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上海半导体研究所破产 分析:缺乏行业竞争力

作者:

上海半导体器件研究所的法人资格即将注销。(网页截图)

随着法院完成清算程序,上海半导体器件研究所的法人资格即将注销。这家在上世纪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科研单位,最终以资金枯竭与运行停滞告终。业内人士指出,研究所的结束并非个案,而是中国半导体科研体制全面收缩的延续。

中共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显示,上海半导体器件研究所以资不抵债被核准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该所成立于1970年代,曾是中国早期半导体工艺研究的重要基地。清算公告指出,该单位多年未开展实质业务,无稳定收入来源,清算组在履职期间未接管到任何现金资产,仅有一户债权人申报债权1,413万元。法院于10月30日确认清算报告,认定其具备破产条件。

研究所的破产被视为中国科研体制转向市场化的一个节点。多名科技界人士指出,这类国有科研单位在行政拨款减弱后普遍陷入停摆,反映国企科研与市场机制的结构矛盾。北京科技观察人士葛先生对记者说,这家研究所的结束并非孤例,“中国的科研体系长期依赖行政预算,没有自主的经济循环。拨款减少后,科研活动自然萎缩。”

该所早年隶属电子工业部,曾参与卫星通信与航天电子元件研制,是中国最早开展集成电路与MOS工艺研究的单位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科研任务转移与人员外流,研究所的生产线逐步停运,至2010年后基本停止科研活动。留守人员主要从事设备维护与资产清点。清算程序完成后,其法人资格将被注销,厂区与设备资产由法院监管移交。

深圳半导体行业分析师林恒(化名)对记者说,这次破产象征国有科研体制的收缩,“中国的政策重心正由科研院所转向企业主导。研究所这类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竞争力,也无法吸引资本。”

在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中,中国长期落后于美日韩等主要国家。根据产业协会资料,中国芯片自给率虽在政策刺激下上升至三成,但高端制程仍依赖外部供应链。国内超过八成晶圆制造设备需进口,核心光刻机技术完全受制于外国。业内分析指出,中国芯片研发重点长期集中于“追赶计划”,缺乏独立技术路线与长期基础研究。北京一名资深工程师对记者说:“我们的科研更多是项目驱动而非技术导向,结果是周期一过,团队就解散,专案也无法持续。”

自2024年起,多家半导体项目因资金链断裂或政策变动停工,部分企业撤回IPO申请。2025年6月,AMS公司宣布12英寸晶圆厂重组流产,成为中国地方芯片投资潮破裂的典型案例。业内普遍认为,半导体产业正进入“去泡沫”阶段,政策导向与资本热潮退去后,科研院所首先被清算。

林恒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问题在于政策与市场错位,“科研体系没有形成持续的创新链条,国家任务结束后,体制内的机构就失去存在依据。”

有网民留言说:“科研不是失败了,是旧体制撑不下去了。”也有人写道:“一个时代终于被清算,连研究所都成了历史遗迹。”

上海半导体器件研究所的破产,标志着计划经济时期科研体制的正式退场。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5/1112/230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