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儿 > 正文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家长都有这4个共同点

过年放假期间,我去看望高中时的班主任。

家乡是一个十八线小城市,人不多,故事多。席间,我们聊起她曾经带过的学生,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完。

某某考上了湖北的一所985高校,还没毕业就和知名企业的研发岗签约,年薪拿着大几十万;

某某复读三年只为圆梦北大,多年后,身在南京大学的她终于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踏踏实实地搞科研、发论文……

某某大学里是校学生会主席,成绩优异,毕业后选择去偏远乡村当第一书记,每天累并幸福着;

考上好学校的大致如此,也有出国的、创业的、当博主的……好老师总是为学生骄傲的,她做到了桃李满天下。

看着老师提到这些学生时兴奋的眼神和嘴角的笑意,我问出了一个问题:按照您多年来的经验和观察,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老师说了很多很多,最终说:除了孩子自己上进以外,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家长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吧。比如能和孩子平等对话,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孩子有情感交流等等。

以下,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

平等对话: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你说话吗?因为你总是想控制他。”一位教育博主如是说。

确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发号施令,而不是平等对话。

他们认为自己是孩子的长辈,有着更高的地位和权威,因此孩子必须听从他们的安排。

然而,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被尊重和理解。

当家长能够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对话时,孩子会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愿意与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家庭环境。这不仅能够增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我的侄子今年刚上二年级,他成绩不太好,却是个非常招人喜欢的小孩儿。他身上既有小孩子的调皮和灵气,也有“讲理”的逻辑性。

原因就在于:表姐从小就没把他当小孩儿看,从不命令他做什么事,而是给出建议,说清后果,与他商量,或让他自己抉择。

他虽然年纪很小,但是懂得自己行为的前因后果。

如果他想玩一会儿手机,那就好好表现请求妈妈同意;如果他贪吃吃坏了肚子,第二天他不舒服的时候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他既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会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虽然暂时成绩不好,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相信他会有个很好的将来。

别说“孩子这幺小,懂什么”,你与孩子的每一次平等对话,他都能感受到。

独立自主: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当谷歌的创始人之一谢尔盖·布林站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为特邀嘉宾发表演讲时,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他,渴望从他身上汲取成功的秘诀。

布林不仅是一位科技巨头,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典范。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他将很大一部分功劳归功于他的父母。

他们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培养了他的好奇心、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布林的父母从不强迫他走特定的道路,而是鼓励他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指导和支持。

这种教育方式让布林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成功的教育并不是一味地施压和控制,而是鼓励孩子多去探索,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就不要事事包办。”这是另一位在教育上颇有心得的教授曾经对我说过的话。

他告诉我,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帮孩子做一切事情,包括穿衣、吃饭、安排学习等等。

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更加轻松愉快地成长,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孩子是需要自主性的,这个原则也与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不谋而合,即要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自我探索和实践中成长。

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往往能够遵循这一原则,不会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他们不会事事包办,而是让孩子适当地承担一些责任和义务。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做饭等等。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律能力。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他们也会更加自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家长。

注重交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教育学家威司朗斯曾经提出过“无能的父母”和“明智的父母”的概念。

他说:“让孩子学会独立,不是不管孩子,搁置为人父母的责任,也不是放任自流,让孩子随意地长大。那是无能的父母不愿为教育投入的借口。”

“真正明智的父母,懂得在小事上放手,大事上引导,情感上支持。”

孩子是一定要学会独立自主的,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是需要经验丰富的大人的支持的。

如果羽翼未满的孩子在外面世界受了伤害,回家后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慰与化解,很有可能因此长成内心的一个倒刺,等到长大越积越深,到那时候家长再干预已经来不及了。

都说很多成功的教育方式是“严厉的爱”,很多人只看到了“严厉”,却没有看到它只是“爱”的修饰语,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意。

严厉是方式,却不是最终项;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护。

很多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因为他们觉得手机比家长更懂他们。

我们当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忽略与孩子的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求,那就容易陷入双方都在努力、彼此互不理解的寒心局面。

有时候,孩子其实比想象中更爱你。

现在生活节奏快,孩子压力也大,所以,我们不妨多一点对孩子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而不仅仅只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

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在这一点上做得就很好。

他们会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也会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焉有不开朗、不成才的道理?

言传身教: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的要义不在于把孩子雕刻成什么模样,而是与孩子一起携手,为他的梦想添薪加柴,让“这把火”烧得更旺。

毋庸讳言,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教育社会学认为,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在大多数孩子的幼年,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是父母,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尽可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问题和需求。

这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如果父母情绪暴躁、脏话连篇,那么就算孩子想好好说话,也没有那个机会;如果父母举止粗鲁、不讲道理,那么就算孩子想按规矩办事,也遇不上合适的场合。

除此之外,如果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那么孩子也是不会信服的;家长以身作则,孩子健康成长的可能性也更大。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人终身都应受教育。”

教育这事儿,说白了是两个大孩子带一个(几个)小孩子。没有谁是天生就会当父母的,也没有谁是一辈子不用学习的。

很多人在告别学生身份后就停止了对自我的教育和提高,这是不太行的。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着孩子长大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学习进步、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孩子背书、写作业的时候,我们不妨在他身边一起读书;孩子想出去玩了,家长不妨也参与进去,放下手机和工作,一起踢球、爬山、跑步。

趁孩子还没长大,多陪陪他吧。这样,孩子的童年快乐了,大人的生活充实了,亲子关系也融洽了,岂不是“一箭三雕”。

写在最后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件苦差事,但同时也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关乎生命、关乎传承、关乎自己。

要想教育出有出息的孩子,我们不妨这样做:

放下你的控制欲,与孩子平等对话;鼓励他们独立自主,训练他们向未知迈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成为一个可亲的朋友;严以律己,在言传身教中给孩子提灯照明。

最后,愿每一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读者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305/2026051.html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