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南周:唐家山堰塞湖:一切看老天爷决定

——唐家山堰塞湖:与天气较劲的情绪

执行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的直升机再次返航

负责制订溃坝方案的水利专家,担负紧急撤离任务的绵阳官方,嘀咕何时撤离疏散的130余万下游民众,正以倒计时的心态,祈盼着上天赐予晴好天气。

性命,财产,名誉,前程,荣辱,悲欢离合,与其说悬挂在唐家山堰塞湖,不如说悬挂在老天爷喜怒无常的阴晴圆缺上。

2008年5月28日清晨,太阳再一次缓缓爬出浓雾和阴霾,四川绵阳市城区富乐山,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指挥部的驻地,晴好天气带来的欣喜、烦躁、焦灼的情绪,又一次从这个劫后余生的城市中蔓延开来。

大战在即胜负难料,三天来,天气成了人们情绪的附着点,天气是130余万人心头最大的悬念。

专家:如果老天爷再给十来个晴天

“如果老天爷再给我们十来个晴天,下游老百姓的损失,就会降到最低点。”

5月27日晚,直升机降落在唐家山堰塞湖的升降点之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爆破专家张文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了这句话。

准确地说,他是重复了这句话。此前,堰塞湖排险指挥部的诸多专家都说过这句话,但这次没有一个专家觉得他在重复别人。集体无意识的重复,流露的是一种共识:他们期待天气一直晴好,使得机器主导的工程措施,能够替代炸药主导的爆破措施,从而放大下游的安全系数。

当晚6点零3分,本报记者与戴安全帽着红色T恤的张文煊顺着陆航二团飞行员搭好的扶梯,双脚落在唐家山堰塞湖直升机升降点。螺旋桨掀起的烫脸的气浪,吹得沙石飞扬,吹得升降点的士兵们睁不开眼。睁开眼的人,几乎没有人知道,45岁的张文煊,就是两年前央视直播三峡围堰时,那个剖析“世界第一爆”的爆破专家。

地震之后第四天,水利部和四川省的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专家聚集绵阳,讨论处理北川等地堰塞湖。5月18日,黄河和一干地质人员乘直升机盘旋在唐家山堰塞湖上空,次日取得唐家山地形地质的第一手资料。第三天,以水利部高官和专家为主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决定,33个小堰塞湖由四川省水利厅组织解决,最险的唐家山堰塞湖则由“中央军”攻克。从直升飞机上看出去,河流如一条飘带逶迤在两条险峻的峡谷中。飘带右侧的山崖,像被一把巨大无比的刀从高空劈过,劈落的山石和泥土将原本顺流而下的飘带横空斩断。堆积的山石和泥土,像一个巨大的塞子,桀骜不驯地堵在地震重灾区北川城外3公里处。

张文煊很快汇聚到由水利部总工程师等人组成的专家团队中。专家团队正在现场指挥武警水利部队的施工。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高低不平的堰坝上,散落着红色的军旗,蓝色的帐篷,橄榄色的

执行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的直升机再次返航

负责制订溃坝方案的水利专家,担负紧急撤离任务的绵阳官方,嘀咕何时撤离疏散的130余万下游民众,正以倒计时的心态,祈盼着上天赐予晴好天气。

性命,财产,名誉,前程,荣辱,悲欢离合,与其说悬挂在唐家山堰塞湖,不如说悬挂在老天爷喜怒无常的阴晴圆缺上。

2008年5月28日清晨,太阳再一次缓缓爬出浓雾和阴霾,四川绵阳市城区富乐山,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指挥部的驻地,晴好天气带来的欣喜、烦躁、焦灼的情绪,又一次从这个劫后余生的城市中蔓延开来。

大战在即胜负难料,三天来,天气成了人们情绪的附着点,天气是130余万人心头最大的悬念。

专家:如果老天爷再给十来个晴天

“如果老天爷再给我们十来个晴天,下游老百姓的损失,就会降到最低点。”

5月27日晚,直升机降落在唐家山堰塞湖的升降点之后,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爆破专家张文煊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了这句话。

准确地说,他是重复了这句话。此前,堰塞湖排险指挥部的诸多专家都说过这句话,但这次没有一个专家觉得他在重复别人。集体无意识的重复,流露的是一种共识:他们期待天气一直晴好,使得机器主导的工程措施,能够替代炸药主导的爆破措施,从而放大下游的安全系数。

