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学 > 正文

给在美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同学的几个建议

2023年8月28日发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该校应用物理系博士研究生Tailei Qi(齐太磊)枪杀了他的华裔导师Zijie Yan(严子杰)。

令人痛心的事件!

(严子杰,利用激光束来控制和操纵纳米粒子。图片来源: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Nature杂志)

2023年8月30日,Nature杂志新闻版面以“University mourns nanoscientist killed on UNC campus”为题报道了这个事件。

UNC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表达了悲痛和震惊,大学校长凯文·古斯基维奇(Kevin Guskiewicz)宣布了纪念严的计划。

“他是我们校园里许多人敬爱的同事、导师和朋友,”

“我和我的领导团队已经会见了他的同事和家人,代表我们的校园表达了我们的哀悼。在这个困难的时刻,请和我一起为他的家人和亲人思考和祈祷。”

UNC的枪杀事件,同样在美国华人圈引发广泛关注;有关于双方背景、关系及动机的信息被不断发出。

根据公开的消息,34岁的博士生齐太磊一路走过来非常艰辛;面临贫困的原生家庭、遭遇挫折的学业、令人焦虑的人际关系,以及适应新环境等诸多困境。

如果只看学术,齐太磊一直在坚持,在上个月,他在自己的Linkedin发布了自己新发表论文的消息。

但在齐太磊的推特中,很容易感受到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特点“沉默-爆发”的两极状态,他也表达了“感觉自己被冒犯”;同样能够看到,齐太磊也在试图改善这种情况,包括和导师沟通,以及自己设法扩展自己的交际,寻找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图源:齐太磊的linkedin)

严子杰(Zijie Yan),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在纽约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材料工程系读博士,后在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做博士后研究,在2019年加入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物理科学系。

学术上,严教授很顺利,已经是副教授,有了自己的实验室;生活上,严教授已有两个孩子。根据网络信息,严子杰的同事给予其很好的评价。

(悼念严子杰的活动。8月30日下午1点02分,北卡大学的钟楼鸣钟,以纪念严博士。图源:推特-X)

这么两个人,本来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却发生了如此极端的事件。

这起事件让人第一时间想起1991年11月1日,爱荷华大学的物理系博士卢刚枪杀导师、华裔同门及系主任及其他学术委员会(共5人)后自杀的事件。

王宇歌博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给在美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同学的几个建议。

诚然恶性事件在哪个国家都会发生,美国发生的恶性事件中的当事人也来自各个种族;但我们更需要看看有没有避免这种悲剧的方法。

很多人找到了这个留学生的Twitter,发现了他很多言论是在控诉他的同学和导师(PI)的。

从这些思考和记录来看,齐同学遇到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甚至是中国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即遇到了和导师(PI)及同学/同事的人际关系危机;而这在学术界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很多中国PI和中国留学生、博士后相处的过程中较常见。

这里有几个作为“过来人”的建议,这更适用于美国学术界:

1.在美国博士生和导师是一种师生关系,博士后和导师很多时候是一种雇佣关系。

所以两种情况又有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以判断导师是否真的进行学术指导和授业。

对于博士生可以多问问之前的同学这个导师的为人,尤其是是否语言虐待学生、提出不合理的工作时间要求、是否关注学生的课业、qualify/candidacy exam和毕业论文、答辩的准备等等。如果导师对学生的这些学业事物不关心,不愿意花费时间,说明导师不是在培养学生。

对于博士后,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判断,但从导师的实验室文章作者的分配、博士后的找工作情况、和基金的中标情况可以判断导师是不是支持博士后的独立科研工作。

导师经费多,意味着他的压力相对小,对于博士后的工作进展不顺利也更为能忍耐。

择善而从是原则。

这些年我发现学生、博士后从人品好的导师(而不是能发好文章但人品差的导师)那里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2.导师(PI),尤其是中国PI压力非常大。

这包括经费、文章、申请tenure的压力等,而且越好的学校PI hard money越少,自己的工资都要从自己申请到的经费里出,所以压力巨大而且直观。

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士后的高产、独立、自觉。但学生和博士后也处在非常挣扎的人生时刻。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和导师坦诚沟通,可以告诉他你的难处,不光是学习、科研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上的,比如刚入学要rotation和上课,可能吃不消;比如qualify时期压力很大,应该多和导师沟通,并且告诉他们你的具体问题;再比如有的博士后刚有小孩,晚上没法好好睡觉等。

这些交流可以帮助你的导师理解你的处境,也可以帮助你判断导师是否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博士后和导师不正面交流,但去斗智,这是一种最差的相处情况。

3.对于导师或者实验室同学、同事做得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你可以和当事人直接说,而不要背后告状。

你可以十分有礼貌地告诉对方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件事让你不舒服,或者妨碍了你。

