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位于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的荫余堂
荫余堂,取其福延子孙之意,是一栋典型的徽州民宅建筑。它的出名,是因为美国人购买它时仅花费了三万美金,将它搬到美国异地重建于塞勒姆小镇的迪美博物馆内,却耗费了差不多1.25亿美元。
中国人看到的是有形的资产,而美国人更注重无形的价值。在他们眼中,徽州建筑不单单只是外表的结构样式,还有与它相伴相生的文化元素。
徽州建筑的特点﹐一是外围东西两面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目的在于防火、护瓦;墙体样式﹐或人字形﹐或山字形;屋舍外观,则檐角飞扬﹐粉墙黛瓦。
徽州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建有天井。天井的作用既可以采光通风﹐又可以防止雨水漫流。一座天井院落﹐就是一个居住单元。进大门有前庭,两侧有厢房﹐中间是天井,后面是厅堂。厅堂以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是为一进。大家族的民宅可以有十二﹑二十四﹑甚至三十六个天井,每个天井可供一个家庭居住。
讲究的人家﹐会在天井中设置假山﹑鱼池。厅堂的梁柱,厢房的窗棂,都有雕刻﹐或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取材于自然景观,无不惟妙惟肖,形象生动。这也造就了徽派建筑中的著名三雕:木雕、砖雕、石雕。
1993年,美国人南希到中国的安徽黄村旅行。在徽州古村落中穿行时,邂逅了一栋叫荫余堂的徽州老宅。
面对粉墙黛瓦的房屋和院落,南希与它似乎心有灵犀,顿时萌生了想要把它搬到美国的想法。
荫余堂建成于清道光年间,占地500平米,整栋建筑包含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和马头墙,是富有徽州民宅建筑特色的院落。
它是黄姓富商建造的,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于此。
回国之后,南希一直对黄村念念不忘,总想旧地重游。终于在3年后她再次走进了黄村。也许是上天注定,当她走进荫余堂时,这家人正在商量卖房子的事情。原因是黄家人都搬进了城市,荫余堂早已人去宅空,处于废弃状态。黄家人正在商量卖房,突然发现院子里走进来一个外国人,东张张西望望,四处打量,便随口问了一句:“你买不买?”
黄家人完全没有想到,原本卖不出去只能拆除的老宅,老外居然愿意出价购买。双方一拍即合,最终以3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办理完相关手续后,荫余堂在1997年的春天开始拆卸,拆卸时全程摄像,边拆边拍边编号,整整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总共拆下来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块石件,包括室内摆放的生活和日常用品,连同院墙、铺路的石板,一件不漏地装了40个集装箱,全部运到了美国,最终卸载于波士顿地区的迪美博物馆。
当荫余堂启动异地重建时,美国人请来了来自徽州的传统工匠负责荫余堂的重新装配。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古宅的复原到屋内的生活原貌:竹篮、墙上的贴纸、画像、文革的标语、卧室的摆设、厨房的用品等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整个重建工作持续了7年之久,花费了近1.25亿美金,终于在2003年6月21日,荫余堂正式对外开放。
开放的第一天,想看荫余堂的美国观众就排起了长队,等待时间超过了两个小时,因为人太多,每次只能让20到25个人进入参观。
不但美国人看,就连很多中国人,也漂洋过海慕名前往。马未都就建议,中国人如果有机会出差旅游到波士顿,一定要腾出半天功夫,一天最好,去荫余堂看一看。马未都前后去过迪美博物馆三四次,荫余堂重建完成后他又去过一次。那次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当他走进迪美博物馆,走进荫余堂的一瞬间,仿佛立刻便置身于安徽的农村,所有的文化痕迹都扑面而来,那种感觉,非常神奇,令人恍若隔世。这种原汁原味你在现在的中国是根本看不到了。
但在美国一个小镇上的博物馆却做成了这件事情,这是因为博物馆的身后有一个基金会。基金会的老头儿姜森,是个大富翁,他捐巨资做成了这件事情。他曾经到中国来过,与马未都聊过天。他穿的毛衣马未都印象深刻,都是窟窿。老头儿特别抠,马未都在长城饭店接他的时候,他招呼出租车,两块钱的让它过去,只坐1.6元的夏利。
就是这样一个俭省的老头儿,比中国人更看重中国文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荫余堂》
《反思!一座老宅引发的文物保护问题,我们不珍惜自有外人来收藏》
《马未都揭秘:远渡重洋的安徽古宅,看完长见识了》
《走向美国的徽派建筑荫余堂》
《绽放英姿的文化使者》
2024年0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