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死太监的死循环

作者:

唐代宗

说到唐朝大太监,很多人能脱口而出的,应该就是高力士、李辅国。

其实,论影响力,还不能跟另一位姓鱼的比。

他就是鱼朝恩。

巧的是,也是四川人,自贡隔壁,泸州的。

鱼朝恩走上历史舞台,在唐玄宗天宝末年。李隆基上位前期颇有建树,也拨乱反正励精图治什么的,开创了不亚于贞观之治的开元盛世。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了不辜负这个美好的时代,鱼朝恩“引刀成一快”,净身进宫。因为“善宣纳诏令”(《新唐书·鱼朝恩传》),也就是口齿伶俐、字正腔圆,能用话剧腔宣读诏令,得唐玄宗赏识,被封“给事黄门”,成为皇帝近侍。

不料,风流皇帝乐极生悲,渔阳鼙鼓惊天动地,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被攻陷,鱼朝恩跟着唐玄宗仓惶出逃,到了马嵬坡,太子李亨密谋兵变,鱼朝恩审时度势,选择站在李亨一边,得到李亨信任。杨玉环被勒死后,玄宗父子分道扬镳——李隆基往西南奔成都,李亨则北上灵武(今属宁夏),鱼朝恩自然是跟着李亨北上。

这一次,鱼公公又押对宝了。李亨到了灵武没多久,就被拥立为新皇帝(即唐肃宗),给了他爹李隆基一个“太上皇”的虚名。鱼朝恩再次跟着飞黄腾达起来,一点也不懂军事的他,先是被任命为大将李光进的监军,后又连升几级,第二年,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带兵收复长安和洛阳,为了不让哪一位节度使独揽军权,不设统帅,却任命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简称观军容使。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官名,听起来好像只是去“看阅兵”,其实权力大得很,因为是皇帝特使,相当于总监军,负责统领九个节度使共几十万大军,生死予夺,大权在握。

一个不懂军事的太监去统领大军,结果可想而知,唐军在跟安史叛军的几次正面交锋中,因为鱼朝恩的瞎指挥,接连落败,鱼朝恩捡得一条命,逃回陕州,甩锅给郭子仪等人。郭子仪被夺了兵权,鱼朝恩则仗着肃宗的宠信,依然当他的“观军容使”,甚至直接统领禁军。

大权在握,自然需要有文化装点门面,“自古公公好威名”嘛。《旧唐书·鱼朝恩传》说,鱼公公统领神策军后:

时引腐儒及轻薄文士于门下,讲授经籍,作为文章,粗能把笔释义,乃大言于朝士之中,自谓有文武才干,以邀恩宠。

经常招引一些擅长跪舔的文人到门下“研究国学”,写些鸡汤类的读经心得,然后就在朝廷中吹自己文武全才,以期得到皇帝更多恩宠。

别说,效果还是有的,“上优遇之,加判国子监事”,差不多身兼教育部长文化部长了。

得势便猖狂,鱼朝恩一直把郭子仪当死对头,上次甩锅给郭导致郭被撤职后,还不满足,又干了一票更狠的:扒了郭的祖坟。

唐肃宗死后,太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唐代宗想起用郭子仪,鱼朝恩不断从中作梗。第二年,吐蕃进攻长安,唐代宗出逃,还是靠郭子仪起兵勤王才解围救驾。这下子鱼朝恩再也阻止不了皇帝起用郭子仪了,刚好他最信任的一个风水师又对他说,郭子仪一直在堵您的官运。鱼朝恩一怒之下,就把郭子仪的祖坟给扒了。

(郭子仪)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新唐书·郭子仪传》)

唐代宗召郭子仪进京,朝野都担心郭子仪遭受此奇耻大辱会起兵造反。没想到,郭子仪不但没造反,当皇帝慰问他时,他竟然哭着说:“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我带兵打仗多年,无法避免军士们毁坏别人祖坟,今天我家祖坟被扒,这是报应,是天谴,并不是人祸,算了。

《新唐书·鱼朝恩传》中则说:“既数毁郭子仪,不见听,乃遣盗发其先冢,子仪诡辞自解,以安众疑。”“诡辞自解”四字,精准至极,毕竟,将还是老的辣。

鱼朝恩虽然一手遮天,对军权在握又老谋深算的郭子仪还是有点忌惮的,听说郭子仪在皇帝面前对他无半句怨言,想趁机拉拢他,便派人去请郭子仪吃饭。当朝宰相元载得知,提醒郭子仪,鱼朝恩可能还要害你。郭子仪不在乎,只带十几个家奴去赴宴,还掏心掏肺把一切都告诉鱼朝恩,包括别人对他的提醒,最后说,我敢来,就是不信你会害我。鱼朝恩也当面表示了感激,说如果不是您厚道,怎么可能不怀疑我。