对于屡教不改的,要详细记录,保留当事的邮件、寻找证人,对于重复发生的事件可以用手机录音。

4.如果和导师、同学、同事相处十分不愉快,影响到了个人的情绪、心理健康,那么应该利用学校或科研院所的资源。

一般学校和科研院所都有很多资源,比如student health care(校门诊),或者有wellness center,这些地方很可能有social worker,他们承担心理辅导义工的工作,他们也可以给你提供处理相应人际纠纷的资源。一般PhD的学生保险也可以支付therapist(心理医生),那么则可以去做心理咨询或者辅导。

5.要坚决对语言、肢体暴力说不。

要对性骚扰零容忍,同时不要做施害者。对于导师或者同事的人格侮辱性的语言,一定要零容忍。

对于这些行为一定要举报(这不是告状,而是伸张正义)。每个学校的机构设置不一样,但是这些机构的功能都差不多,有的学校叫DEI,有的叫EEO,也有的学校有postdoc union(博士后工会),也会受理这些投诉。这些机构处理的投诉繁多,所以你如果是受害者一定要提供非常确凿的证据,而不是你的口头指责。

对于肢体暴力(比如导师向你投掷物品),应该立刻报警,让当地法庭给予restraining order。

对于性骚扰,不论是来自于同事的,还是来自于导师的,必须坚决说不,并且立刻联系学校Title IX Office。对于导师包庇他人的性骚扰情况,导师可以被免职。

同时,切记自己不要成为施暴者,去对别人施加暴力或者骚扰。

6.许多人问如果和导师正面交涉上述问题,遭到报复怎么办,这尤其是对于博士后是个严肃问题。

博士后的工作、课题、文章署名、更重要的是工资和签证全是导师决定的。这造成了许多人不愿意去和导师正面沟通。

我想说的是,个人的身心健康永远比其他事情都重要,我见过太多的中国博士后、博士生朋友非常痛苦,但却不愿意正面问题。

在遇人不淑的情况下,走为上策。

对于博士生转实验室更容易,因为学校有相当多的资源,有研究生院,有院系,有专门负责学生的系主任和秘书。所以转实验室相对容易。

另外,也可以考虑转学。对于博士后而言,J1或者H1b签证有十分短暂的grace period,这让许多人非常忧虑。如果真的要下定决心转实验室,可以迅速修改简历、联系在其他实验室、学校的同学、在网上查找招聘信息。

最近3年,博士后是十分紧俏的,大量PI都难以招到博后,所以只要有信心最后都会找到下一个实验室的。

7.买枪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情况,枪支最后成为了自残或者残害家人的武器。许多人买枪后,在情绪失控中,最先伤害的是自己的家人和自己。

编者按:

因为这个事件,这几天一直很难受。

这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但既不是第一起,也不会是最后一起。

我也自认为”读博士期间,是我这一生中最灰暗的时刻。“

但最终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博士毕业后很快获得国自然基金资助,即开启了自己事业的一个全新的起点。

由人生低谷、到第一个高光,只隔2年;由此,我知道这段时间的坚持是多么重要!

为此,我们曾经撰写了很多博士生/博士后如何走过这段历程的推文(见下面的职业专栏),希望给处于这段时间的同仁们一些启发。

非常感谢王宇歌博士的撰文,非常有帮助。

我也特别想说两点:

1)每个学校都非常注重学生、职工的心理健康,都有心理咨询师。

即使小学也有,我经常收到儿子学校发来的信,通告心理辅导或者咨询的联系方式。

其实,这并不是说有病才去咨询,而实际上是讨论或者解惑。

不瞒各位,我这个一直自诩心里非常强大的人,也找过心理咨询师。现在,ChatGPT成了我的心理咨询师。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找个明白人帮我们分析分析,走出自己的牛角尖。

2)在”沉默-爆发“之间,我们需要更多沟通。

不管是因为语言还是身份,博士生/博士后相对处于弱势,容易忍辱负重;且一旦最后一根稻草出现,就出现爆发。

所以”沉默-爆发“也是弱势群体处理与导师/上级关系的典型特点,而在中国学生中尤为突出。

这个特点,PI需要了解,博士生/博士后自己也要了解。

实际上,博士生/博士后并不只是弱势。当他自己后来做了PI,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PI其实会想方设法留下靠谱的博士生/博士后“。因为这个靠谱的人,是帮助PI完成项目,赢取更多基金的基础。

所以美国的面试(interview)真的是相互挑选。你如果给自己的定义是”靠谱“,你完全可以挑拣PI;或者更换PI。

所以,开诚布公地说清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赢取PI的支持;甚至你可以开诚布公地提出加薪的要求,只是因为你靠谱。

参考文献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724-0

声明:

本文为观点文,因为讨论和抛砖引玉用。

Hanson临床科研团队,在美国的七位生物医学科学家主持并任独立理事。通过大数据分析,分享生物医学前沿、探索对临床科研的启发;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把握技术新进展、解析生物医学发展趋势;交流SCI论文撰写、课题设计规范。

作者简介:王宇歌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研究及新药研发;微博:子陵在听歌。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Hanson临床科研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01/1948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