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谢达文:蓝白吵成一团的背后──马英九路线的全面回归

作者:

马英九对于自己的实力显然信心十足,不但要里子也要面子,公开、高姿态介入谈判。(摄影:张哲伟)

昨日,蓝白合这场大戏又出现新转折:双方宣称由于“误差范围”认定不一致,民众党方面拒绝签字,导致合作再度生变。

一时之间,误差范围这样技术性的词汇竟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几位统计研究的专家也借此机会教育,向大家介绍相关的统计知识。这样的知识普及,不仅本身就已很有意义,还有另外一项作用:懂得相关的统计知识,可以看出这根本是一场迷糊仗,自始就是烟雾弹,绝对不是问题症结所在。

双方不是没共识,是连在吵什么都讲不清楚

所谓的误差范围或是抽样误差,在统计课本上的定义非常清楚。实际计算其实比蓝白各自陈述的版本复杂一些,比如不同候选人的抽样误差其实要分开计算,但终究有公式可以依循。而根据《上报》独家批露的协商内容,民众党推派的专家关智宇总经理也不争论这项统计基本知识──他终究是民调专家,不可能争执这个问题。相反地,他提出的问题并非来自统计,而是来自政治;关总经理主张,标准应该是柯文哲在公开发言中所提的“让3%”,而非严格统计意义上的抽样误差。

可是,到了周六白天两党的记者会上,双方虽然口头上都还是把争议说成“让3%还是让6%”,但实际观察双方诠释数据时的说法,却可以发现差异又根本不在这里──国民党实际解读表格的方式,是直接拿“侯柯”跟“柯侯”的数据互比,比较哪组较高;但是,民众党解读的方式,却是看“侯柯”跟“柯侯”各自与“赖萧”的差异,看到底“侯柯”赢得多,还是“柯侯”赢得多,再看两方案“领先幅度”的差异又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误差范围。用大家更熟悉的语汇来说,国民党看的是两个组合“互比”,完全不管与赖萧的对比;民众党看的却是两个组合与赖萧“对比”,比较两方案与赖萧的差距大小。

纯粹从统计的角度来说,这个争端合理太多──抽样误差这件事情,教科书翻开来就知道定义,根本无从争论。但要看对比还是互比,在统计研究上就各有意义,未必有正确答案。

国民党看的是两个组合“互比”,完全不管与赖萧的对比;民众党看的却是两个组合与赖萧“对比”,比较两方案与赖萧的差距大小。(摄影:王侑圣)

不过从政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合理”反而显得荒唐。首先,既然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怎么两党在记者会上都讲不清楚?其次,不需要是资深政治人物,只要平常有在关注民意调查的新闻阅听人,恐怕都听过“对比”与“互比”的差异(虽说因为题目都还有加入赖萧,所以与典型的对比互比不同,但逻辑类似)。双方怎么会到最后一天凌晨都还没争论这项问题,反而是隔天开记者会各诉苦衷时,才突然冒出水面?

何况,这个问题并不新,他们根本早就已经知道这些问题存在。在朱、侯与柯阵营还在隔空叫阵之际,朱立伦就已经直接向媒体表示,双方最大的症结之一,就在于要采取对比还是互比。更广泛来说,包含到底应该是“侯柯”与“柯侯”两个组合与“赖萧”比较,还是要柯与侯各自和赖清德互比,甚至赖柯侯一起比,乃至加权、手机市话占比等问题,都曾经是两阵营公开争论的主题,是否纳入郭台铭也曾引起讨论。

那份协议,根本就是浪费纸张

这些争议既然一直都是蓝白合的相骂本,怎么在周三那一场会议都没有说清楚?如果不知道礁石在哪里,事到临头触礁还情有可原,只不过会让人怀疑这两大政党、四位政要的做事能力。但如果已经知道礁石在那里,却仍然直直撞上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因此不得不怀疑:之所以不怕礁石,可能是因为这艘船本来没打算真的开去那里,一直都只是作作样子,所以这些重大争议才可以都不解决。只不过,柯文哲临时反悔,或者至少想多争取一些什么,所以才重新拾回本来就已存在的相骂本,用以作为翻桌的理由。

