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港台 > 正文

政治题材影视剧 台海两岸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

台湾民主选举与两岸议题备受国际关注之际,在影视制作领域也陆续出现以政治职业人员甚至台海危机为主题的影视剧,不仅在台湾凝聚了共识,更进一步让中国网民一窥台湾民主选举与性别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文化战场”上展露实力。

资料照片:2024年1月8日台湾总统候选人赖清德的支持者

“就算总统也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或立场,要去改变制度。”这段出自于台湾电视剧《人选之人》的经典台词不但深度剖析民主社会,更冲击到中国网民三观。

选战职业人员剧勾勒台湾民主风貌

《人选之人》以一场总统选战为背景,描述台湾政党竞选幕僚故事的政治职业人员剧,2023年4月首播。值得玩味的是,5个月后,剧中当选总统的资深艺人赖佩霞,一度获得积极参选总统的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延揽为副总统参选人搭档,再次引起话题。直到今年1月初,《人选之人》在微博上仍然受到不少中国网民讨论与好评。

有中国网民说,自从看了该剧之后,就留意到台湾进行中的选举活动,发现真地跟剧里呈现的内容差不多;有人则感叹,剧中关于同婚、同性恋议员、性骚扰跟全民投票选举等情节“在这里(中国)做,从舆论上、制度上基本死定了,但是在那边(台湾)却怎样都有退路似的,一切可以被商讨、被尊重。”

《人选之人》编剧简莉颖表示,该剧播出后的几个月来,确实有许多中国网民透过私信对她吐露心声,尤其是对比中国近年来越来越紧缩的言论空间,有中国留学生说欣赏该剧就像品尝“政治代餐”,领略自己渴望却不可及的民主生活。

尤其是剧中对抗职场性骚扰的剧情,更让他们想起2022年1月,江苏发生“丰县八孩铁链女”遭非法拘禁、性侵事件,却遭官方封锁消息,更形成强烈对比。

简莉颖告诉美国之音:“一个真地可以互相平等尊重,去讨论怎么样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好(的环境)是他们(中国)人民也需要的,可是被禁止了,所以看到戏中可以这么自然地聊政治、聊民主,就是他们平常脑中想的事情可以被用中文说出来,对他们的冲击非常非常大。”

对此,在台北的政大国关中心副主任王信贤也曾撰文分析,在大批中国网民“翻墙”追剧之后,网络平台“豆瓣网”上关于《人选之人》的词条遭删除,但是又引来更多网民讨论,有人更直言“没上豆瓣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怕被我们看到选举呗”;也有人说“台湾果然是华人社会唯一的希望”。

在一党专政下的中国,另一段被奉为“金句”的对白同样带给中国网民对于民主选举产生不同想像。剧中总统候选人在谈及选举时说:“选民没有义务一定要投票给你啊,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一样,这就是民主社会”。

王信贤在文中分析,这反映出融合了西方民主价值与中华文化的台湾政治确实对当前大陆民众有吸引力。他同时提醒,台湾除了要持续确保民主的质量,取得大陆民众的“向往”,也应对于台湾属于中华民族与文化的一环有所体悟,否则大陆民众心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恐将压过对民主的追求。

同岛一命!影视剧还原96年台海危机

相对于《人选之人》是在相对轻松的职人剧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政治话题,另一部台湾影视剧《国际桥牌社》就可以说是“直球对决”的政治题材。

2021年10月上架的《国际桥牌社2》以1996年因中共不满时任台湾总统李登辉访美而引发的台海飞弹危机为背景,描述据守在台湾最前线马祖高登岛上的官士兵面临战争一触即发时的心境。

在台北的《国际桥牌社》制作人汪怡昕表示,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是很多年以来两岸最接近战争的状态。他述说这段“同岛一命”的往事,想说的是公民轮流服役当兵保卫国家,就是一种“社会契约”,人人有责。

汪怡昕说:“剧中那群人其实都很不愿意,可是当你面对战争的时候,不能退啊!因为你的家人就在后面,然后另外一点是大家轮流来(服兵役),保家卫国这件事,不是靠热情,靠的是每个人身上对义务的自觉。”

