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梁京:再议中国模式与庞氏骗局(上)

作者:

2010年,我曾以“中国模式与庞氏骗局”为题写过一篇评论,今天再议这个话题,一方面,是因为终于看到了这个庞氏骗局开始瓦解,另一方面,也是想对这个规模空前的骗局为什么能走这么远,发表一点新的心得和判断。

就认知而言,包括胡温在内,很多人早就看到了中国模式会难以为继。胡锦涛为了请小布什出席北京奥运,私下坦言中国问题很多,难与美国争雄,温家宝更是公开直言,中国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我有一些深知内情的旧友,20年前就一再对我说,中国经济“快穿帮了”。也就是说,中国增长模式的庞氏骗局特征,并非秘密,真正难解的,是这个格局能持续多年的机理,尤其是其货币学的机理。

早在1637年,荷兰发生的“郁金香泡沫”就揭示了庞氏骗局的金融学机理,但中国模式的庞氏骗局之独特性就在于,这不仅是一个金融学现象,更是一个超出了西方主流货币理论的崭新的货币学现象。其独特性就在于,是美中两个超级大国货币政策的耦合,为这个史无前例的金融骗局提供了融资手段。这个见解非我首创,而是早在2009年,就被知名历史学家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他的合作者发表的论文所道破。(“The End of Chimerica”,by Niall Ferguson and Moritz Schularick,2009)不过,尽管弗格森当时就知道这个怪兽不会活太久,但我相信,终局的迟到还是超出了他的想像。

为什么会这样?我相信会有许多经济学和历史学家正在并将继续去解析这个问题。我的一个基本解释就是,改革前中国存在着一种不同于苏东的社会和财政安排,即政治集权的等级分租制,其核心是城乡二元和地域身份歧视。这种体制以实物形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农业地租来推动重工业化,为此牺牲了农民的自由,不仅牺牲了农业发展,也牺牲了城市化。改革初期的包产到户和财政包干,则把这个实物化的等级分租制,通过经济决策分权而货币化了。这一发展,触发了地域之间的产权安排竞争,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为八十年代中国经济走出困境提供了有效激励,但未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的大问题。

六四后,中国经济再度陷入困境。1992年,邓小平抓住了老布什伸出的橄榄枝,通过南巡之举,把地方竞争的激励引向了对外开放。由此,地方竞争转向了对外资和外来人才的竞争。中国对外开放,外资获得暴利,秘密何在?大家都知道与海量的农民工有关,但为什么农民工会接受如此低的工资,则少见深入分析。农民工接受远低于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是因为包产到户不仅迅速提高了农业效率,也带来了货币地租的均平化。农民外出打工,可以立即提升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费,即使农民工的工资不足养家糊口。

国际资本对中国农民工的超级“剥削”机会,给金融全球化的主张带来巨大推动。1997年,西方主流学者不顾凯恩斯的忠告,在世界银行香港年会上大张旗鼓推动金融全球化,铺垫了美中货币政策的历史性耦合。正所谓:“利之所在,不得不行”。至于这个诱惑与中国庞氏骗局的形成是什么关系,将是下次评论的内容。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06/1950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