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陈水扁:南北韩领导人握手照片依然挂在我书房

 

陈总统新书《世纪首航—政党轮替五百天的沈思》(有关两岸关系部份)

◎期待两岸握手的一刻

  在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照片,那是南北韩领导人在去年六月十三日首次见面时的握手合照,双方都洋溢着笑容,充满和善的气氛。

  那是历史性的一刻,我把这张照片挂在容易看见的地方,用来随时提醒自己,南北韩虽然长期隔离对峙超过半世纪,期间还发生过战争,不论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南辕北辙,但他们还是能够逐渐消弭敌意,手握着手,走出历史的一大步。

  南北韩能,为什么台北和北京不能?

  我相信,如果有足够的智慧与创意,两岸领导人也可以和解甚至握手,「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们不但能一起手握着手,还希望一起改写历史、创造历史。

◎「四不一没有」

  我在去年总统大选提出的「新中间路线」,是指无论在两岸、内政、文化、社会,都要走「第三条路」。

  在去年三一八发表当选感言时,我说:「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是双方人民共同的期待。未来,我们愿意以最大的善意与决心,进行全方位、建设性的沟通与对话。在确保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的前提下,我们愿意就两岸直接通航、通商、投资、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等各项议题进行协商。」

  在五二○就职典礼时,我更明确表示:「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

  这项演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四不一没有」的宣示,但是,「四不一没有」的大前提是「中共不能对台动武」,另外,我也特别指出:「身为民选的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自当恪遵宪法,维护国家的主权、尊严与安全,确保全体国民的福祉。」

  从这些脉络,可以看到我对两岸问题的一贯性。阿扁刚当选的时候,中共说要「听其言,观其行」,台湾社会也有一些人不放心,我的就职演说因此成为国际焦点,为了预告两岸政策的未来走向,我希望这篇演说能达到几个效果:一、受到台湾人民的欢迎,二、受到国际社会肯定,三、使美国政府放心,四、使中共找不到借口。

  演说的第二天,不论国内、国外媒体都给予高度肯定,中共的反应也和缓了,可以说是建立了两岸关系好的开始。

◎「一个中国」议题

  五二○就职演说的另一个重点,是「我们相信双方的领导人一定有足够的智慧与创意,秉持民主与对等的原则,在既有的基础上,以善意营造合作的条件,共同来处理未来『一个中国』的问题。」

  「民主」与「对等」非常重要,是李前总统留下来的两岸政策原则,我仍然加以延续,至于「既有的基础之上」,是指一九九二年两岸协商的精神,不论两岸如何看待「九二精神」,它都是一个基础。

  「一个中国」的问题,我们认为是议题,中共认为是前提,因此,在原则上有重大的争议。而且,我们认为「一个中国」是未来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双方的共同问题。

  因此,如何面对这个棘手的、严肃的、非常有争议而到目前无解的问题?「一个中国」是什么?我希望大家一起拿出智慧与创意,找出「一个中国」真正的涵义。

  从后来民调显示,百分之八十的民众可以接受我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两岸政策。

  另外,我认为两岸问题应该尊重台湾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我没有使用「住民自决」或「公民投票」的字眼,我所坚持和强调的就是「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权」。后来,美国柯林顿总统在几次谈话中都强调,一是两岸问题必须和平解决,二是尊重台湾人民自由意志的选择。

  我的说法,满意的人固然满意,不满意的人依旧不满意,就职演说后两个小时内,中共就有了反应,他们并不满意,但是我心里明白,除非投降,否则就算我们把台湾送给他们,他们也未必会满意。

◎跨党派两岸小组

  台湾是一个民主多元的社会,不同政党对于两岸问题的看法相当分歧,如果要解决两岸问题,必须先凝聚内部共识,从朝野政党的共识到全民的共识。

  为了创造这种共识,我们不能只依照民进党过去的思维和党纲、方向来处理两岸问题。因此,我在当选之后请中研院院长李远哲组成「跨党派小组」,针对两岸问题、中国政策、台湾前途,提出负责任的思维和做法。

  其实,早在一九九七年国发会时,就已决定在「国统会」外,应该组成一个新的跨党派小组来发展两岸关系,这是当时的朝野共识,没想到我们执行这个共识时,国民党、亲民党竟然抵制杯葛,新党也在后来退出。

  「跨党派小组」在去年十一月下旬做出三点认知、四个建议后,我在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跨世纪谈话中做出几项响应。