在中共不断升高对台军事威胁的情形下,汪怡昕说,这一两年该剧在油管(YouTube)上架的片段持续创下高流量,不仅赢得许多台湾职业军人认同,甚至有不少当过兵的弟兄也都留言说,自己当年操作过的武器都还记得,万一国家有需要“喊一声就上”,让他毫不怀疑台湾人的抗敌意志。

中国掌控市场打压台湾政治题材剧作

汪怡昕认为,影视剧不仅只是娱乐,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但他也不讳言,在台湾要拍摄政治、军事题材的作品,无可避免地会遭遇来自中国的全方位打压。

最直接的是演职人员所承受的压力,尤其是该剧筹拍之初,两岸情势还没有现在这么紧绷,不少艺人为了保住在对岸的演出机会而婉拒参演,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只能选择匿名参与制作。

除此之外,由于中国近10多年来大举赞助国际影展以及网络平台,也造成大型片商不愿出资拍摄这种剧中不断出现台湾国旗、国号的作品,就算拍了也无法在国际影视平台上架。

反之,汪怡昕说中国片商所拍摄的各种以抗美援朝、中东撤侨甚至郑成功收复台湾为背景的“战狼电影”却挟其庞大资金,在国际间压制台湾叙事的作品,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认知作战”,对于台湾的国际影响力构成威胁。

环顾周边国家,韩国也是以国家的力量支持影视产业发展,并且勇于挑战光州事件等政治议题。汪怡昕认为,一方面是韩国创作人有强烈捍卫国家生存的使命感;另一方面,相对较大的内需市场又能摆脱中国资金制约,也是他们能够大量拍摄政治剧,越拍越好的原因。

韩国影视业不避讳批判威权

在韩国首尔的独立记者杨虔豪在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表示,韩国影视产业很早就积极拍摄上个世纪80年代的学运抗争,争取民主的题材,毫不避讳地批判独裁威权体制,也让确实让没有经历过那段时期的年轻世代了解民主自由得之不易。

杨虔豪说:“(韩国影视产业)他们不会去回避这些事,尤其他们认为第一,这是有商业价值的,可以获得很多人的共鸣;第二个他们有一种历史的使命,会觉得说这个东西是需要被下一代人知道。”

杨虔豪以2023年末上映的电影《12.12:首尔之春》为例,这部描写1979年“双十二政变”的电影受到许多年轻观众青睐,甚至有分析认为,因为片中镇压学运的历史令人动容,可能冲击到今年4月保守派执政党的国会选情。

在台北的政治大学韩国语文学系兼任讲师朱立熙也认同这样的看法,朱立熙告诉美国之音:“(韩国)保守阵营现在大概很紧张,因为全斗焕就延续着朴正熙的独裁政权下来的,(朴正熙)就是现在保守政权的祖先,所以我想尹锡悦的政府,执政党国会(选举)也许会有影响。”

相比之下,朱立熙认为,台湾影视产业发展早于韩国,却少有批判威权历史。除了中国市场诱因之外,还有过去威权体制之下的台湾政府用尽方法要抹去群众记忆,让许多创作人和片商直到现在都还会自我审查

对此,在台北的前任台湾立法委员姚文智感受深刻。2022年由他出资拍摄的电影《流麻沟15号》描写上个世纪50年代女性政治受难者的故事,筹拍过程中就遇到庞大的资金压力。

尽管有赔钱的风险,还是选择完成创作,姚文智说,身为创作者必须正视几十年来台湾政治历史演变如此之巨大,相关电影却屈指可数。缺少深刻历史思考的民主恐将变成民粹的温床,对台湾民主的深化造成危害。

姚文智告诉美国之音:“如果我们(在影视)这一块完全失守,自己的故事没有办法传颂下去,更年轻的一代觉得台湾享有民主跟自由好像轻轻松松,不需要靠太多的努力维护,我们在对这块土地的认同还有文化上,会失去根本的认识跟了解。”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美国之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11/2002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