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微博公布IP地址一年后,成效如何?

从去年四五月份起,IP地址公布至今严格来说已经不止一年了,按照当初微博官方的说法,这一举措是为了“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但如今回头来看,效果似乎远远达不到预期。

公布IP地址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网络匿名性,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谣言亦或流言在任何时代都是大量存在的,它地出现不是由“匿名性”这一单一变量而决定,在群体传播中,信息的不确定性、群体情绪的相互影响、群体身份的相互叠加等因素都是谣言与流言滋生的温床。

更何况,单单一个IP地址也无法解决匿名的问题。至少就如今的情况而言,该举措无疑是失败的,除了早期对一些离岸爱国者造成了些许困扰以外,对谣言等现象的扼制可以说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大。

网络世界的IP无法像现实社会的身份那样约束人们谨言慎行,身份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指向得是背后的个体,而IP所带来的网络舆论指向得则是背后的地域。

当网民无法通过IP追究到个体的道德责任时,地域歧视便自然而然产生了。

中国的地域歧视向来十分严重,自古如此,抛开其背后的成因不谈,这样的传统已然成了一种深深烙印在潜意识里的刻板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被进一步放大。

以前由于IP地址的隐匿,这种歧视往往是没有具体目标的地图炮,而现如今地域歧视的情绪则可以发泄到顶着IP的个体身上了,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地域歧视的程度。

相信不少人在网上冲浪时都有过类似的糟糕经历,仅仅是因为所在地域就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冷嘲热讽。诸如“IP正确”“破案了”“见IP识成分”之类的,甚至私信辱骂。

微博公布IP地址一年后,成效如何?

要知道,这不仅仅涉及到尊严与权利的问题,逐渐加深的刻板印象更是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直到现在,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方方面面由于地域带来的歧视,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歧视所带来的地区之间的紧张关系亦容易引发针对性的暴力事件。

微博公布IP地址一年后,成效如何?

说到底,IP地址的公开就像一个吹火筒,使地域间的冲突之火烧的更加旺盛了,现实与网络中的人们更是在被恶魔化、扭曲化的语境下无所适从。

实际上,只要人类还生活在这片大地上,谣言与流言便无法消除,只能抑制其传播,但公布IP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无非来自于人们对真相的渴求以及对媒体传播现状的失望,越是不稳定的环境环境,越是焦虑的社会氛围越是如此。

在官方与传统媒体公信力普遍丧失的今天,在“北极鲶鱼”事件都需要人们反复倒逼才能得到一个敷衍答复的今天,人们选择相信自媒体,选择相信小道消息无可厚非。

可能也是看到了仅仅公布IP地址根本无法抑制“谣言”的传播,前台实名也要来了。但可以预测的是,就跟IP地址一样,除了带来新的矛盾,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微博公布IP地址一年后,成效如何?

去年一则关于公开IP属地的公告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06/197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