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燕志华: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作者:
《南方周末》这篇名为《守住不惑的底线,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的文章,以自己和中国平均年龄均为四十岁为灵感源头,围绕“四十不惑”谈开去,浓墨重彩地描述了2023年国内国际各种重大事件和国民的情绪情感波澜,然后就是以共情读者的口吻,以排比和复调的手法,罗列了各种不惑的感受和事实。全文2300字,读完如鲠在喉。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光,总是和生命的惆怅和恍如新生联系起来,因此被人们单独从时间中切割出来,承载了越来越多的情感,充斥着各种跨年活动和聚会。比如,几乎有一点品牌意识的刊物杂志都会在此时推出新年献词。

南方周末》作为一家老牌的纸媒,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年献词,被人们传阅和收藏。这也成了这家报纸在岁末年初的保留节目,一个文字盛典。

一、“因辞害义”的新年献词却一时风靡

但我的感觉是,今年的新年献词,没能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通篇堆砌了不少华丽的辞藻,一些词语也有峭拔少见的用法,却堆积出了空洞无物的观感,如同演戏者开场敲了一圈锣,人们在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中间却是空荡荡的。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现象,只要形成围观,围观本身就是事件,至于中间有没有故事核,反倒退居其次了。形式取代了内容,甚至形式重于内容,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

《南方周末》这篇名为《守住不惑的底线,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的文章,以自己和中国平均年龄均为四十岁为灵感源头,围绕“四十不惑”谈开去,浓墨重彩地描述了2023年国内国际各种重大事件和国民的情绪情感波澜,然后就是以共情读者的口吻,以排比和复调的手法,罗列了各种不惑的感受和事实。全文2300字,读完如鲠在喉。

实话实话,作为一个老媒体人以及每天都要码洗文字的创作者,我的看法是,南方周末这篇献词,虽然一如既往地文采斐然,保持了情怀,也有激动人心的力量,但它陷入了很多写作者常常掉进的陷阱:因辞害义。

所谓“因辞害义”,就是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或者形式的整饬,而妨碍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本来意思,或者反倒表达不清楚了,如同房屋用玉石堆砌,人们反倒不关注房子本身了;或者过于追求高度和深度,妨碍了作者更为心平气和地叙述,也可能是年度重磅文章的压力,妨碍了作者更从容的表达。因为用词和话语,本身是文章的形式,如果过于注重形式,难免会伤害内容。比如,“不惑是不确定中的结构涌现,是危机中萌发的生机。是在陷入迷茫时坚信自己的珍贵,在遭受厄运时坚持自己的志趣,经过光阴淘洗的种子,破土就是风华”这句话,虽然意思基本能懂,但是因为用词晦涩,佶屈聱牙,意境艰深,理解起来颇感费力。

但说了这么多,仅仅这是本文的一个意思,更想表达的是,虽然我对文章的评价没有上升到多高的层面,但是不妨碍文章被很多人转发,朋友圈断断续续地看到不少人在分享,有的还配上感想。

为何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反而刷屏?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个不好解释,但是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这种现象反倒是很好解释的:

一是因为献词强烈的情怀和情绪,暗合了当下的社会群体心理;

二是因为这篇文章较为精准地击中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庞大的人群,80后整整一代人。

二、先说情怀,是《南方周末》核心产品

《南方周末》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读物,普通的读者只看到了该报在巅峰时期的舆论监督的咄咄锐气,却没有理解这股锐气背后,是来自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希望中国社会经过发展和改造,变得越来越好,为此就看不惯一些不公不平的现象,就需要运用舆论力量和监督力量去涤荡这种现象。因此,舆论监督的头版重磅文章成为报纸开拓市场、获取影响力的先锋,但是动辄数十版的理论和情怀兼具的文章,才是报纸的精华所在。这如同武官攻城略地,文官来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结果近悦远来,纷纷来朝,后者造就的影响力反倒更大。这是《南方周末》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后来,这张报纸遭受两次严重的挫折。先是其舆论锋芒被迫收敛,再就是新媒体大潮涌来,传统纸媒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两次挫折,伤筋动骨,南方周末就这样连同传统媒体时代,渐渐撤向远方。它如同传统媒体海水上一艘豪华的游艇,即便非常耀眼,人们依然踊跃买票,但是当传统媒体慢慢退潮,它也只能随潮水退去,但是依然留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不过是在地平线上,距离用户,已经很远。什么叫大势已去,什么叫形势比人强,什么叫“平台第一,内容第二”,这个就是最好的无声的解释。我们今天目睹了很多传统的美好的东西渐渐消失,不是它们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是时代在变迁,社会变迁常常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南方周末》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衰微,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舆论监督和文人气质兼具的大众读物,在中国依然还有,但是影响如此之大的如《南方周末》的,却仅此一家。在新媒体时代,澎湃新闻有望填补这个影响力空白,但是依然有待观察。更重要的是,《南方周末》走下巅峰之后,媒体影响力的大小,不再以口碑论英雄,而以流量论高低。流量时代的到来,是社会在技术引导下导致的一言难尽的后果。不提技术的进步,单就内容质量和时代精神来说,流量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基本是负面大于正面,消极大于积极。中国由此进入了一个精英慢慢退出、网红大行其道的时代,因为网红擅长于制造噱头,吸引流量,人心道德,每况愈下。