  首先是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一个中国」原本并不是问题,但是我们呼吁对岸领导人,要充分了解为什么台湾人民有那么多疑虑存在,如何进一步建立共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我们呼吁中共领导人,应该尊重中华民国的生存空间及国际尊严,公开放弃武力的威胁。

  三是我们特别提出,希望透过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建立两岸的信任,进而寻求两岸的永久和平及政治统合的新架构。

  这就是后来不断被各界解读的「统合论」。

◎从「两国论」到「统合论」

  事实上,「统合论」不是我最先提出来的,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前总统在接受「德国之音」访问时,谈到所谓「特殊两国论」,就提出「两岸应先从制度的统合,再进到政治的统合」,后来,跨党派小组的李远哲院长、吴丰山先生也提出关于这方面的建议。

  李前总统任内努力凝聚、确立台湾的主体性,因此,「两国论」有其阶段性意义与作用,不过,两岸关系不只是要确立台湾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妥善处理两岸互动关系。因此,「统合论」是在台湾已经确定主体性的基础之上,跨出一大步来谈两岸长久互动关系,寻找一个未来两岸互动的方向。

  换句话说,「统合论」的概念,是需要两岸双方坐下来谈的。我们认为,两岸统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是经济统合,其次是文化统合,最后才是政治统合。对于政治统合,我们希望跳出「统一或独立」这种二元对立思维,重点是不必现在由上而下做出结论,替后代子孙决定如何统合,而应由下而上慢慢形成共识,大家不应在意识形态上打转,而应在现实生活中加强互动交流。

  我常说,两岸之间有交流才有对话,有对话才有所谓的谈判,透过交流、对话,才可能累积互信基础,「统合论」也是如此,必须经过经济、文化的统合,才有可能谈到政治的统合。

  另外,我们也深切体认,中华民国宪法是台湾社会与各党派能够接受的最大公分母、最大公约数。我们对宪法虽然不满意,但可以接受,这也符合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的精神。

  因此,我在去年五二○就已强调,中华民国总统必须恪遵宪法,十二月三十一日跨世纪谈话中强调,我们会履行国际协议,所以我希望用中华民国总统身分参加APEC非正式领袖会议,日前我也才会强调,应该用中华民国宪法为「一个中国」问题定调,寻求解决两岸歧见、「一个中国」问题的答案。

◎柔弱胜刚强

  两岸关系的稳定,美国是一个关键因素。美国政府在去年总统大选前表示,不论谁当选总统,美国都会与台湾的新政府维持良好关系,这个善意的表达,不只对我们和美国的关系有正面作用,对两岸关系也有正面的效应。

  当选之后,我花了最多的心血、最多的时间处理对美关系,因为我相信,处理好对美关系,两岸关系就稳定了一半。

  我们知道,依照一九八二年美国的六大保证,美国不可能做两岸的调人,但是,美国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和功能,就是「平衡者」的角色和「稳定者」的功能,也可以扮演和平的使者、和平的桥梁。

  我不敢说两岸关系已有多大的突破,但是,两岸关系可以保持和谐,我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用心良苦,已经做了最负责任的努力,使两岸关系在稳定中发展。这种关系的改善,就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不只两岸要互信、台湾与美国要互信,我们更应广结善缘,与国际社会建立互信的机制。

  我们也证明了有处理两岸问题的诚意和能力,台湾是小国,小国的生存之道,就是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尤其是在国际社会,如果整个国际都知道我们尽了最大的善意,我们绝不会被视为麻烦制造者,国际社会当然会支持我们在两岸关系上和平、和解、和善的态度。

◎期待中共把握机会之窗

  我由衷希望两岸关系改善与正常化,为了改善两岸关系,我不预设立场、不预设前提,也不预设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交流与对话。

  只可惜,对岸一直预设立场、坚持前提、不愿搁置争议,使两岸关系不能有更大的进展,这是我一直深感遗憾的。

  正如今年一月十一日,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陆士达在亚洲协会的公开演讲所说:「中共似乎没办法了解,台湾政党轮替的『机会之窗』,中共不与台湾的执政当局交往,却与在野人士、企业领袖打交道,这是中共最大的错误,两岸关系要突破、要改善,中共只有和执政当局谈,才会有进展。」

  过去一年多,中共没有把握改善两岸关系的「机会之窗」,但是,「机会之窗」尚未失去。两岸隔墙对话是不会有交集的,唯有找到对话窗口,才会有很好的交流,历史将会见证这一点。

  南北韩领导人握手的照片,依然挂在我的书房,我真心期待两岸领导人和解握手的那一刻!

资料来源:总统府网站,民国九十年十月二十八日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