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好文 > 正文

漫天霾:揭秘:空调为什么要调到26℃?

作者: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国家规定空调温度应当是26℃,而不是25或者27?

很少有人想。或者即便想了,凡是国家颁布的命令,虽不完全赞同,但也乐于执行。这使人们相信那套固定不变的说辞:“这个温度下能够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平衡”,由此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真实感受。

每个人对热与冷的耐受力、对温度的感受都不同,空调是自己掏钱买的,电费是自己掏的,怎么舒适怎么来,为什么个人生活需要他人规定?为什么用个空调都要国家指导?

据说是排放温室气体,引起气候变化,要拯救地球。

环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可怕的意识形态,它像毒瘤一样四处扩散,目的是拿所有人的钱对所谓“环保产业”进行扶持和补贴,破坏市场公平竞争,最终控制所有人的生活。目前世界上最恶毒、最虚伪、最可怕的意识形态,并不是你心里想的那个,而就是环保主义,或者更准确地说,环保暴力主义、环保恐怖主义。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显著影响,在没有空调的远古,气温比现在高的时候多的是。气温升高了也不是什么坏事,寒冷的北极和西伯利亚变得更适合人类生存,农作物和动物在温暖的环境下更容易生长繁衍。“春天到了,又到了动物们交配的季节……”不是吗?

冰川融化会淹没小岛?人类适合在城市生活,因为城市有广泛深入的分工合作和交换。小岛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多数小岛也本来就没有人,淹了就淹了,有什么大惊小怪?人类极其灵活而顽强,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再说了,又不是发洪水一夜之间淹没,荷兰人会加固和升高海堤,有什么好担心?

东南亚到澳洲的岛链,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小岛,有时候在海面之上,有时候在海面之下,不是挺正常的事吗?白令海峡水位高了就把亚欧大陆和美洲区分开来,水位低了人类就跨过去繁衍生息,不也挺正常吗?

这就是自然规律啊,为什么要改变?环保主义者不是最热爱自然、珍爱地球吗,为什么违逆自然规律,而且一点都不尊重地球?

要拯救地球?你可拉倒吧!地球要你拯救?你把自己当成谁了?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还将存在若干亿年,人类才多少年?人类还将存在多少年?空调那点鸡毛蒜皮,跟它经历的事情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所以空调本来就不是个事儿,开多少度,更不是个事儿。空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热情拥抱空调,想开多少度开多少度,你舒坦就好。

那为什么要规定26℃?

因为有的人就是要对你生活的所有细节制定规则,就爱指手画脚。权力嘛,本性就这样。

那这个26℃是怎么来的?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当初制定它的人呢?也不知道。

唯一的可能是,他自己觉得26℃还行,高了就太不舒服了,再低一点,就太舒服了。

绝对不能让人太舒服,这就是他的初衷。

然后他的标准就成了所有人的标准了。

就像所有莫名其妙的标准——例如18岁才叫成年,22岁才能结婚,工作时间是8小时,最低工资是15美元/小时,时速最高80英里,楼房不能超过32层,住房面积144㎡……一样,你要是把它们加一减一,好像也行。

统统是武断的,一刀切的,无缘由的,拍脑袋的。

这个觉得26℃尚能忍受,又不能让你太舒服的人是谁呢?

吉米·卡特。第39任美国总统(1977-1981年)。

1970年代末,卡特总统颁布了一道政令:为了节能目标,全美所有商业空调的最低温度为华氏78°,即25.56℃。

这就是26°的来历。

这道政令被“热情而又强制”地得到执行。现在全世界都在执行。

至于到底能节多少能?没人算过。现在有人算了,调低一度,影响微乎其微,而且空调都能变频了。况且,账也不是这么算。让人难受,工作效率下降的损失算不算?商场面积太大,26℃温度降不下来,反而需要开更长时间,而且顾客不愿意进去的损失算不算?先开到20℃,凉快了以后关了行不行?开机时耗能大,运行起来都差不多,又怎么说?

再说了,“能”,生产出来,不就是用来“耗”的吗?都不“耗”,要“能”干什么?

高品质的生活当然是高耗能的生活,50年前、500年前,人均耗能当然少得多,可是我们愿意回到那个没有任何电器、没有抽水马桶和淋浴间、连京城都粪便和污水横流的时代吗?

让市场价格机制发挥作用,自然能起到节能的作用。价格上涨,就是向所有人发出信号,某种资源发生了短缺,它提醒消费者要节约使用,否则会付出很高代价,生产者生产它变得有利可图,因此会增加供给,达到供需的相对均衡。

能源枯竭不了。一种能源在枯竭之前,新的更好的能源就已经取而代之。电灯的发明,并不是因为蜡烛用光了。把一种500年后的人类根本不会用的能源节约下来,减少现在的人类的满足,是一件蠢行。

一方面把中东打得稀巴烂,能源价格飙升,一方面管制价格不让涨价,然后又不让人们用,还教育人们“节俭”,关你屁事啊!你“刺激消费”毁灭财富的时候,怎么不说节俭了?

