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西湖边上的名人墓

作者:

1955年11月至1956年1月间,毛泽东大部分时间住在杭州的刘庄。有一次同浙江省委书记江华一道凭栏远眺,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名人墓冢,感慨道:“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这些坟墓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江华闻言,表示立即照办。于是一夜之间,西湖边上,特别是刘庄草坪上的一些墓冢就被搬掉了。

西湖周边一带,自古以来名人死后葬于此地者甚多,尤其是西湖边的孤山,自南宋隐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鹤子”终老一生后,这里就一直是名人们心仪的长眠之地。晚清、民国年间,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辛亥英烈都陆续迁葬于此,孤山由是成为西湖人文景观的一部分。

也因此之故,杭州市委对拆墓之事颇多抵触。他们在1956年3月1日给浙江省委的报告中说:“对孤山、西泠桥一带坟墓,我们决定保留不动者,有秋瑾墓、苏小小墓、林和靖墓、徐锡麟墓,苏堤西头张苍水墓、章太炎墓亦均未动。”其他如陶成章墓、苏曼殊墓、武松墓等十四座,则被拆除搬迁。

民主党派得知要拆迁西湖墓冢的事情,也立刻打电话向周恩来反映意见。周恩来很快致电浙江方面:“你们想把西湖风景区搞整齐些的原意是好的,但这些古迹是西湖景色的一角,有些人对它还有一定的感情。这次拆迁不要你们作检查,费用全部由国务院负担。”于是这场始于1956年2月21日的拆墓,至3月1日突然中断,还修复了其中12座名人墓冢。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西湖边上的名人墓只是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1964年,胡乔木来杭州西湖汪庄5号楼休养,因为闲来无事,他在10月至11月间,一共写了16首词。

此前,胡乔木因患有神经衰弱,休养了近三年时间。他没事也学写诗词,写完就去找毛主席替他修改。毛身边的人发现胡乔木写的这些诗词,水平不高,却耗费了主席太多的精力,有次不客气地对他说,以后不许再拿诗词来麻烦主席,影响主席的正常休息。但胡乔木有了新作,还是会按习惯送主席修改。

胡乔木写的16首词中,有一首《沁园春·杭州感事》,对1956年那次半途而废的拆墓旧事重提,词中写道:“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犹污半面妆。天共我,吼风奇剑,扫汝生光!”

毛泽东看完这首词后,觉得气魄不够,提笔做了修改,将最后一句改为:“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

修改后还加了批注:“杭州及别处,行近郊原,处处与鬼为邻,几百年犹难扫尽。今日仅仅挖了几堆朽骨,便以为问题解决,太轻敌了。至于庙,连一个也未动。”

很快,胡乔木这首经毛泽东亲笔改过的沁园春词,以新四号大字在当时的《浙江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成为“拆墓运动”的檄文。

12月2日晚,一束探照灯光射向西泠桥头,从桥头的苏小小墓开始,一场突击拆墓运动就此展开。包括苏小小墓、于谦墓、武松墓、林和靖墓在内的三十多座墓冢,都被挖开,作了分类处理:与辛亥革命有关的裘绍、尹维峻夫妇、徐锡麟、陶成章合为一组;苏曼殊、林启、徐寄尘、惠兴、林寒碧为另一组;其余苏小小墓、林和靖墓、冯小青墓、马鞠香墓,鹤冢、马冢、齿冢等,则“拆除后不予重建”。

12月9日,《浙江日报》发表了“西湖园林清理坟墓碑塔”的长篇报道,宣称杭州已经“扫除腐朽反动的思想影响,改变了与‘鬼’为邻的不合理现象”。

随之,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向西湖公社征用了鸡笼山马坡岭脚下的15亩土地,作为辛亥革命烈士和政治文化名人的坟墓用地,将西湖边拆除的名人墓冢,集体搬迁到了马坡岭,在此修建了10座小型合墓。

搬迁完毕后,1965年1月28日,浙江省委又接到上面指示:“土偶妖骸所指很广,并不限于有形的庙坟,一切旧文化中的偶像骸骨都包括在内。”

根据这一精神,杭州市园林管理局决定拆除西湖西泠桥附近的最后一座坟墓——秋瑾墓。

1958年9月,郭沫若曾代表官方评价秋瑾为“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前驱人物,一位先觉者,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按照这个结论,秋瑾应该属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称之为永垂不朽的人物,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功勋级的先烈,也依然没能逃脱拆除的命运。

至3月6日,一场为期三个月的“除旧立新”运动,分5批一共拆掉坟墓654座。与此同时,杭州的云栖寺莲池大师塔坛和佛像、六和塔内三十一个菩萨、岳庙牌坊、于谦牌坊、司徒雷登家族成员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墓群,也都悉数被毁,或就地深埋,从此永没于黄土之下。

文革结束后,随着岳王庙的修复,历史文化重新得到重视,许多名人墓冢也开始陆续回迁西湖。

1978年,秋瑾的孙女致信邓颖超,希望能在西湖祭奠祖母秋瑾。邓颖超阅信后,批转浙江省政府落实。省政府随即通知了杭州市政府,安排市文管所有关人员,到鸡笼山马坡岭寻找秋瑾墓葬。

由于当年迁葬匆忙,未立墓碑,所以很难寻找。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双峰村的来政富。来政富提到当年迁墓来此的陈而扬,说那颗柏树下面埋的就是秋瑾。

陈而扬是杭州园林局技术员,1965年,是他奉命炸开的混凝土浇筑的秋瑾墓。棺木中的秋瑾,骨架完整,发髻完好,插有一枚玉簪。但衣服也已腐烂不堪,只有脚跟处留着两块皮鞋后跟,骸骨旁有一柄短剑。

大家将秋瑾遗骨一块块拾拣出来,放进一只高约两尺的陶瓷罐内。

凌晨时分,装有秋瑾遗骨的陶瓷罐,被运到距孤山3.5公里外的鸡笼山马坡岭,安放在一个现挖的土坑中。陈而扬在陶罐上放置了几捆稻草,再盖上一块石板、覆上泥土,掩埋后削平地面,以便将来踩到松软泥土时,即可确定秋瑾的安葬处。为增强记忆,他又就近找来一棵小柏树种在上面,作为将来辨认的标记。

凭借着这些线索,文管所人员最终找到了秋瑾的骸骨。随后他们在岳王庙里拼接秋瑾的遗骸,发现颈骨处有刀痕,骨殖罐里有一块皮鞋后跟。于是确定这就是秋瑾遗骨。

1981年,秋瑾墓在白堤尽头西泠桥畔重修,塑汉白玉全身雕像,墓正面为大理石墓碑,碑身刻孙中山题写的“巾帼英雄”手书。

1988年,就连政治“不达标”的苏小小,也因才情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受到礼遇,在西泠桥畔墓亭原址上重建了慕才亭。2004年,为体现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又在慕才亭内复建了苏小小墓。

进入新千年,武松墓、章太炎墓、于谦祠等又一批名人墓葬及纪念祠堂,也陆续回迁或得到恢复。

然而,并非每一个迁到鸡笼山马坡岭的名人墓冢,都能顺利回迁。由于当年迁葬时匆忙草率,未做标记,许多墓葬已经无法确认其主人,只好维持现状,将他们永远地留在了马坡岭。

2024-02-27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汉嘉女1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29/202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