但是影响力降低的《南方周末》,依然留下了堪称为遗产的东西,那就是他的情怀文章,依然是他的品牌。人们深信一家曾经如此辉煌、依靠情怀打满天下的大报,情怀是值得信赖的。因此,每年《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是编辑部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可以直接分享转发的文章。即便自己觉得不好,或者没有一时读懂,但是坚信这是自己的一时之疏,更多的人会去读、会领会。而分享转发行为本身,就具有意义,它意味着你是南周的用户,依然是个有情怀的人。

三、为什么说献词击中了80后整整一代人?

显然,诞生于1984年的《南方周末》,是伴随着80后一代人成长起来的。当这代人长到20多岁,开始阅读报纸的时候,传统媒体依然一统天下,纸媒依然是其中的霸主,《南方周末》也正一纸风靡。2008年,《南方周末》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评为最具品牌价值的报纸。

中国80后的一代人,和上一代的60后、70后,以及其后的90后、00后都大不相同,是卓尔不群的一代人,是具有独特时代烙印的一代人。

——在政治上,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在他们的认知里,不再是政治挂帅,经济和文化变得更为重要;

——在文化上,他们作为独生子女,开始反叛,是第一代遭遇社会群嘲的人,被60后、70后批评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既与上两代人不同,也不同于下两代人,他们生活于一个时代断层之中;

——在经济上,他们从小镇做题家到大学毕业,再到毕业进入社会、进入城市的时候,房价已经高涨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很大一部分已经被60后、70后分享,这两代人是城市第一批合伙人,持有城市的原始股。但是80后又必须结婚生子,为此必须承受高昂的房价;

——在职业上,1980—1997年的连续18年,正是中国迎来第三次婴儿潮的时代,出生人口众多,达到1.24亿,这必然在学业、职业等领域产生巨大压力。80后这一代人,堪说是中国压力最大、竞争最激烈、内卷最严重的一群人。而疯狂内卷的他们,又让上下几代人看不过去,上代人感受到了冒犯,下代人称他们为“油腻大叔”;

——在思想上,焦虑和苦闷构成了他们的精神底色,但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是自己作为单位的支柱,要苦苦支撑。中美全球化的博弈,他们也担负使命。勉力奋斗也是他们人生主题词。

但是新年献词的对象,也就是即将过去的2023年,又非常特殊,注定会成为很多人一生中难以忘记的一个纪年。三年大疫,终于结束了,但是盼望中的经济报复性反弹,却出乎预料地跳票了;中美博弈加剧,传导到国内市场,就是外贸订单大规模取消,很多人失业下岗,收入降低、消费降级,更有很多人阶层滑落。但是房贷、车贷都还在。如果说,年轻毕业生加入美团送外卖的数量不少,那么中年人加入滴滴网约车大军的也不在少数。

中国延续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让人们习惯了发展,人们坚信进步主义才是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是单向的线性的,是一条永远向前的箭头,甚至螺旋式发展的社会规律都已经被遗忘。但今天突如其来的经济增速下挫,如同楼板突然夯了下来,生活空间被挤压到艰难的地步。这中间,正走向历史舞台中央的80后,承担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正在这个时候,那个惯谈情怀的大报,突然在新年献词中煽情般大谈起了“不惑”,这如何不击中当下正处于不惑之年、但又在精神上极度困惑的一代人?

更何况这种不惑之感,70后、90后中的一些人,他们看了标题,粗粗浏览了文章,也已经生出许多感慨。

如此之多的人们面对“不惑”的话题,产生了群体性的共鸣,为此一场分享和转发也就开始了。

什么样的文章能够最早达到10万+的阅读量?那必须是能击中和触动某个群体心灵情感的最深处的文章。这种文章不一定要写得特别优美,甚至文字需要浅显和某种程度的粗鄙,但是话题必须要能击中这些群体,引起他们灵魂的共舞,激起群体心理的波澜。当他们群体性的情感、回忆、情怀被唤起之后,文字影响力的传递就开始了。

作者简介:

燕志华博士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声誉管理顾问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02/1998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