当晚6点零3分,本报记者与戴安全帽着红色T恤的张文煊顺着陆航二团飞行员搭好的扶梯,双脚落在唐家山堰塞湖直升机升降点。螺旋桨掀起的烫脸的气浪,吹得沙石飞扬,吹得升降点的士兵们睁不开眼。睁开眼的人,几乎没有人知道,45岁的张文煊,就是两年前央视直播三峡围堰时,那个剖析“世界第一爆”的爆破专家。

地震之后第四天,水利部和四川省的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专家聚集绵阳,讨论处理北川等地堰塞湖。5月18日,黄河和一干地质人员乘直升机盘旋在唐家山堰塞湖上空,次日取得唐家山地形地质的第一手资料。第三天,以水利部高官和专家为主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水利组决定,33个小堰塞湖由四川省水利厅组织解决,最险的唐家山堰塞湖则由“中央军”攻克。从直升飞机上看出去,河流如一条飘带逶迤在两条险峻的峡谷中。飘带右侧的山崖,像被一把巨大无比的刀从高空劈过,劈落的山石和泥土将原本顺流而下的飘带横空斩断。堆积的山石和泥土,像一个巨大的塞子,桀骜不驯地堵在地震重灾区北川城外3公里处。

张文煊很快汇聚到由水利部总工程师等人组成的专家团队中。专家团队正在现场指挥武警水利部队的施工。方圆不足一平方公里的高低不平的堰坝上,散落着红色的军旗,蓝色的帐篷,橄榄色的迷彩服。不远处,推土机、挖掘机在24小时连轴转。张文煊说,“人可以换班,机器一刻不可以休息。抢险就是和天气抢时间!”

唐家山堰塞湖就像悬挂在绵阳人头顶的一盆水,现在工程人员努力的方向,是在坝上凿出一个槽子,让水缓缓泄出,而非瞬间冲向下游。

经唐家山堰塞湖前线指挥部研究,确定设备和炸药的使用原则为:挖爆结合,先挖后爆,平挖深爆,以爆助挖。张文煊说,以挖为主导的工程措施是上策,以爆破为主导的非工程措施是万不得已的下策。堰坝沿河堵塞800余米长,有的地方轴线宽达600米,深度100米不等,回水20余公里,这样的堰坝,很难一炸了之。弄不好,爆破的巨大冲击波有可能在恶劣的地质条件下,鬼使神差地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的“人工地震”。

5月25日,天气预报说次日有大雨,水利部专家团队担心暴雨中断工程措施,且加剧溃坝的危险,无奈之下,安排数百名武警官兵,随当地向导,背负炸药,星夜徒步,“攻进”堰塞坝,准备实施爆破。谁料,拜老天爷所赐,天亮放晴,非但堰坝无须立马爆破,被士兵们称作“大鸟”的俄罗斯米-26直升机,还在26日中午将重逾13吨的挖掘机,从北川县擂鼓镇施工设备停放点,“驮”到堰坝顶。

随后从堰塞坝上返回绵阳城的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激动地告诉水利部专家组的成员们:俄罗斯“大鸟”可以高效运输设备,现场的施工条件也比预想的好得多。张文煊的同事,在他公开的日记中慨叹:“大家为之紧张的心情这次稍有放松……”

站在堰坝上,水利部专家们分析道,如果天公作美,空军就能保持“空中通道”的畅通,机械物资装备就能增援到坝顶,武警水利部队连续再干10天,或许就可以将应急疏导泄流槽修成,实施三分之一溃坝方案时,洪水就会“有节制地”奔向下游,虽然同样会淹没村庄集市民宅公房,但受损的比例将小得多。如果天气恶劣,比如天降暴雨,仓惶间爆破溃坝或者全部溃坝,肆虐的洪水将以可怕的速度横扫障碍物,泥石流、滑坡等等不可控的风险将纷至沓来,130万人口史无前例的大转移将让这座城市笼罩在阴霾中。

不过,理想的工程措施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最终取决于天气和地质条件的好坏。张文煊说,目前的所有评估,比如说三分之一溃坝方案会淹没多少房宅,全溃坝方案会撤离多少民众,只是依据经验测算的结果,而经验并非总是百分百靠得住的。

灾民:天气快把我磨疯了

“天气快把我磨疯了。到底下不下雨,什么时候溃坝,我们究竟要怎么办?”

