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美国新闻 > 正文

川普遇刺坚持不下台 美特勤局长突改口请辞

美国前总统川普13日遇袭震惊各界,特勤局(Secret Service)局长齐特尔(Kimberly Cheatle)15日承认“责任在我身上”,但无意引咎辞职。没想到,齐特尔23日突然宣布请辞。

▲美国特勤局局长齐特尔(Kimberly Cheatle)。(图/路透

美国前总统川普13日遇袭震惊各界,特勤局(Secret Service)局长齐特尔(Kimberly Cheatle)15日承认“责任在我身上”,但无意引咎辞职。没想到,齐特尔23日突然宣布请辞。

齐特尔22日在国会听证会上坦承,川普遭枪击是特勤局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行动失败,她也会为此负起全部责任,“我们将调查此事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将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此外,齐特尔也在听证会上她仍坚称自己是领导特勤局的最佳人选,拒绝请辞。

没想到才事隔一天,齐特尔23日突然宣布请辞,此消息最早由《美联社》报导。

美国之音报道,齐特尔星期一承认,在凶手开枪前已经有人两至五次告诉特勤人员附近有一名可疑分子;而且凶手开枪的屋顶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认定为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但是她拒绝回答事发当时相关的许多问题,包括特勤局为何没有派人驻守那一屋顶的问题。

VOA报道全文/

美国特勤局局长金伯利·切特尔7月22日在众议院监督委员会听证会上作证。

华盛顿—

负责保护美国总统等高层官员的美国特勤局(Secret Service)局长金伯利·切特尔(Kimberly Cheatle)星期二(7月23日)表示,她将辞去特勤局局长职务。

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7月13日在宾州举行的一场总统大选造势大会上,遭到一名20岁男子的枪击,导致特朗普和两名其他与会者受伤,另一人不幸死亡。

此次刺杀未遂事件发生后,特勤局安全保卫措施不力,并且出现严重安全漏洞引起美国公众的高度关注。许多政要要求切特尔为此承担责任,立即辞去局长职务,而美国国会也已经针对这次未遂刺杀行动中的安全漏洞展开正式调查。

“我为安全漏洞承担全部责任,”切特尔在写给特勤局员工的一封电邮中表示。美联社掌握了这封电邮的内容,并据此作出报道。

“鉴于最近发生的事情,我带着沉重的心情作出了辞去你们局长这一职务的艰难决定,”美联社引述切特尔的话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用消息人士的话说,切特尔在辞职信中表示,她不希望自己的离开分散特工们对使命的注意力。

切特尔承认,7月13日,也就是枪击事件发生的当天,该机构“未能履行”其“保护我们国家领导人”的使命。

切特尔自2022年8月起担任美国特勤局局长。美联社认为,她的离职并不意味着各项调查的结束。而由于美国民主党即将在芝加哥举行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大位的提名人,而美国两党的总统大选选战逐渐升温,承担保护相关候选人安全重任的特勤局任务和挑战都将显著增加。

美国国会两党表示将持续对特勤局安全漏洞进行调查,此外检察长办公室以及乔·拜登(Joe Biden)总统发起的一项独立而且有两党参与的调查也将持续。

切特尔是在星期一出席美国国会就此次未遂暗杀案召开听证会,并且在听证会上作证一天之后作出辞职决定的。

“我们失败了,”切特尔在国会作证时说。“作为美国特勤局局长,我对我们机构的任何安全漏洞负全部责任。

“我将竭尽全力确保7月13日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她补充道。

但是切特尔当时拒绝辞职,并且强调她仍然是领导特勤局的“正确人选”。她还以正在进行内部调查为由多次拒绝回答两党议员的问题而令议员们非常愤怒。

当共和党籍联邦众议员南希·梅斯(Nancy Mace)建议她开始起草辞职信时,她还振振有词地回答说,“不用,谢谢!”

事发当天20岁的枪手托马斯·马修·克鲁克斯(Thomas Matthew Crooks)得以爬上距离特朗普发表演说的舞台仅135米远一座房屋的屋顶,并在特朗普开始致辞后从容开枪射击令人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切特尔星期一承认,在凶手开枪前已经有人两至五次告诉特勤人员附近有一名可疑分子;而且凶手开枪的屋顶早在几天前就已经被认定为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但是她拒绝回答事发当时相关的许多问题,包括特勤局为何没有派人驻守那一屋顶的问题。

切特尔一共在特勤局服务了27年之久。她2021年曾经离开特勤局去担任一家私营公司的安全主管,但是拜登总统2022年又把她请回来担任特勤局局长。

美国特勤局隶属于美国国土安全部,目前拥有大约7800名特勤人员和其他雇员。

拜登在任命切特尔担任特勤局局长时曾表示,切特尔是他担任美国副总统时他和他太太的安全警卫,而且他和他太太“逐渐信任起她的判断和建议”。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ETtoday/VO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723/208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