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星际航线”(Starliner)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和谐号”(Harmony)空间舱对接,“和谐号”位于埃及地中海沿岸上空262英里处的轨道上。(NASA)
近日,波音公司(Boeing)的CST-100“星际航线”(Starliner)航天器出现故障,导致宇航员似乎被困太空,这个久拖不决的场景是波音公司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又一项悲惨事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家负责运送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简称ISS)乘员的公司SpaceX(全称为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正在取得长足的成功和进步。
其中一项伟大成就发生在2023年,当时SpaceX创纪录地成功发射了98次火箭,包括两次成功前往国际空间站运送乘员并将其送回地球的任务。这98次发射将超过120万公斤(超过270万磅)的有效载荷送入轨道。此外,SpaceX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的商业乘员计划下已成功执行了八次任务,而波音公司仍在努力完成一次任务。
其实早在2014年,波音公司就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价值68亿美元的“商业载人航天发展计划”(Commercial Crew Program)中的大部分份额,即42亿美元,用于往返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说起来这有点儿令人匪夷所思,因为正是波音公司参与了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运输项目,才让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国会有信心将这些任务外包给私营机构。
毕竟,波音公司参与美国太空计划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包括水星计划(Project Mercury,美国的第一个载人太空飞行计划,始于1959年,终于1963年,旨在将人类送入地球轨道)、双子星计划(Project Gemini,美国的载人太空飞行计划,在1965年至1966年间共有10次载人飞行)、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NASA从1961年至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太空任务)、土星五号火箭计划(Project Saturn V rocket,为阿波罗计划提供可载人火箭)等。
因此,在签订合同时,谁也没想到10年后的最近,波音公司才尝试了仅仅一次机组人员替换任务,而SpaceX公司仅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获得26亿美元的资金,比波音公司最初获得的资金少了约40%,却成功执行了8次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这足以说明,在过去的10年间,一个相对较新的公司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在美国太空计划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航空航天巨头。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一家只有逾1.3万名员工的相对较小的新型公司,为何能远远超过一家拥有约17万名员工(其中包括5.76万名工程师)的超大公司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位SpaceX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才华横溢,还因为他能够吸引众多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制造者、项目经理以及其他与他有着共同愿景的人,他们都希望能够大幅扩展太空飞行和探索火星,而且,也许并非偶然,他们亦相信能够在其它星球上生活。
毫无疑问,愿景是非常重要的,就动力而言,它比单纯的金钱更为重要。然而,在追求实现愿景所需的卓越品质的过程中,SpaceX公司正在盈利的道路上不断大步前进,甚至继续成为太空基地技术的开拓者。与SpaceX相比,波音公司似乎没有任何大胆的愿景可以激励波音员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当然,早在2022年1月,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卡尔霍恩(Dave Calhoun)就曾发表过一次支持创新的演讲,然而由于几乎每位首席执行官都喜欢谈论创新,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话题,削弱了其激励能力。卡尔霍恩曾在2022年透露,波音公司计划在2035年之前不会交付任何新的飞机设计,这进一步削弱了他的愿景。这就意味着,等到波音公司公布新飞机设计时,马斯克旗下的SpaceX或许已经多次登上火星了。马斯克和SpaceX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呢?我目前们不得而知。然而马斯克的愿景无疑是伟大而大胆的目标,让人浮想联翩。
因此,从愿景的角度来看,波音与SpaceX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然而话又说回来,很少有公司能达到这种高度。公平地说,波音与SpaceX不同,它是一家上市公司,专注于通过良好的季度业绩让股东满意。
这种专注导致了一种短期心态,而研究表明,这种心态不会为公司或股东带来最佳的长期结果。
更重要的是,短期心态会导致公司规避风险,不会采取可能在短期内被市场解读为负面、尽管从长远来看可能对公司更有利的行动。例如,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波音公司等大型国防承包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paceX公司通过测试实际火箭和太空飞行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而不仅仅是建模和模拟。
不可否认的是,SpaceX公司甚至为此付出了部分火箭和太空飞行器坠毁或者毁坏的代价。以“猎鹰1号”(Falcon I)火箭为例,在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期间,该火箭的前三次发射都出现了爆炸故障。然而,由于马斯克目光长远,深知这种测试的价值,SpaceX决不气馁坚持了下来,“猎鹰1号”火箭的第四次发射取得了成功。通过勇于失败,SpaceX获得了无法通过模拟或建模获得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开发堪称史上最成功、最具创新性的太空运载火箭“猎鹰9号”(Falcon9)至关重要,“猎鹰9号”的一级助推器可以自行着陆并重复使用。此外,“猎鹰9号”已成为航天运载火箭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国际标准。
时至今日,马斯克依然保持着“无惧失败”的心态,自2023年4月20日以来,我们已经看到三艘造价不菲的“星际飞船”(Starship)被摧毁,而这三艘飞船都是为了开发出安全可靠、能够载客前往月球和火星的航天器。而在SpaceX公司的载人“龙飞船”( Dragon)首次成功执行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任务,履行NASA的“商业载人航天发展计划”的义务之前,它也意外爆炸过一次,还被SpaceX公司故意摧毁过一次。
与之相对,波音公司在履行NASA“商业载人航天发展计划”义务时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选择尽量减少实际火箭发射的次数,转而将巨额资金用于建模和模拟。虽然这种方法避免了发射失败和火箭爆炸的外在尴尬,然而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SpaceX测试真实火箭和飞行器的方法能产生更好、更可靠的结果,而且最终成本更低。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自2014年NASA为“商业载人航天发展计划”拨款68亿美元以来,SpaceX从NASA获得了26亿美元,完成了8次成功的乘员交换任务,而波音公司从NASA获得了42亿美元,仅1次部分完成乘员交换任务;两相比较之下,高下立见。
这一切都表明,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在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的领导下,其业绩远远超过了一家拥有工程师人数比小公司员工总数还多的大型公司。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波音公司现在就应该制定一个实现星际旅行的目标;然而这种现象确实表明,在重新关注质量、减少对季度业绩的关注的同时,波音公司应该制定一个更加宏伟、大胆的目标,并接受一个能让全体员工真正感到兴奋的愿景。
作者简介:
迈克‧弗雷登伯格(Mike Fredenburg)是圣地亚哥亚当‧史密斯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的创始主席,拥有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和生产运营管理硕士学位,定期撰写军事技术和国防事务方面的文章,重点关注国防改革。
原文: What Boeing Could Learn From SpaceX’s Spectacular Successes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