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保护私产的理论,中国早就有了

作者:

事情还得从著名的“弦高退秦师”讲起。

公元前627年,秦国突然派出一支超过三百乘的军队,长途跋涉偷袭郑国。

三年前,还在蜜月期的秦晋联合攻郑,亡国在即的郑国派出说客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秦穆公退兵,拆散了秦晋之好。秦退兵前,还留下一支兵马,号称协助郑国守城。

这一次,正是守城的秦将派人回国说,郑国的守兵都听我们的,国君如果派兵再来攻,我们里应外合,拿下郑国不费吹灰之力。于是,秦穆公不顾大臣苦谏,悍然出兵。

没想到,秦军挺进到郑国边境时,又被一位郑国商人三言两语给吓退了。

郑国牛贩子弦高,赶着一群牛准备到周都去卖,突遇秦军,知道秦军正要去偷袭自己的国家,灵机一动,迎上前去,献上十二头牛,说鄙国君听说秦师要来,冒昧派我先来劳军,鄙国虽是发展中国家,但贵军远来,我们愿意竭诚相待,保证贵军吃好喝好。

这时候,秦和郑明面上并没有撕破脸,所以,弦高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警告秦军:你们的一切动向,都在我方掌控之中,小心搬石砸脚。

秦军主帅果然被吓到,这次远征军只有几百乘战车,打郑国只能靠偷袭,既然计划暴露,还偷袭个毛,回回回。

就这样,弦高用十二头牛救了自己的国家。

那么,他是不是也跟烛之武一样,受朝廷所托?

不是,这完全是一个商人自发的爱国行为。

春秋时期,商业开始发达,但商人身份还是有点尴尬。一方面,贸易相对自由,关税不高,也没什么限制,特别是齐桓公称霸之后,要求各国降低商业关税,方便商人进行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商人的政治地位又比较低,再怎么有钱,在很多国家,连乘什么样的马车都受限制(比如晋国),更不用说登堂入室参政议政了。

这么一来,绝大部分商人都闷声发大财,不关心政治,再加上当时“国家”概念远没深入人心,人才都可以在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所以,非要用现代观念来盘点春秋时期的“爱国商人”,郑国的弦高是第一个。

而且不是唯一一个。

差不多在弦高退秦师四十年后,又一个郑国商人发扬爱国精神,在楚国策划了一起越狱事件。

事见《左传·成公三年》:“荀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褚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

荀罃yīng是晋国大夫,公元前597年,晋楚为了争夺郑国控制权,爆发了邲bì之战,晋败,前去救援的荀罃被楚军活捉,作楚囚达九年之久,一个在楚国做生意的郑国商人,绞尽脑汁想把他救出来。

郑国商人在楚国救晋国囚徒,爱的是哪门子的国?

要知道,郑是中小国家,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一直都是朝晋暮楚。作为郑人,感情上还是亲近晋国多些,毕竟都是姬姓诸侯国,同姓三分亲。邲之战虽然楚国胜了,郑不得不站楚,但内心还是诸多不情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位在楚国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就想救出荀罃,送回晋国,为郑晋关系增加一个筹码。

商人的大杀器,除了钱还是钱。可以想象,郑国商人的营救计划,不外是砸钱贿赂楚国官员、狱吏等,然后把荀罃藏在装衣物的大口袋里送出来。

千算万算,当郑国商人疏通好一切关系,营救计划就要成功之际,晋楚达成战俘交换条件,楚王派人把荀罃送回晋国。

郑国商人的努力,等于是白费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爱国行为,这位郑国商人就跟后来的卫国商人吕不韦营救秦国王孙子楚一样,觉得荀罃奇货可居,救他是一种风投,以后移民晋国就能飞黄腾达?

不可能,因为《左传》里写了,后来这个郑国商人到了晋国,荀罃特别感谢他,想好好报答他,就像他真的把自己救出来一样。可这些都被郑国商人拒了,理由是无功不受禄,“我是地位低下的人,不能欺诈大人物”。最后他什么都不要,离开晋国,到齐国做生意去了。

如果为一己之私,干嘛不要荀罃的报答?

跟弦高一样,这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郑国商人,其所作所为,也完全是自发的爱国行为。

春秋大乱战时期,这样的商人,只在郑国出现过。

为什么是郑国?

六十二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国著名政治家子产,用言行回答了这个问题。

公元前526年,晋国大夫韩宣子到郑国访问。天朝上国来人,接待好是必须的,可是,韩宣子向郑国提出的一个小小要求,却被子产给拒了。

韩宣子有一只很贵重的玉环,但这是一对中的一只,另一只在一个郑国商人手上。他这次访郑,也想顺便要到这只玉环凑成一对,于是,聊完国事,就向郑定公提出这个要求。郑定公说,这小事,让相国子产去办就是了。

没想到,子产说:“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左传·昭公十六年》)

那是百姓的私产,不是公家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也无权过问。

堂堂一个大国权臣,向被保护的小国要一只玉环,竟然遭拒,这要搁别人早就发动战争了。不过,韩宣子还是很有风度的,没有以势压人,而是私下找到那位郑国商人,说这玉环卖给我吧。商人说,可以卖给你,但还是要先告知我们的国君和大夫。

没辙,韩宣子再次找到子产,说前几天你说私产无权过问,现在那位商人愿意卖给我,还是得向你申请批准,怎么着,现在可以卖吧?子产说:

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恃此质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

当年,我们的开国之君和商人们都从周朝而来,政商团结如一人,披荆斩棘,才开辟出这块美丽的国土。历代国君跟商人订有盟约:“你们不背叛朝廷,朝廷也不强买强卖,更不会掠夺你们的财产,不干涉你们的贸易自由,你们生意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朝廷决不过问。”正是靠着这种相互之间的诚信,我们才跟商人共存共荣,一直到今天。

接下来子产又说,您想强买玉环,如果我答应,就违背了我们跟商人的契约。您这样把玉买到手,事情传开来,会失去诸侯的信任,划算吗?

韩宣子一听,赶紧承认错误,说自己为得到一个玉环,差点酿成大错,实在不该。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郑国国君跟商人之间所立的盟约,双方都认真践行了,朝廷对贸易自由和私产的保护,就是弦高等郑国商人能自发爱国的原因。

两千多年后,公元1763年,在遥远的英国,一个叫威廉·皮特的人,在议会上进行了一次演讲,《论英国人个人居家安全的权利》,主旨是反对国家对酒征收消费税,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即使是最穷的人,在自己的茅屋里也可以挑战国王的权威。他的屋子可能很破旧,屋顶可能摇摇欲坠,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但是,英国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军队也不敢跨过这破房子的门槛。

三年后,威廉·皮特当上英国首相。他的这段话,后来被简化为众所周知的“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有人说,威廉·皮特这段话,深受百年前的英国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启发,洛克在他的著作《政府论》中,提出了“设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私产”这一宗旨;又有人说,“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是早就流传在欧洲民间的谚语,并不是洛克或皮特的首创。

但不管如何,最早公开提出王权不能干涉私产的,还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这句话,要比“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早两千两百多年。

可见,保护私产的普价观,并非西方专利。只是,有中国专家言之凿凿地说,英语起源于中国,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专家去论证,这些造福全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价值观,也起源于中国。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现代聊斋余少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13/197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