5月26日晚9时许,林必丰(音),年过而立的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月圆村灾民,站在帐篷口止不住地表达着烦躁不安的情绪。

虽然天气已渗出丝丝凉意,镇抗震救灾指挥部闪烁的灯火,电视台忙碌的直播车,镇长布置撤离方案的沙哑的嗓门,让原本躁动不安的灾民,没法安静地倦缩在彩布条拉成的绵延的帐篷中。

自称李白故里的青莲镇,得名于诗人李白青莲居士的号。可是,此时村民们毫无诗仙的豪放之气,更多的倒是诗圣杜甫国难当头的嗟叹之声。青莲镇月圆村距绵阳市区40余公里,静卧于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沿河地带,一旦溃坝,在劫难逃。

不远处的月圆村,人去楼空,一片死寂。平日里2300余人的生活场域,只余偶尔几声狗叫,以及驻守村口桥头警戒的成都军区的两个士兵。

这一天,月圆村等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数万民众得到撤退到临近高地的指令。接连几日,3.5万多身处危险地带的北川江油民众先行撤离。

林必丰一家三代9口人,不得不撤离没有被地震摧毁的家园,丢下无法带走的牲口,带着有限的钱币,简单的衣被,五成新的行李箱,暂时生火做饭的煤气灶,可供10天消耗的干粮,搬迁到远离河水的高地上,9个人挤在10平方米的帐篷中,忍耐蚊叮虫咬、汗臭难当的日子。

驻守桥头的士兵杨兴伟说,对比撤到河对岸山顶上的村民,靠近乡村集市的林必丰等人算是幸福的,人多扎堆,还能说话,看集市上原住民家的电视。山顶上人少虫多,躲避那里的村民快憋“疯”了。他递给本报记者一个登记簿,离开安置点的村民必须登记。最近,回家取物的村民与日俱增。那天上午9点45分,村民张玉琼在登记簿上写下回家理由:喂猪。不知道哪天才熬到头的林必丰,在26日被确凿无误地告知:溃坝是必定的,只是哪一天溃坝,溃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还是全部,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他目前赖以存身的地面高度,仅能应付三分之一的溃坝,如果全部溃坝,他就要带着全家老小奔往更高的山顶,那里人更多场地更小。这一天下午,中共绵阳市委书记在现场直播大会上说,唐家山堰塞湖下游人员必须紧急疏散。截至当晚6时,各个村组的疏散方案都已上报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待指挥长的命令。

 

迷彩服。不远处,推土机、挖掘机在24小时连轴转。张文煊说,“人可以换班,机器一刻不可以休息。抢险就是和天气抢时间!”

唐家山堰塞湖就像悬挂在绵阳人头顶的一盆水,现在工程人员努力的方向,是在坝上凿出一个槽子,让水缓缓泄出,而非瞬间冲向下游。

经唐家山堰塞湖前线指挥部研究,确定设备和炸药的使用原则为:挖爆结合,先挖后爆,平挖深爆,以爆助挖。张文煊说,以挖为主导的工程措施是上策,以爆破为主导的非工程措施是万不得已的下策。堰坝沿河堵塞800余米长,有的地方轴线宽达600米,深度100米不等,回水20余公里,这样的堰坝,很难一炸了之。弄不好,爆破的巨大冲击波有可能在恶劣的地质条件下,鬼使神差地造成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的“人工地震”。

5月25日,天气预报说次日有大雨,水利部专家团队担心暴雨中断工程措施,且加剧溃坝的危险,无奈之下,安排数百名武警官兵,随当地向导,背负炸药,星夜徒步,“攻进”堰塞坝,准备实施爆破。谁料,拜老天爷所赐,天亮放晴,非但堰坝无须立马爆破,被士兵们称作“大鸟”的俄罗斯米-26直升机,还在26日中午将重逾13吨的挖掘机,从北川县擂鼓镇施工设备停放点,“驮”到堰坝顶。

随后从堰塞坝上返回绵阳城的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激动地告诉水利部专家组的成员们:俄罗斯“大鸟”可以高效运输设备,现场的施工条件也比预想的好得多。张文煊的同事,在他公开的日记中慨叹:“大家为之紧张的心情这次稍有放松……”

站在堰坝上,水利部专家们分析道,如果天公作美,空军就能保持“空中通道”的畅通,机械物资装备就能增援到坝顶,武警水利部队连续再干10天,或许就可以将应急疏导泄流槽修成,实施三分之一溃坝方案时,洪水就会“有节制地”奔向下游,虽然同样会淹没村庄集市民宅公房,但受损的比例将小得多。如果天气恶劣,比如天降暴雨,仓惶间爆破溃坝或者全部溃坝,肆虐的洪水将以可怕的速度横扫障碍物,泥石流、滑坡等等不可控的风险将纷至沓来,130万人口史无前例的大转移将让这座城市笼罩在阴霾中。

