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法国期刊专文:中国借“一带一路“推动国际关系再平衡

法国期刊杂志《Revue-Projet》2023年8月-9月号中国系列专题“中国带我们向哪里去?”,刊登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地缘政治教授Barthélémy Courmont、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印太地区研究教授Frédéric Lasserre、法国里尔天主教大学专注新兴国家研究的Eric Mottet 三人联合撰写的文章,综述“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发展以及其试图推动国际关系再平衡的经济与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中国面对变化中的国际形势做出的调整。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10月,中国有意在北京组织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2022年11月就宣布要举行的“一带一路”倡议第三次高峰论坛终于有了较为具体的讯息。中共外交部2023年8月31日宣布,峰会将于今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不过,截至9月4日,中方尚未提供具体的日期,也未介绍会有哪些国家领导人出席峰会,只特别强调,这将是“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最隆重的活动。”根据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8月31日的介绍,十年间,全球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但中共官方阐述鲜有着墨的是,这项以大规模基建项目为主的倡议,也越来越引发争议。一些接受相关投资项目的国家负债沉重,引发关注,而“一带一路”全方位在世界各地铺展,也引发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这些项目的全球战略目的质疑。

三位学者在《Revue-Projet》杂志发表的文章介绍指出,“一带一路”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投入9320亿美元,其项目覆盖领域也从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金融、卫生、数字技术等众多领域。它更像是一项工具,而不是目的。它的一个凸出特点,是相关项目添加“一带一路”标签的灵活性,在这一框架下,不乏早在倡议提出前就已经启动的项目。文章认为,这项倡议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维稳,也就是平衡国内经济发展,借此削弱分裂势力在新疆的影响,也为产能过剩的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市场。第二个目的是加强边境、地区环境以及原材料供给链的安全,尤其是马六甲海峡的畅通。第三个目的,则是建立一个与布林顿森林协议形塑的现有国际秩序不同的新秩序。中国似乎越来越想改变现有的国际标准,甚至想制定新标准。

有些国家从这项新丝绸之路倡议中看到了推动发展的机遇,但也有国家认为它正威胁现有秩序。无论是在高加索地区,还是在东南亚或是在印度,中国投资项目的规模以及积极的经济和外交活动,已经在冲击一些区域原有的平衡。一些大型项目也引发了受资国可能面对“债务陷阱“的疑虑。

文章注意到,为了应对中国推动的新多边国际秩序对美国影响力的挑战,美国、日本以及其它七大工业国集团推出一项价值6000亿美元的方案,在拉美,在非洲,也在印太,兴建基础设施,取名“建设更好世界“。欧洲联盟也推出了预计3000亿美元投资的全球门户计划,日本则早在2015年,就与亚洲发展银行卓,推出了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方案。2019年,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联合启动蓝点网络认证,推动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对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保持怀疑的印度,担心中国以港口基建项目形成面向印度洋的珍珠链布局,也与日本以及多个非洲国家达成亚非增长走廊合作协议。印度也推动与俄罗斯伊朗共建一条南北走廊。所有这些新倡议都试图应对中国的各项经济走廊方案。

但是,这篇文章也指出,尽管西方投资相对透明,但是恐怕很难与中国竞争,中国的投资提议可以快速启动,而且,即使对那些已经负债沉重的股价或不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准的国家,也没有附加政治或经济条件。中国的投资提案也许可以让一些国家面对前殖民宗主国的投资方案有更多的谈判筹码,一些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国家也许会发现这些合作的局限性,但无可置疑的是,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捷足先登。

文章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目前明显增长放缓,“一带一路“也面对诸多质疑,但”一带一路“不会因此停止。中国开始部署更有选择性,也监管更严格的”一带一路“2.0版。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入融合,中国只能继续以大规模投资来维持增长,并开阔新市场。

不过,文章没有特别点出的是,中国投资虽然看上去比西方投资相对更容易获得,但未必没有政治附加条件,只是它与西方投资人或国际金融机构的条件不同而已。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RFI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05/195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