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国文化 > 正文

中国的老祖宗为何认为国家大事就是战争和祭祀?

——华夏文明五千年 第六集-礼乐教育(二)

17分19秒  下载mp3(16k) | (128k)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来创新和延续的。即所谓:“一朝君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饰。”《华夏文明五千年》这个栏目,从独特的视角介绍、展现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同时试图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结合现代人的心理和思维的特点延续我们的传统,希望通过个栏目有助于架起一座跨时空的桥梁,在传统和现代人的心灵之间促进沟通。我们这个栏目的嘉宾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研究专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们好!

主持人:上期节目中我们主要介绍了除婚姻之外的其它一些重要场合上的礼仪,比如祭祖、还有老人的丧礼等,我们还谈到,古人之所以非常注重在礼仪程序上下工夫,主要目地是要通过这些礼仪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达到教化人心的目地。比如说,古时候人们出席各种礼仪场合的时候要穿上美丽的服装,演奏美丽的音乐,以这种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来达到教化人心的目地。如果只是干巴巴的说教人们往往不爱听,定一个惩罚的条款出来也容易让人内心产生抵触,而美的东西人们自然愿意亲近,也就达到了传递一些重要价值观念的目地了。

文昭:我们今天看《诗经》,这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共305首诗篇,现在我们看到的实际是唱词,在当时实际都是要配乐的演唱的,而且还有舞蹈,其中一些重大的场合甚至有成百上千人的舞蹈。可惜音乐和舞蹈都失传了,只留下了歌词。所以在那个时代,音乐、舞蹈、服饰都是与各种礼仪场合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诗经-周颂》里有一首叫《雍》的诗歌:“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就是指很雍容和安详的举止和神态,这首诗用白话来说就是:“众人和悦心舒畅,严肃恭敬到庙堂,诸侯公卿来助祭,天子仪容好端庄”。这首诗描写的是祭祀活动接近结尾的时候,大家心情都比较放松;但来到庙堂的时候,每个人都严肃起来。大概是天子祭礼先王的活动,所以天子作为主祭,诸候公卿都在一旁随礼、同时提供帮助。天子的仪容真是端庄啊。所以再后来,在节日或庆典上祭祀先王的时候,最后有个环节叫“撤撰”,就是祭礼结束了,要把供品撤走分给参与的人。撤撰的时候就要唱这首歌。《诗经》的305首诗里,直接用于祭礼的有34首,代表性的像《周颂》里的《清庙》、《既醉》,还有这首《雍》。与祭礼有关的就更多了。所以在这种悠扬的钟磬音乐声中,在歌咏声当中。不管是参与的人,还是观礼的人,庄严肃穆的情感就油然而生,尊敬和追思祖先、珍惜祖先的遣产这些信念,自然就在人们的心中扎下根来,成为了人格的一部分。

主持人:嗯,这也就通过礼乐达到了“教化”的目地了。看来艺术的、美的东西对人的影响真是深啊。我们在海外看到有许多传统保留的比较好的华侨家庭,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先上香,给家里的长辈磕头,也是这种古礼的延续吧。

文昭:是,不过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礼的内容大部分都遗失了,只有较少部分作为风俗保留下来了。服饰、音乐那部分内容更是散失得更多,这其实是很大的一个遗憾。今天我们讲要追思祖先,没有那样的场合,你真的很难产生这样的情感,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概念,从概念上知道,我们应该尊敬祖先,可是并没有把它内化为一种感情和信念。这种民族精神的流失是挺可悲的。

主持人:这就好象讲“爱国主义”,我曾听到有人说,在中国听了几十年“爱国主义的宣传”,也不觉得有什么。后来到美国看了“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影,才知道国家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爱国主义。所以要营造一个氛围,让人们身临其境,才真正知道那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才会真正懂得!

文昭:是这样。所以西方有句谚语,我看过我会忘记;我听过的我会记得;我体验过的我会理解。服饰、音乐这些元素能带给人美的体验,所以印象会尤其深刻。但是另外一面,就是艺术必须是真诚的,它才能打动人。所以孔子说“祭神如神在”,礼仪活动也是一样,祭神的时候就真的像神灵在侧一样,内心虔诚庄重,才会有那个神性的、富有感染力的场,再辅以服饰、音乐这些元素,那才会给人深刻的印象。以前中国拍的一些爱国主义电影,当你发现它和现实脱离了,和历史的真实也脱离的时候,你基本上对它就免疫了,也就不会给你带来多少影响了,因为它不真。什么叫真正的 “理解”。它不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概念,而是要使你的身体里发生某种化学反应才行。我们说“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大家明白吗,可能都会说明白。可是当我去看神韵艺术团的演出,通过音乐、舞蹈、服饰、灯光等许许多多元素,把这一幅幅中华文明的景像展现在你眼前的时候,这时我对“灿烂辉煌”这个词有了不同的理解,因为它使你身体里起了某种反学反应。我们说华夏文明有“服章之美,有礼义之大”也是一样,这只是一个概念,如果有一天我们真能把这个场合恢复、再现出来,大家可能都会有感慨,原来这就是“服章之美”、这就是“礼义之大”。

主持人:听起来真是很令人神往,不过回到现实当中。古人把很多精力花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主要的目地是传递一些重要的价值观,进行品德教育。现代人可能会想,这样会不会花在工作的时间就少了,这个“礼”虽好,但太复杂成本就太高了。

文昭:古人确实说过“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两件,一件是祭祀,一件是战争。祭祀就是“礼”的一部分内容嘛。“礼”的活动太复杂太隆重会不会成本太高没必要?看从哪个方面讲。古代没有电视广播等传媒,怎么把全社会导入良性的秩序呢。就是通过各种礼仪场合的活动,展现出的美、庄严和秩序,从而使人们都起而效仿,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去实践,于是整个社会就步入了一种良性的秩序。而且“礼”也能起到管理社会的功能,比如祭祀是一项分工和程序都很复杂的活动,有主祭、有助祭、有司仪,不同的职位需要有不同的才干和声望的人来担任,祭祀中要向上天、祖先和神灵报告这一年国家或家族的所作所为,因为要考评人的功过;行礼祝拜的时候要依据人的身份等级来排列次序。所以要组织一次祭祀,就要考查不同人的品德、才干、声望,就是把社会纳入一种有序的管理了,而且人们都是自愿配合参与的,这样说起来行政成本反而是更低的。所以孔子才说:“明白了各种大祭、小祭的意义,管理社会就像看手掌上的东西这么简单吧”。

主持人:现代社会强调的是法律,听起来这个“礼”是管理社会的另一种思路。而且如果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配合参与的话,真的可能用不了各种机构那么多的公务员了。

文昭:不仅如此,因为“礼”不仅体现为品德和秩序,还体现为外在的文明。有很形象的表现,除了音乐、舞蹈、服饰之外,还有建筑、竞赛、各种集会活动。有外国人一看,原来华夏文明如此辉煌啊,从而在自己的国家也效仿、推广,这就实现了文化输出、价值观输出了。用古人的话讲,就是由“治国”而达到“平天下”的高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这个国家的“软实力”超强。可以不战而胜。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还会觉得它成本高吗?

主持人:今天聊过以后,我对华夏文明的“礼义之大”又有了新的理解。时间有限,我们下次接着再聊,看来这个“礼”的内容真是有很多可说的呢。谢谢文昭。

文昭:谢谢主持人,谢谢希望之声的听众朋友。

听众朋友,今天的华夏文明五千年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节目时间再会。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王笃若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