不论如何,我们可以说周三那张白纸黑字的同意书,彻头彻尾都是废纸一张。不论是否真的只是做做样子,既然知道这些问题有争议,既然这些问题──至少在账面上──是蓝白过去无法合作的主因,在会议上、协议中没有说清楚,就相当令人费解。

何况,关于民调比较,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也没有说清楚:其实误差范围在统计上的定义很清楚,专家认定照理说应该只是过场,但“谁决定哪些民调被纳入”才是最大学问,才真正决定胜败。先前,双方同样也已经争执个别民调机构是否准确。而确实,在蓝白合会议中,也发生三份民调是否应当采计的争议,而且纳入采计的民调手机市话比率都不一样,还只有一份有纳入郭台铭,其他份都没有,显然没有一致的标准。比起误差范围计算,纳入哪些民调才是胜负关键,为什么也各方没有讨论?

而同样根据《上报》的报导,柯文哲似乎也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在签字之前据报曾喃喃自语:“请专家学者认定哪些民调可用、哪些不能用,会不会删到最后一份都不能用?”一直到最后一刻,柯文哲也都记得这件事,那四个人签的这份文件,用英文常用的说法,就是根本浪费了那一张纸(not worth the paper it is written on)。

马英九主导蓝白合,比推动服贸还要凶

问题的症结显然是马英九。一个月来,蓝白两党开记者会互骂的次数,远大于实际坐下来开会协商的次数,但马英九一出手之后就急速发展,双方一个月来的问题都不成问题了──马英九似乎有超能力,就如同马英九主导的对中贸易谈判看似可以“搁置”主权问题,他所主导的蓝白合作协议也看似可以“搁置”这些实际存在、绝对会影响胜败的争议。

但所有人都知道,双方如果只是走过场、行礼如仪那就算了,如果像柯文哲这样要反悔翻盘,这些问题一定又会浮现出来。那么,马英九究竟哪里来的信心,认为可以“包裹表决”而且直接签字,比当年通过服贸更加强硬呢?

而且,马英九对于自己的实力显然信心十足,不但要里子也要面子,公开、高姿态介入谈判,原先预计公布结果的记者会也设在马英九基金会,而那场凌晨会议,在三位民调专家之外,马英九基金会的执行长萧旭岑和马办主任王光慈都全程在场,甚至俨然是会议主持人。此外,马英九在记者面前对柯文哲说那句“没想到有今天吧”,更是台语所说“赢筊”还要“赢话”(赌博赢了还要占口头便宜)的表现。

误差范围的误,根本只是烟雾弹的雾,烟雾散去,显现出的竟是马英九的回归之路。(摄影:张哲伟)

更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对于外界可能的质疑完全没有避嫌。以马英九的背景,他一定知道,自己出手必然会招致社会对于中共介入选举的质疑。但是,他不但没有因此避嫌,不但没有改在台面下运作,而且还十分招摇,介入时机更选在萧旭岑前往中国之后,仿佛完全不担心外界会质疑这是钦差大臣领旨。更有甚者,在会议当天早上,萧旭岑还在记者会上请侯办多恶补一下“大陆事务的常识”。狐假虎威姑且不论,但马英九志在必得的态度,以及确实在当天强势促成签字的成果,才是最启人疑窦的地方。

尤其柯文哲为何受制于马英九,更是最大谜团之所在。整合对他显然不利,不但会因此失去“新政治”的光环,竞选时还可能得配合国民党,这些在在都有害于他冲高不分区政党票──而如果民众党这次席次无法大幅成长,民众党恐怕会比亲民党崩溃得更快。再者,没人相信柯文哲愿意屈就副总统,“监督制衡”这个说词更是完全违反常识,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只能理解为慌乱之间寻找的下台阶。

即使暂且不谈中共是否透过马英九介入选举的问题,光是“马英九有这样的权力,可以号令蓝白”就已相当值得警觉:马英九的势力,要全面班师回朝了吗?能够号令蓝白整合的人,是否也会有筹码能够介入后续的选战,左右柯文哲的竞选方式,乃至指点蓝白的施政?台湾选民在2014、2016年否决的对中国政策路线,以及对于宪政民主的立场,现在又是不是要全面回归?这次蓝白合争议中,所谓误差范围的误,根本只是烟雾弹的雾,烟雾散去,显现出的竟是马英九的回归之路。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20/198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