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资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近期继续大撤退。图为一男子走在北京商业中心
外资大撤退,中国第3季FDI环比跌51%,中共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11月7日公布了中国今年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数据。其中,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FDI)为净流入85亿美元,环比减少了51%,与2022年第一季度的峰值相比,则暴跌92%。
前有金拱门,后有星巴克,如今连汉堡王也被卖了。
汉堡王的土耳其特许经营商TFI已将其在中共国近100%股权卖回母公司RBI,后者再与本土资本CPE源峰组建合资公司。CPE源峰注资3.5亿美元,占股83%,支持门店扩张与市场推广。
作者孙少睡撰文指出,这场转手,意味着又一家国际品牌退出中共国控制。星巴克、汉堡王相继调整,象征外资撤离潮已成趋势。昔日外企蜂拥进入、资本狂飙的时代一去不返。
雅虎中国、瀛海威、163的辉煌早成回忆;如今的景象,是“洋师傅”们纷纷交出摊子。
退出理由千篇一律:水土不服、政策风险、业绩下滑。在强监管与不确定环境中,他们以“N+6”体面告别。
外企的决策逻辑原为可预测的十年规划,却被中共国的政治突变与政策摇摆击碎。
一个网红餐饮的生命或仅三个月,一个消费潮流的兴衰不过一周。旧的全球化逻辑彻底失效。
世界已不再平,而是崎岖与部落化。资本和个人都必须重新定位。外企的撤离,是对政治风险的投票——他们发现“风险不是市场,而是体制”。
全球化的门虽未关上,但中共国,已被越来越多企业用脚注释“离场”。
阿波罗网评论员王笃然认为:外企撤离表面上是商业调整,实质是对政治与法治环境的不信任投票。中共长期以行政干预、数据封锁与意识形态风险压迫外资,使商业决策变成政治赌博。资本向来最敏感,当连快餐巨头都选择抽身,说明“去风险化”已进入事实性脱钩阶段。“当外企开始用脚投票,全球化就从北京撤离——不是因为市场饱和,而是信任耗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