一个老将和一个太监,内心都恨不得对方死,却因为互相忌惮,表面上还得握手言欢,为大唐谱写了一曲忠诚的赞歌,这就是政治、人心。

就这样,押对了宝,站对了队,有皇帝的纵容,鱼朝恩一直胡作非为,却总能逢凶化吉,像坐火箭般,从一个小太监一路飞升到郑国公,权倾朝野。

但很快,他的好运就用完了。

得罪太多人,把文武百官不放在眼里,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他竟然膨胀到把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新唐书·鱼朝恩传》说:

朝廷裁决,朝恩或不预者,辄怒曰:“天下事有不由我乎!”帝闻,不喜。

皇帝跟群臣裁决政事,要是没让鱼朝恩参与,他就会大怒,说:“天下事有不经我手就能成的吗?”唐代宗听说了,自然就不高兴了。

《旧唐书·鱼朝恩传》则如是说:“上以朝恩太横,亦恶之。”得意猖狂到了极点,皇帝也开始讨厌他,结果,像一张厕纸一样被抛弃,就是鱼公公们逃不了的宿命。

最后的下场,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冬,忍鱼朝恩很久的宰相元载,察言观色,看出皇帝对鱼朝恩不止一次“不喜”、“不悦”,遂“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旧唐书·元载传》),唐代宗担心鱼朝恩势力太大,杀不了反为其害,元载拍胸脯说这事全权交给我,包妥。

唐代宗便同意了。

接下来元载的一系列动作,颇像《三国演义》里王允杀董卓:鱼朝恩有两个亲信武将,一个叫皇甫温,一个叫周皓,因为知道仇家过多,鱼朝恩平时上朝,“尝从武士百人自卫,皓统之,而温握兵在外”(《新唐书·鱼朝恩传》)。就是由周皓带一百武士贴身保护,皇甫温则带着重兵在朝廷外守着,双保险。

元载就从这两人身上寻找突破口,先以重金买通皇甫温和周皓,还利用宰相的权力,把皇甫温升为凤翔节度使,让皇甫温感激莫名。接着,元载就跟周皓合谋怎么除掉鱼朝恩。

一切安排妥当,大历五年(770年)寒食节这天,唐代宗循例在宫中摆宴请百官。宴会结束后,代宗让鱼朝恩留下来商量军国大事,鱼不知是计,留了下来,于是,“帝责其异图,朝恩自辩悖傲,皓与左右禽缢之,死年四十九,外无知者”。

代宗当面斥责鱼朝恩有异心,鱼傲慢惯了,一点不给皇帝面子,当场怼了回去,这时,他的亲信周皓突然出手,带着手下一拥而上把鱼抓住,用绳子活活勒死。死的时候,鱼朝恩才四十九岁。此事众朝臣没人知道,事后,代宗对外宣称,鱼朝恩已“奉诏投缢”,就是被下旨赐自杀。

这是《新唐书》的说法,《旧唐书》则说,鱼朝恩在寒食节那天当面顶撞代宗之后,“是日朝恩还第,自经而卒”。回府后才自杀的。两相对比,应该还是《新唐书》更合逻辑一些。试想,这么一个把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大太监,如果能脱身回府,怎么可能乖乖自杀。

皇帝和宰相合力,用如此非常规的办法才杀得了一个权阉,实属无奈。但不管用什么手段,作恶多端的鱼公公被杀,全国臣民都拍手称快。《太平广记》就这么说:“及朝恩被杀,天下无不快焉。”

讽刺的是,鱼朝恩死后,宰相元载也膨胀起来,居功自傲,成为又一个鱼朝恩,最后落得跟鱼一样的下场。

可见,皇权之下,皇帝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手段杀一个恶奴,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鱼公公们前仆后继,杀也杀不完。同理,对乱世中的苦难老百姓来说,死一个权阉也没什么实质意义,因为死了一个鱼公公,他的腐尸又可以滋养更多的虾公公、蟹公公。这是一个死循环,权力的汪洋大海里,臭鱼烂虾是永远清理不干净的。

但每次看到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恶奴被杀,依然还是“天下无不快焉”,为什么?

很简单,这是乱世草民唯一的快乐源泉了。毕竟,被皇权碾压的人那么多,黄巢就那么一个。

2023-09-24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后代聊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002/1960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