不过,理想的工程措施能够推进到什么程度,最终取决于天气和地质条件的好坏。张文煊说,目前的所有评估,比如说三分之一溃坝方案会淹没多少房宅,全溃坝方案会撤离多少民众,只是依据经验测算的结果,而经验并非总是百分百靠得住的。

灾民:天气快把我磨疯了

“天气快把我磨疯了。到底下不下雨,什么时候溃坝,我们究竟要怎么办?”

5月26日晚9时许,林必丰(音),年过而立的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月圆村灾民,站在帐篷口止不住地表达着烦躁不安的情绪。

虽然天气已渗出丝丝凉意,镇抗震救灾指挥部闪烁的灯火,电视台忙碌的直播车,镇长布置撤离方案的沙哑的嗓门,让原本躁动不安的灾民,没法安静地倦缩在彩布条拉成的绵延的帐篷中。

自称李白故里的青莲镇,得名于诗人李白青莲居士的号。可是,此时村民们毫无诗仙的豪放之气,更多的倒是诗圣杜甫国难当头的嗟叹之声。青莲镇月圆村距绵阳市区40余公里,静卧于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沿河地带,一旦溃坝,在劫难逃。

不远处的月圆村,人去楼空,一片死寂。平日里2300余人的生活场域,只余偶尔几声狗叫,以及驻守村口桥头警戒的成都军区的两个士兵。

这一天,月圆村等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数万民众得到撤退到临近高地的指令。接连几日,3.5万多身处危险地带的北川江油民众先行撤离。

林必丰一家三代9口人,不得不撤离没有被地震摧毁的家园,丢下无法带走的牲口,带着有限的钱币,简单的衣被,五成新的行李箱,暂时生火做饭的煤气灶,可供10天消耗的干粮,搬迁到远离河水的高地上,9个人挤在10平方米的帐篷中,忍耐蚊叮虫咬、汗臭难当的日子。

驻守桥头的士兵杨兴伟说,对比撤到河对岸山顶上的村民,靠近乡村集市的林必丰等人算是幸福的,人多扎堆,还能说话,看集市上原住民家的电视。山顶上人少虫多,躲避那里的村民快憋“疯”了。他递给本报记者一个登记簿,离开安置点的村民必须登记。最近,回家取物的村民与日俱增。那天上午9点45分,村民张玉琼在登记簿上写下回家理由:喂猪。不知道哪天才熬到头的林必丰,在26日被确凿无误地告知:溃坝是必定的,只是哪一天溃坝,溃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还是全部,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他目前赖以存身的地面高度,仅能应付三分之一的溃坝,如果全部溃坝,他就要带着全家老小奔往更高的山顶,那里人更多场地更小。这一天下午,中共绵阳市委书记在现场直播大会上说,唐家山堰塞湖下游人员必须紧急疏散。截至当晚6时,各个村组的疏散方案都已上报绵阳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待指挥长的命令。

市委书记的讲话还针对“广大市民们”。动员大会上宣布的三套撤离预案,一套是三分之一溃坝33个乡镇15万人撤离,另外两套方案,无论是二分之一溃坝,还是全溃坝,绵阳全市各县区都将有120万至130万人撤离。后两套预案使绵阳城内诸多市民如临大敌。

5月27日下午,绵阳城内大多数店铺打烊。城区一知名的商业大厦,门可罗雀,店员比顾客多,本报记者买一双鞋子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在隔壁的爱心鞋店,老板用等待另一只鞋子掉下来的故事打了个比方,因为天气琢磨不定,他们估计唐家山堰塞湖将在强降雨中溃破的准备,一再白费,近日的天气预报老是不准,他们不知道防空警报究竟何时刺破天空,就像那个老叟在彻夜不眠地等待另一只将掉下来却始终没有掉下来的鞋子。

下午4点半,绵阳市涪城区青义镇政府大院内,该镇党委书记以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的名义发出指令:接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通知,唐家山堰塞湖三分之一溃坝,请按预案,立即组织撤离。据称,地处涪江河边的灯塔社区5组哨声骤然吹响,联系5组的干部和应急队员,立即分散到各家各户,动员转移。将近半小时后,234人扶老携幼契妇将雏地到达预定的安置点。防疫人员也在洪水消退的模拟环境中,及时消毒。