但是都被强制执行了。美国的“执法必严”,我们都是知道的。

那为什么还被热情地执行了呢?

因为美国是一个加尔文宗清教徒建立的国家,群众受过的“苦难教育”支持卡特的决策。

清教徒,尤其是加尔文宗,是讲究“苦行”的,是反对“享乐”的,是要“改造人”,打造一个道德高尚的“山巅之城”的。一个个养尊处优,连个热都受不了,怎么指望你们在新大陆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

所以,空调是清教徒政府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靠空调了,这是个试金石。

这种“劳作”“苦行修行”“道德高尚”的意识形态其实贯穿了美国历史的始终。

你可以从17世纪初约翰·温斯洛普建立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实施宗教专制、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体制,让人们按照宗教戒律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从1873年《康斯托克法案》禁止卖淫、禁止堕胎、禁止避孕、禁止赌博、禁止“黄色小说”,以保护美国人民“免受精神污染”的“道德净化运动”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从1919年美国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即“禁酒令”中看到它的影子;

当然,也可以从今天耗资巨大、监狱人满为患、养了一大批黑警的禁毒战争,除内华达,其他州都禁止卖淫嫖娼,以及大多数州禁止吸食大麻——尽管它还没有酒的危害大、而且解禁的支持率逐年攀升——中看到它的影子。

这些事情,都是有观念支持的。美利坚民主政府,没有群众的观念支持,怎么可能出台政策?

美国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很“保守”的国家,是一个很喜欢“管一管”的国家。千万不要误解复杂的美国。罗斯福上台之后,联邦政府急剧扩张,“管一管”就深入到了生活中的细枝末叶。

这种“清教徒思想”要求人们修行,劳作,自食其力,自我约束,这是它可取的一面。但是,一旦它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就非常可怕。

“劳动价值论”,就是这种清教徒意识形态的产物。

劳动价值论说,只有体力劳动者才是智力、品格和道德上的典范,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其中没有资本和企业家精神的容身之地,且认为他们都是剥削者;它轻贱商人阶层,认为他们不创造价值,是贪婪的寄生阶层;它认为价值是客观的,取决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

得益于经济科学主观价值论和边际革命的进步,现在我们知道,这是错的、自相矛盾的。

劳动者既然如此卓越,为什么却需要你们规划和指导他们的生活?劳动并不一定创造价值,它有时候甚至毁灭价值,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是资本积累、和企业家对资本品的合理使用;让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也并不是劳动,而是人是理性动物,面向未来的生产是一种富有远见的智力活动。

价值的创造,源自资本积累和资本结构的变化,这是由人的企业家才能决定的;企业家和劳动者因时间偏好不同,是合作共赢的契约关系;商人阶层让商品可以直接供消费者享用,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每个环节都在创造价值。

至于说“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更像是一种玄学。什么是必要,如何平均,他自己也不知道。一个熟练工人和一个学徒工,怎么平均?哈耶克揶揄道:生产一个眼镜腿需要1天,生产一副眼镜片需要2天,难道我们能说生产一副眼镜需要1.5天?

最重要的是,价值纯粹是人的内心的主观重要性的排序,它不是客观的,既无法测量,也无法在人际之间比较。正是发现了价值的主观性,经济科学才有了大踏步的进步。正如哈耶克所说:经济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主观主义革命的产物。

那为什么古典经济学会搞出一个贻害万年的劳动价值论呢?

穆雷·罗斯巴德引用考德(Kauder)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溯源性的解释:

19世纪以前的法国和意大利主观主义者都是天主教徒,而英国经济学家都是新教徒,或更为确切地说是加尔文教徒。

使约翰·洛克和亚当·斯密拒绝大陆传统和强调劳动价值论的原因是,他们接受的是加尔文教训练。加尔文教徒相信,工作或劳动是神圣的。

和加尔文教徒不同,天主教徒不把工作和劳动尊为神圣。工作可以是必要的,但“适度的享乐主义”——简而言之,效用——“形成经济活动的核心”。

而效用是主观的。价值、成本、利润都是主观的。人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要用一个较为满意的状态替代当前不够满意的状态,实现更大的满足。而满足与否,人与人的评价不同,一个人因时因地也不同,既没法说我看电影比吃火锅满足多25分,也没法说你对苹果的喜欢是我的2.5倍。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前生今世,也是区分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科学的根本标志。

现在,请将空调调至26℃,因为只有这个温度才是舒服的,否则罚款!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漫天雪798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28/2010396.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