主义,我们怎么能不来慰问。

不用说,慰问不可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鲁国使者肯定是带着救灾物资前来的。面对对手的好意,宋后湣公也没有质疑其动机,是不是别有用心,而是谦恭地说:“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我因为不敬上天,所以上天降灾,还让贵国为我们担忧,惭愧得很。

虽是套话,但不卑不亢,合乎礼节,自有一种风度在。所以,鲁国执政大夫臧文仲听到使者转述之后,高调为宋后湣公点赞,说有这样的君主,宋国要复兴了。历史上夏禹、商汤这些君主碰到国家出问题时,都勇于罪己,所以夏、商之初都是快速发展的盛世;相反的,是后来夏桀、商纣之流,动不动就甩锅,所以夏、商就亡在他们手上。

可见,接受并感谢对手的援助,不但没有丢脸,还在国际上获得更高的声誉。

这一年也是齐桓公三年,齐桓公还没有成为春秋第一霸,天下共主周王室已名存实亡,本该由王室承担的救灾任务,就这样由诸侯间基于道义而自发进行。

到了霸主出现时,情况就不一样了。救灾,也成为霸主的责任之一。

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元年),北狄攻打小国邢(位于太行山东侧的冀南地区),邢人抵挡不住,这时已称霸的齐桓公率宋、曹等国救邢,赶跑狄人之后,“具邢器用而迁之,师无私焉”。帮邢人将国中财物、生产资源集中起来迁走,不拿邢人一针一线。

然后,因为邢国已被战火摧毁,又是齐桓公牵头,筑夷仪城(今河北邢台西浆水镇)给邢国迁都用。《国语·齐语》如是说:“狄人攻邢,桓公筑夷仪以封之。男女不淫,牛马选具。”齐桓公为邢人建了一个新的家园,使得邢人不再被狄人奸淫掳掠,牛马等耕战之物也得到保全。

《管子·大匡篇》还提到,齐桓公还送给邢人百辆战国,千名士兵。

《左传·僖公元年》在讲了此事之后,加了一句:“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伯即霸,凡是诸侯之霸主,为他国救灾、援助、抵抗侵略,既是责任,也是合乎礼法的。

这样的霸主,跟我们固有印象中的“霸权主义国家”,是不一样的。

但春秋霸主轮番登台,没有霸主的空窗期,国与国之间,灾害发生时,还是要靠基于人道主义的互相救助。

这一点,在结盟时还得明确写得盟书里,成为有约束力的诸侯公约。

《左传·襄公十一年》载,公元前562年,晋国因为恼怒原来的小弟郑国倒向楚国一边,还攻打晋的盟国宋,便率领鲁、卫、宋、齐等国攻打郑国,郑国当然打不过,遂向晋国求和。这年七月份,晋悼公及其率领的盟国,跟郑国在亳城(今河南荥阳东南)结盟。结盟之前,晋国大夫范宣子对晋悼公说,郑国反复无常,必须在盟书里写明盟国之间必须遵守的规则,以及互相之间的义务,否则我们一离开,郑国恐怕又要反悔。

于是,亳之盟便留下了一份详细的盟誓内容:

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或间兹命,司慎司盟,名山名川,群神群祀,先王先公,七姓十二国之祖,明神殛之,俾失其民,队命亡氏,踣其国家。

凡我同盟国,不能囤积粮食,不能搞利益垄断,不能庇护他国罪人,不能收留他国奸邪;遇灾害要互相救助,互相维护稳定,同声同气,合力扶助周王室。有违此誓者,天地众神、列祖列宗将明察秋毫,群起而诛之,使他国破家亡。

有没有诸侯因为违反此盟誓而受到惩罚,不得而知,只知道有国家答应救助他国但没有兑现,连史官都替他们感到羞耻。

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五月初五,宋国又发生重大灾害——这次是火灾,宫室被烧,宋君夫人都被烧死,宋国损失巨大。所以,这年的十月份,由晋国牵头,齐、卫、郑等十二个诸侯国的卿大夫齐聚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开会,“以谋归宋财”。“归”通“馈”,赠送之意。也就是说,十二诸侯开会,讨论众筹财物援助宋国,帮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度过此次难关。

奇怪的是,在《春秋》时间线上,这一年的记载只有“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子、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这一句,每国派来参加会议的是谁,没说,会后怎么援助宋国,也是一个字都没提。

这是很反常的。

《左传》里,左丘明就把真相捅出来了:

为宋灾故,诸侯之大夫会,以谋归宋财。冬十月,叔孙豹会晋赵武、齐公孙虿、宋向戌、卫北宫佗、郑罕虎及小邾之大夫会于澶渊。既而无归于宋,故不书其人。君子曰:“信其不可不慎乎!澶渊之会,卿不书,不信也。夫诸侯之上卿,会而不信,宠、名皆弃,不信之不可也如是……”书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

史料中是有名字的,晋国赵武(即赵氏孤儿)、鲁国叔孙豹、齐国公孙虿等,都是上卿,《春秋》不列出他们的名字,是因为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怎么援助宋国,结果,会议胜利闭幕后,援宋一事却再无下文,这是严重失信的事。所以左丘明认为,君子一定要信守诺言,否则就是连自尊、名声都不要了。《春秋》不写这些与会者的名字,并不是为尊者讳,而是对不尊者的无声谴责。不过,鲁国是有派大夫叔孙豹去参加的,结果《春秋》也不提鲁国,这就是为本国大夫遮羞了(《春秋》是鲁国史官所记)。

看,春秋再怎么乱,也还是一个要脸的时代。

2023-08-03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后代聊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810/1938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