“昨天就通知今天要在城区一个街道搞撤离演习,为什么演习的警报到现在还没有拉响,是不是觉得天气还很好,不会导致全溃可以保全我们城区啊?”那个卖鞋的店员问。他不知演习并不在他的区域,演习也没有警报,而是吹哨。

官员:宁可相信马上大雨倾盆

恐慌与紧张,紧张与警觉,只有一线之遥,没有人能以紧张为原点,将三者之间的临界点厘清。中共绵阳市委渴望民众以高度警觉的心态,支持紧急疏散方案,却不得不面临动员大会难以驱散的紧张乃至恐慌的气氛。

5月26日下午1点整,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绵阳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长谭力,抛却连日辛劳的疲惫,用铿锵有力但略显沙哑的嗓音在唐家山堰塞湖下游人员紧急疏散动员大会上对全市数百万民众说,唐家山堰塞湖时刻处于溃决的高度危险状态,危及130余万绵阳人。

“现在是绵阳最危急的时刻!”谭力在动员大会上说,大家应该把值钱的财物安顿好,因为紧急疏散已势在必行:“近日,堰塞湖湖体以上地区可能强降雨,将使湖内水位急剧上升,施工难度空前加大,导致排险更为艰难。”

当天下午,绵阳市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消息,预计从当天下午到27日上午,绵阳东西部地区将有明显的强降雨天气,当地报纸报道这一消息时,援引专家的话说,各地要注意预防强降雨、强雷暴大风。局部地区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有雷阵雨,大到暴雨。

虽然大雨大风未像气象局预报的那样落下,官方决策层还是决意做好最坏的打算,宁可相信马上便大雨倾盆堰塞湖溃坝。四川省人大一位副主任在那个动员大会上明确地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宁可备而无患,不可患而无备,决不能让灾前无备灾后流泪的悲剧重演。

谭力讲话中提到了总理的嘱托。事实上,上述那位副主任的言论,也是从总理的话语中派生出来的。5月22日下午,温家宝总理飞临唐家山堰塞湖上空查看灾情,当晚,总理专题研究了堰塞湖问题,留下三条原则:主动处理,避免被动;立足早处理;决不能再造成人员伤亡。

依照谭力的计划,堰塞湖溃坝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但“零伤亡”是必须要保证的。中共绵阳市委采取层层包干坚壁清野的策略,市级官员包县区,县级官员包乡镇,乡镇官员包村,村官包组,组长包到户。北川县受到威胁的乡镇,每几户还指定一名“户长”,确保不遗漏一个人。中共绵阳市委宣称,对各级官员,凡有临阵退缩等问题的,将受到从严从重的处分,对底层民众,该撤不撤的,将被强制撤离。

虽然谭力说撤离是“不得已的保命方案”,但他同时晓谕民众,不要恐慌,不要听信谣言和小道消息,他在电视上用右手的食指比划了几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是指挥长,撤离的指令只有我才可以发出。”

唐家山堰塞湖坝上,水利部的专家说,一旦溃坝险情发生,上游观察站每隔20秒就会发射30发信号弹,警报发出后,电台电视台高音喇叭全部公告指导撤离,市民和村民确实不需要恐慌。

可是,一部分民众依旧无法从恐慌情绪中走出。由于搞不清天气,无法预测最终实施的方案是三分之一溃坝,还是其他,他们就无法预知自己在未来十天左右的时间,究竟面对什么样的状态。不确定的未来让他们殚精竭虑满腹狐疑。5月27日,些许市民给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组负责人打电话,言辞中透露出不安,个别市民担心地问,如果紧急溃坝时停电,电台电视台高音喇叭出不了声怎么办?当晚,该负责人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出现在绵阳电视台的屏幕上,劝慰大家毋须惊慌。他告诫个别人,不能一紧张就撤离,如此反复,一旦真的需要撤离,你可能就麻痹了或者跑不动了。

水利部专家对此亦感无奈。他们为绵阳官方提供决策的方案,保守一分,官方的压力就会放大两分,可是,反过来,伤亡也会成倍增多。权衡利弊,张文煊说,这时候,只能宁左勿右了。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控,宁可事先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是官方决策者的普遍共识。因为,谁也担负不起坝溃人亡的责任。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zhongkang

来源:南方周末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