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俗语:“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为什么老伴不能去送呢?

你有没有听过乡间流传的一句话:“夫妻不送葬,送葬必遭殃”?意思就是,在一对夫妇中,一方过世,另一方不得前去送葬,以免招来厄运。

这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一对相爱的情侣,为何不能在生死存亡之际相送?这是不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但其实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人文意蕴。那么,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它的逻辑是什么?

中国“夫妇不相送”的风俗由来已久,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有一篇文章,说齐国有个叫田常的人,他为加强自己的统治,千方百计地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就杀了齐桓公之子齐庄公。

有一次,他派人刺杀了鲁国宰相季孙行父,然后将其尸身带回了齐。季孙行父之妻恰巧在齐为人质,闻得夫君之死,伤心欲绝,欲与夫君见上一面。但田常不允许她随夫出殡,曰:“夫之妇,不能在丧中相会。”这是关于“夫妇不相送”最早的记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夫妇不相送”一开始并非出于对生者、亡者的关心,更多的是仇敌的残酷和狡诈。田常不允许季孙行父之妻陪丧,一方面是不想让她再见到丈夫,另一方面也是要彰显自己的威严与暴虐。这样的手段,可以说是残忍到了极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夫妻不相送”的风俗已逐步演化为一种人性化的关怀与保护。在中国,一般人都相信,一对夫妇的爱情是很深的,一方离世,另一方会很伤心,很可能因此而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到家人的幸福。

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夫妻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同甘共苦”是夫妻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当时,人们以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夫妇之间不但是生活上的伙伴,也是工作上的伙伴,相互依赖,互相扶持。

夫妇二人承担着耕种、收获、耕耘等田间辛苦劳动,用自己的双手缔造着美丽的生活。在炎热和寒冷中,他们一起直面恶劣的自然环境,一起克服了风吹雨打。他们的辛苦工作,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家人的生存与前途。

这样一起劳动,一起面对风吹雨打,不但使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更使两人产生了一种默契与信赖。在田地里劳动的过程中,两个人的精神越来越接近,感情也越来越深。这份感情并不只是一份浪漫的爱情,而是一份无法割舍的伙伴之情。

在一个家庭里,如果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就会永远沉浸在悲伤中。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黑暗,一片绝望,一片死寂,一片哀伤,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吃不下饭,这样的失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好像怎么也摆脱不掉。

为避免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的人身伤亡,在古代社会中有一项特别的规定,就是禁止健在的配偶陪伴死者的棺木出殡、下葬。这种决定不是冷酷无情,而是为了保护和爱护活着的人。

所以,“不相送”被认为是一种保护,使活着的人不会太过悲伤。这样的行为看似残酷,其实也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爱护,一种尊敬。

“夫妇不相送”是中国数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风俗,它不但体现了古代人的生老病死观念,而且还体现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一种认识与价值观。古人在办丧礼时,既要尊重死者的意志与尊严,又要顾及活着的人的感情与需求。

而“夫妇不相送”,也反映出古代社会对于婚姻关系的重视与维持。在古代,一般人都把婚姻视为家庭的根本,认为婚姻是维持家庭秩序、维持社会安定的根本。当一人去世时,另一人应当留下,照料家人、子女,并传承家族的血统与传统。所以,“不相送”被认为是维持家庭安定的一种风俗。

也显示出古代人对夫妻之间的情感的珍视与怀念。他们相信,一对夫妇是一阴一阳的组合,一方去世,另一方必须要维持好阴阳的平衡,才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家族与家人的运势。所以,人们相信“夫妇不相送”可以帮助维持阴阳的平衡。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赵氏宗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21/195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