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外媒﹕干旱扩及 湄公河国家指责中共

越南境内干枯的湄公河

中国西南部这场5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已经导致农田干涸、百万人缺水,同时干旱也给中共与邻国的外交关系带来严重问题,

纽约时报》四月一日报导,与中国共享湄公河的一些国家的农民和渔民,尤其是泰国渔民,对中国沿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3000英里河段建造的四座水坝,也就是四座水电站,提出了猛烈抨击。

本周末,一组受影响的国家——缅甸、老挝(寮国)、柬埔寨和越南 ——在泰国举行会议,讨论干旱等相关问题。

通常害怕见媒体的中共官员,最近却异常地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并在一些研讨会上现身,包括上星期四的一个研讨会,他们极力为自己脱身,说干旱纯粹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泰国的环保组织——国际河流(International Rivers)发声的德特斯(Pianporn Deetes)女士说:“这(湄公河)是我们捕鱼的地方,是我们获得食物的地方,是我们得以养家的地方”。她谴责中国只顾建坝,导致鱼量降低,她同时批评没有透明的公共磋商,而且中共还想建造更多的水坝。

根据一项最近的统计,湄公河及其支流上有80多个水电项目正在筹备或已在建设中。

正如世界其它许多地方,有关水资源分享的政治紧张关系,正在各地发生。在泰国,干旱已影响到至少14,000个村庄,一名官员形容希望保持他们的庄稼存活的农民之间发生了“水战争”。

不过,共享湄公河的国家之间的讨论更为复杂。如果对河流的未来规划要达成一致,意味着各种政体的相容:泰国充满活力的自由社会,缅甸的军事独裁,柬埔寨的民主专政,以及老挝和越南的共产体制。

许多泰国人尤其怀疑中共对湄公河的计划,湄公河在中国被称为澜沧江。

在上周四的一个研讨会上,一位教授在向中共驻曼谷大使馆政治部主任姚文(Yao Wen,音译)说:“我知道让你自由发言很难,如果你畅所欲言,会议结束后你就会被解雇。”

一些环境保护主义者都认为,河流水位低,部份原因是由于中国在湄公河的小湾(Xiaowan)河段建了第四个大坝造成的。中共官员说,大坝是在去年七月雨季期开始蓄水的,随着旱季的到来就停止了。

据伯德(Jeremy Bird)先生说,在最近几周,随着水资源严重短缺,湄公河的部份河段无法通航,中国开始从水坝中放水以提高水位。伯德先生是湄公河委员会(Mekong River Commission_的总执行长,该委员会是1995年由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的政府设立的一个谘询机构。中国和缅甸不是成员国,但有一些协议,承诺要分享信息。

《曼谷邮报》报导,自去年年底,清莱省(Chiang Rai )清孔区Chiang Khong )38岁的村民Jeerasak Intayos,就看到了湄公河的水位大幅度下降。清孔护河小组(Chiang Khong Conservation Group)已对湄公河的发展监测了十多年,Jeerasak是该组织成员,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湄公河水位这么低。他亲身见证了河两畔的人们现正如何受苦:渔获量衰退,饮用水、灌溉和牲畜饮水严重短缺,以及内河运输如何搁浅,影响旅游和贸易。

来自泰国和老挝的200多名村民,举办了一个佛教仪式,宣布第一个湄公河流域跨国鱼类保护区,并表达了他们对水电开发造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关注。

对Jeerasak先生而言,湄公河不只是干涸。 90年代初以来,这条河的水位变动就呈现异常。

Jeerasak知道,因为不下雨缺水,湄公河上游的水一定被控制了来蓄水。像清孔的湄公河畔的其他居民一样,他认为中国上游的水坝与这条母亲河的变化有关。

中国1992年开始运行澜沧江(湄公河上游)主流上的第一座水坝—— 漫湾(Lancang)大坝。2003年和2008年分别完成了第二个和第三个水坝,大朝山(Dachaoshan )和景洪(Jinghong)。在2009年10月,中共宣布,第四坝——小湾大坝开始蓄水。

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就认为湄公河流域的日常水文泥沙变化与中国的水坝有关。泰国北部的地方社区和非政府组织记录了鱼类和水生植物资源的衰退,对当地经济和人民生计的影响。因此,下游国家的人们如Jeerasak,怀疑澜沧江水坝导致目前的干旱,这并不奇怪。首先,启用了漫湾大坝与1992-1993年湄公河干旱同时发生,而且大坝在这场干旱中起的作用从来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现在这次干旱又与小湾大坝的蓄水不谋而合,以及下游流量下降同时发生。小湾大坝高292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拱坝。

因此,虽然降雨量少无疑是当前干旱的关键因素之一,小湾大坝的水库自去年雨季开始蓄水,是否已经加剧了旱情,仍然是一个公开而紧迫的问题。

但不幸的是,最关键的数据仍然被扣押。如果中国真的想开始与下游社区建立信任,并证明不是它是导致了现在的干旱,小湾大坝水库的水位数据就必须向公众发布。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笃若

来源:大纪元记者施明综合编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